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那种东西存在,你还得有点别的东西,相对能让人记住的东西。”《士兵突击》《生死线》《好家伙》《我的团长我的团》,部部经典。尤其《士兵突击》,当年横扫各大奖项,把白玉兰、飞天奖、金星奖拿了个遍。最近,他2007年聊《士兵突击》的一段采访又火了。主持人何东,以刁钻的访问方式著称,抓住被访者的精髓。2007年,微博还没出现,谈到网上的一些现象时——
何东:我认识挺多特大腕的明星,我知道他们怎么(进组)生活,助理、经纪人、保姆,就差把家搬过去了。我一直在质疑,我肯定他这种生活会影响他的戏的。我说他们过的是“云上的日子”。兰晓龙:是剧组一个极大的不和谐因素,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不可能每个人都带嘛。
原来过去14年,当年发现的问题没有消失,反而在变本加厉。戏,确实加了,诸如在70°的陡坡上冲锋,被扔进牛洗澡的水坑,被折磨到眼角下垂……后“基金会”因筹款不到位,不了了之。又因陆续有大量“团迷”“突迷”加入,作为非官方粉丝组织日渐壮大中。和他合作过的这些演员,不同程度吐槽过,差点被他“虐待致死”。这些人一边骂他,一边中了他的毒,并声称“心甘情愿被虐”。神就神在,他讲话一针见血,常一扫射倒地一大片,但被刺到的人,不会难堪,反倒觉得这人有趣。很多和他合作过的导演、演员,说过他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我怕我被观众左右,我怕出事。一个东西变成一个社会现象被讨论太多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它是不是值得那么被讨论。
《团长》宣传期,聊到这部戏的“场面”,兰晓龙咧嘴一笑。他们费老大劲去做一部戏,不是为了让观众去看枪林弹雨的。和想象中的励志、打鸡血不同,《士兵》中的战斗场面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确实,许三多、史今、袁朗、伍六一……这些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即便换到其它环境下,也同样打动人。在母亲学校图书馆,刚开始是看最感兴趣的小说,就跟许三多看书一样,“A到Z嘛”。自己喜欢的剧作家剧本,他会连夜做笔记、摘抄(拿笔生抄),睡觉时天都亮了,去教室“点个卯”,便继续倒头睡大觉。每天穿个拖鞋就出门,坐桌子上开会,话剧团布置任务,他也敢抗命不从。一个如此特立独行的人,是如何存活下来,且做出了成绩?在一档叫军武大本营的节目中,在聊到国产拳击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时,他曾讲过这样的观点:可你看他开挂一般的人生,27岁写《士兵》剧本,34岁拍成大热电视剧。但许多人忘不掉他的作品,为的是其中那份历久弥新的精神。有段时间,因为张译的粉丝很多,他会想自己要不要变一变,去满足粉丝的要求。
你为了你专业上的某种自由,你付出那么大代价,脱下那么不愿脱下的军装,难道为了听粉丝的命令?不要定义在任何事情上面,我们尽心尽力,我们不龌龊。够了。
一个看似柔弱的人,内心可以很强悍;而一个看似阳刚的人,可能很脆弱。
现在网上最火的视频就是,把一个“娘炮”作为众矢之的,再以“粗野”的形象大批特批。
许多人一方面厌恶“娘炮”,却很少去讨论,什么才是精神层面的阳刚。只要我骂骂“娘炮”,对他们嗤之以鼻,我就自动阳刚起来了。你去看《士兵》,就能切实明白兰晓龙讲的“心灵强悍”。袁朗的智慧,许三多的自控,高城的幽默,伍六一的勇气,史今的宽容。他说,如果《士兵》在多年后还有一个观众,能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有用,他就感激涕零。兰晓龙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是他要讲的东西,也从不硬塞给你。而是让你透过角色,映照自我,进而对角色有独属自己的体会。
戏剧也不是强调给观众一个概念,而是塑造一个立体的东西,让观众得到自己的理解。
因为这里面的人经得起琢磨,好多道理,往往是观众经历时间的沉淀,阅历的打磨,心志的淬炼,才幡然读懂了的。班长史今退伍后,他为了承诺在坚持。打死了一个毒贩,他马上就崩溃了。它讲人生的根本困境,但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或指向。
你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再去生活吗?不会吧。我们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基本不用生活了。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去指望解决它干嘛。
带着未尽的问题,继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