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27)才学与器识

作文原题

【湖北省名校十一校联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切题立意:

①才高致远

②“行稳”方能“致远”

③经历风雨才可致远

④致远者,以器识为先

⑤器识比才学更重要

⑥多包容天才的缺陷

⑦人无完人,岂可苛求?

……

偏题立意:

①英年早逝,可惜可叹。(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②天妒英才,世道不公。(脱离材料,胡乱立意)

下水示范

涵养格局,砥砺德行,行稳致远

作者:徐建华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

臧否人物快意事,知古鉴今后世师。很高兴有机会表达我的观点,我发言的题目是《涵养格局,砥砺德行,行稳致远》。

王勃天才卓绝,但命途多舛。与其说是怀才不遇,倒不如说是自身器识不够大、德行浮躁浅露使然。一个人的器识、德行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往往决定了结局。

王勃颖悟非常,如此天纵英才,我们完全可以预测他日后的“标配人生”:或是像陈琳一样,一纸檄文,可抵百万雄兵;或是像韩文公一样,文以载道,振八代之衰;或是像范仲淹一样,忧乐二字关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或是像同样夙慧的司马光一样,宁静致远,沉潜治学。王勃凭着满腹才学,也可像圣贤一样经天纬地,经国济世。

但王勃不然,他太狂躁、浮浅。私杀官奴,可见不慈;辅佐藩王,教猱升木,可谓不知;恃才傲物,放浪形骸,可谓不恭……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勃德行不修,何以治国平天下?

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钟会,“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熟读兵书,谙熟韬略,本可像张良一样,成就王佐之业。但其嫉贤妒能,心胸偏狭,骄矜自大。不能审时度势,最终身死族灭。其他才情卓绝之士,李煜、曹植、杨修……莫不如此。这些人,文才、才干有余,而器识不足,德行有限,最终不堪大用。

成大事者,必是格局恢弘、器识深远之士。曾国藩,书生从戎,不娴军旅之事。就连他的对手石达开、政敌左宗棠也嘲笑他愚鲁。但就是这样一位“拙将”、“书呆子”,屡败屡战,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心存侥幸,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荡平太平天国。另一方面,他以正人君子自励,深知“士不可不弘毅”,砥砺品格,涵养心性,使湘军上下诚朴刚毅,无坚不摧。正因为如此,他远胜于同时代的那些“将星”,成为力挽狂澜的“中兴第一名臣”。

古往今来,知古鉴今。王勃才大难用的悲剧人生,对于今天的选贤任能和成才成器也有借鉴意义。

有一句俗语说的好: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是为上品,我深以为是,德才兼备,方能行稳致远。选贤任能,以德为先。德高可以弥补才疏;才可以疏浅,德不可以不厚。虽然时过境迁,“器识”、“德才”内涵不尽相同,但古今不殊,做人、用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作为当代新青年,该如何涵养器识、砥砺德行、才干呢?就像耶鲁村官秦玥飞一样,耶鲁博士,才学兼优,更可贵的是,大学生愿为真农民,洋博士甘做小村官,愿将平生所学,货于家和国。就像“两弹一星”元勋们,他们的才学一流,但从不羡慕国外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一个决定,一生无悔。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谁能说,比起当年那些留洋的同学,他们的人生不是更加精彩呢?

因此,一个人的格局越是恢弘阔大,境界就越是博大无私,见识就越是高瞻远瞩,加以克己修身,砥砺才干,德才兼备,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素材积累

树要防病除害,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要勤“剪枝打杈”,才能强肌健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贝多芬

声明 本文内容由湘语文(xiangyuwen8)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