“改善”有多少次是“一厢情愿”

“精益”的概念引入到国内差不多3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仍只是外企卓越的运营模式,精细化的管理,深入日常工作的改善文化,国内学习外企精益且能够相提并论的却少之又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都设置IE/Kaizen/Lean 的工作岗位,作为改善的中坚力量推动改善落地,实现降本增效。

在外面做咨询培训的这些年里,接触到大量的民营企业的老板,公司随着各项成本支出增加,他们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我们就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老板们期望吃下一味猛药,给公司带来短期的收益。

其中一些公司也会签订长期的咨询培训合约,来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通过标准流程,数据分析,精细化管理,人才育成等来建立公司改善文化。

在我们的建议下,有的老板开始招募IE/精益相关人员作为内部的改善实施者。

虽然反应有些慢,但也做出了改变,在企业战略方向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缩减成本支出,消除公司浪费,这些都是看的见的收益。

有些公司通过精益变革成功了,有些公司还在路上,有些公司失败后再也不提了。

这里分享部分公司内部精益改善推行方式做个比较,说明其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这包含了外资世界500强精益推行超过30年的企业,也包含了某些外资“嘴上”挂着精益和改善的企业,还有一些在某些要求下才提出改善的企业。

A公司总部有精益部门,工厂内也成立了精益部门,通常是一个精益经理和几个工程师,他们被挂靠在生产运营部门下面。

开会时高层嘴上一直说:“我们要精益,要改善”。“批判他人这样做不精益,应要如何如何”;另外一种是:“现在我们已经挺好的,后续可以持续慢慢改善的”。

制定了3-5年精益推行计划一大堆,实施的时候却搞一些“改善金点子“的点改善,缺少系统性的改善思维。想法很美好,却难以实现。

今天了解个VSM,就要搞VSM, 过段时间学个Cell线,又要搞Cell线,所有的精益工具都来上一遍,学了工具也应用了工具,公司是不是就精益了?

高层普遍认为:精益是精益经理的事情,你来带着大家来推动持续改善,每月向我们报告改善成果。他们听听报告,把握好大方向即可,至于改善活动,高层无需参与其中。

这样的环境下,精益部门能做的有多少?培训?有谁是这样的,可以后台联系我说来听听。我的建议:做一些自己能够掌控的改善项目而不让自己碌碌无为。

公司B在老板的要求下,开始招募了一两个精益/IE工程师来推行精益。老板高声疾呼:“我们要向XPS学习,争取3-5年作为行业标杆的口号”。

口号和鲜艳的标语漫天飞舞。

连最基本的数据都严重缺失,而一提到数据,张嘴就来的是:数据收集还不简单,我们花点钱,上个MES系统就可以了。”怕只怕上了系统却在睡觉,要么仅使用百分之一的功能。

高层期望工程师就可以实现精益改善质的飞跃,往往将事情交代给工程师,嘴上说:你放手去干,我们无条件支持。实际需要支持的时候却看不到,嘴上说的和做的都是问题。

当没有看到成果时问工程师:为什么改善没有进展,没有效果,为什么这么慢,我招你来就是让你做改善,来搭建精益改善体系的。

这样的只看到别人的好,学不到别人的巧,精益推行也就无疾而终了。

第三种精益推行成熟的公司,组织架构分明,责任清晰,具备体系化的的精益理念,知识等。每年进行战略规划,自上而下传递战略部署,各部门自下而上的配合实施,让其形成一个循环最终落地。

精益负责人根据战略规划,KPI指标,与经理层,总监层和总经理通过各种工具,或A3 PDCA, 或VSM, 或自有的精益诊断系统对公司进行诊断,结合过去一年的运营表现,差异分析,机会识别和对策,制定出来年的的精益改善项目,以月度的,改善周的形式,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快速改善。

这是建立在相同愿景,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建立在流程和数据上进行的持续改善,改善的结果可衡量,也和最终的财务指标紧密挂钩。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快速,当机会被识别时,团队快速沟通,快速决策,快速实施。有时候一级级不紧不慢的确认,重复沟通是打消改善积极性的最大障碍。

精益部门被称为“黄埔军校”,持续将生产/计划部门的主管或计划员,物流/工程等部门的工程师安置在精益部门,通过周期性循环3-5年的全职学习来培养改善人才育成。

在这样的方式下,中高层管理人员在精益部门的熏陶下,对精益理念理解的更深,自然而然在改善项目中积极参与,改善效果也会显而易见。高层的高度支持最为关键。年度精益诊断,KPI分解,目标,精益项目制定他们全程参与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摇旗呐喊。

改善活动中,他们同样全程参与,在现场,在小组讨论中,和工程师们一起学习观察,通过这些点滴的支持行动,去带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其中。

改善文化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他们就这样做到了我们常常在嘴上说道的“要建立精益文化”

以上三种的精益推行,所呈现的结果必然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精益推行的困境?

目前我所听到最多的是:我们(改善负责人)是一个被要求者,去要求生产/计划/工程等部门去做改善。

得到的回复更多的是:高层没有时间,我们更没时间;这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要么就是简单搞一搞,差不多就行了。

从KPI的制定说起,你所在的精益部门是否被制定:

项目需节约金额XXX万美金/年,人力需降低10%;效率需提高10%;成本需降低10%;质量问题需降低15%.......

如果精益部门被指定KPI具体实施人,改善就会变成是精益部门的事情,改善也会变得一厢情愿。

那么高层期望的改善成果会如他期望的一样美好吗?我想很难。

当我们去参观标杆企业了解改善带来的巨大收益时,确定推行精益,除了工具的学习,需要确定好精益部门的角色定位。

对于精益部门定位的建议:内部顾问,精益领导者与推行人,方法的提供和实践者

以第三方无相关利害部门的视角(一级部门),跨过部门隔阂来推动相关问题的快速改善解决。

最重要的是高层的学习和决心,精益推行的规划与实施。

改善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半年就换掉3个精益总监的老板需要深思,精益推行的成败并不在某个工程师或精益经理/总监身上。

我们将从哪里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