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9.4,说这话绝对够资格

5年前,有个人这么形容过国产剧——
“越来越像小商品市场了,像义乌的廉价商品市场。”
记者问他,那能怎么办呢?
他说,改变不了。
但。
“不能只有那种东西存在,你还得有点别的东西,相对能让人记住的东西。
说这话的是他——
兰晓龙。
金牌编剧。
《士兵突击》《生死线》《好家伙》《我的团长我的团》,部部经典。
尤其《士兵突击》,当年横扫各大奖项,把白玉兰、飞天奖、金星奖拿了个遍。
最近,他2007年聊《士兵突击》的一段采访又火了。
一则是剧经典。
二则是当年的话,依然能刺破今天的迷障。
且听他怎么聊。
01

节目是《非常道》。
主持人何东,以刁钻的访问方式著称,抓住被访者的精髓。
一个是擅长套话的主持人,敢问。
一个是鬼灵精怪的编剧,敢答。
这俩人相遇。
好么,“天雷勾动地火”。
2007年,微博还没出现,谈到网上的一些现象时——
在网上打得一塌糊涂吵了半天
也许就是一点针尖大的小事
就看到针尖看不到整个地球
那我们开阔一点多好啊
所以肖申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而且它非常贴近于我的现状
我也曾经把世界看得只有这么大
但其实你的眼睛是自己捂上的
没有别人捂你
△ 截图来源:@亭林镇无业青年
现在看,感受更深。
至于分化剧组,带来不好影响的——
何东:我认识挺多特大腕的明星,我知道他们怎么(进组)生活,助理、经纪人、保姆,就差把家搬过去了。我一直在质疑,我肯定他这种生活会影响他的戏的。我说他们过的是“云上的日子”。
兰晓龙:是剧组一个极大的不和谐因素,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不可能每个人都带嘛。
不就早都习以为常。
原来过去14年,当年发现的问题没有消失,反而在变本加厉。
但这一期访谈中不光聊表象。
更涉及到所坚持的信念,比如兰晓龙说——
自由。
比如心灵空间。
具体到创作中,这些代表什么?
还得回到他的作品里。
兰晓龙,因早年IP账号,人称249
在粉丝眼里,有“另一副面孔”——
妖孽、孬编
不光粉丝爱怼他,熟人更是对他“又爱又恨”。
拍完《团长》之后,流传着这么一个梗:
演员张国强发起了“刺龙基金会”
入会誓词:誓死整死249!
会员包括张译、段奕宏、邢佳栋、李晨等剧组演员。
该“组织”成立原因:
据说七哥曾打电话“威胁”兰晓龙给他加戏,结果……
戏,确实加了,诸如在70°的陡坡上冲锋,被扔进牛洗澡的水坑,被折磨到眼角下垂……
后“基金会”因筹款不到位,不了了之。又因陆续有大量“团迷”“突迷”加入,作为非官方粉丝组织日渐壮大中。
和他合作过的这些演员,不同程度吐槽过,差点被他“虐待致死”。
张译:“没想到兰晓龙笔下,科学家都那么悲惨!”
廖凡:“能不能让我在第30集就牺牲?”
无论读者,还是观众。
看过他作品的人说,“像死过一次”。
这些人一边骂他,一边中了他的毒,并声称“心甘情愿被虐”。
让人陷进去了,就好难拔出来。
兰晓龙到底是何方妖孽?
02
兰晓龙敢说。
也有胆子大的底气。
神就神在,他讲话一针见血,常一扫射倒地一大片,但被刺到的人,不会难堪,反倒觉得这人有趣。
很多和他合作过的导演、演员,说过他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就是,此人很“不一样”。
似乎他身上自带一种逆势而为,蓬勃生长的魔力——
人均攫取流量的时代。
他不想太火。
《士兵》火了,他第一反应是害怕。
我怕我被观众左右,我怕出事。一个东西变成一个社会现象被讨论太多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它是不是值得那么被讨论。
当自卖自夸式宣发,日益套路化。
他不屑自吹。
《团长》宣传期,聊到这部戏的“场面”,兰晓龙咧嘴一笑。
说不愿形容它“场面很大”。
你做这样一个题材
你要把一些细节做得到位
这是一个最起码的事情
最起码的事情我们不要拿出来说它了
在他看来。
他们费老大劲去做一部戏,不是为了让观众去看枪林弹雨的。
技术上的牛掰,没啥好稀罕。
稀罕的是人心的交锋,那才叫激烈。
我们希望除了枪林弹雨的冲突
里面有人的冲突和不冲突
有各个面
拍《士兵》前,观众对军事题材,如枯苗望雨。
可他不投其所好。
和想象中的励志、打鸡血不同,《士兵》中的战斗场面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他说,这不是军事剧,是人生剧
确实,许三多、史今、袁朗、伍六一……这些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即便换到其它环境下,也同样打动人。
发现没。
兰晓龙爱反着来。
这种行事风格,几乎贯穿了他的编剧生涯。
小时候,他成绩一般,但特爱看书。
在母亲学校图书馆,刚开始是看最感兴趣的小说,就跟许三多看书一样,“A到Z嘛”。
93年,考上了中戏。
这大学念的,用他自己话说“自由散漫”。
自己喜欢的剧作家剧本,他会连夜做笔记、摘抄(拿笔生抄),睡觉时天都亮了,去教室“点个卯”,便继续倒头睡大觉。
大学毕业证还没拿到,他就进了部队话剧团。
进了“大院”后,和外界的联系好似断掉了。
他还是不按套路来。
每天穿个拖鞋就出门,坐桌子上开会,话剧团布置任务,他也敢抗命不从。
不愿意写小品,说是要“自我保护”。
宁可走人,原则不动摇。
小品跟一个戏剧的思维方式
确实有两种规则
我必须在这方面进行一种自我保护
看到这,Sir产生一个疑问:
一个如此特立独行的人,是如何存活下来,且做出了成绩?
在一档叫军武大本营的节目中,在聊到国产拳击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时,他曾讲过这样的观点:
我们的资本更热衷于
哪怕高价去收购一些既成事实
但是你如果刚刚长出来的东西
他是有点忽视的
因为觉得你现在什么都不是呢
他会等你什么时候做出名堂来了
他再来跟你砸钱
我们不太愿意种树
我们愿意买树
新事物被接受,总归要慢一些。
可你看他开挂一般的人生,27岁写《士兵》剧本,34岁拍成大热电视剧。
看过他剧本的人,都默认一件事:
“兰晓龙能把一部戏写好”。
03
你可以说,他写出作品靠的是才华。
但许多人忘不掉他的作品,为的是其中那份历久弥新的精神。
来自哪里?
一些话可能会给你答案。
谈卑微。
兰晓龙说过,羡慕王宝强在北电坐冷板凳的日子。
人要记住自己的卑微。
谈定义自我。
有段时间,因为张译的粉丝很多,他会想自己要不要变一变,去满足粉丝的要求。
对此,兰晓龙很不客气:
你为了你专业上的某种自由,你付出那么大代价,脱下那么不愿脱下的军装,难道为了听粉丝的命令?不要定义在任何事情上面,我们尽心尽力,我们不龌龊。够了。
谈阳刚之气。
提到一个概念,心灵的强悍。
一个看似柔弱的人,内心可以很强悍;而一个看似阳刚的人,可能很脆弱。
今天我们又开始重视阳刚。
可方式呢?

现在网上最火的视频就是,把一个“娘炮”作为众矢之的,再以“粗野”的形象大批特批。

你发现了没有。
我们关于阳刚的讨论,越来越停留在表层——
不阳刚的是:美颜、化妆、嗲声嗲气、女性气质……
表演出来的阳刚是:不修边幅、五大三粗……
许多人一方面厌恶“娘炮”,却很少去讨论,什么才是精神层面的阳刚。
这不是社会的阳刚化。
而是阳刚的“快餐化”——
我什么也不需要做,不需要自强不息。
只要我骂骂“娘炮”,对他们嗤之以鼻,我就自动阳刚起来了。
你去看《士兵》,就能切实明白兰晓龙讲的“心灵强悍”。
袁朗的智慧,许三多的自控,高城的幽默,伍六一的勇气,史今的宽容。
袁朗:我是你的俘虏了
高城:不抛弃不放弃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好好活就是做好多有意义的事
他说,如果《士兵》在多年后还有一个观众,能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有用,他就感激涕零。
似乎兰晓龙总强调一件事:
抓住观众,把观众放在首位
你不要跟观众吹,你有个多牛的故事
那是扯淡,那是你的自我陶醉
你有本事让观众坐在电视机旁的一两小时不要浪费掉
这是你真正该做的事情
我觉得戏剧的真谛就是如此
你的表演是给观众看的
什么编剧意图,导演意图
什么舞美如何如何
全是扯淡
可如今的市场环境,太多从业者早把这点抛之脑后。
太注重表达,太忽略观众。
而这两者本可以不矛盾。
兰晓龙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是他要讲的东西,也从不硬塞给你。
而是让你透过角色,映照自我,进而对角色有独属自己的体会。
戏剧也不是强调给观众一个概念,而是塑造一个立体的东西,让观众得到自己的理解。
《士兵》播到第二轮才大火。
至今还有好多观众,感到迷茫了,就回头重温。
为什么?
因为这里面的人经得起琢磨,好多道理,往往是观众经历时间的沉淀,阅历的打磨,心志的淬炼,才幡然读懂了的。
钢七连口号震天,但许三多很被动,口号对他没作用。
班长史今退伍后,他为了承诺在坚持。打死了一个毒贩,他马上就崩溃了。
军人的意义是什么,他不懂。
这个问题,也抛给了屏幕外的观众。
直到最后,《士兵》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它讲人生的根本困境,但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或指向。
对此兰晓龙这样说:
你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再去生活吗?不会吧。我们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基本不用生活了。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去指望解决它干嘛。
哪有绝对理想的环境,哪有没有问题的生活。
这是生活的真相。
于观众,也是莫大的馈赠。

带着未尽的问题,继续活着。

这是兰晓龙的反骨,也是他最大的勇气和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