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 拍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闪光灯

今天是博物馆日,相信各地的博物馆都有着不少的活动,各位今天应该也都去了解了自己希望懂得的文化故事了吧。

当你在博物馆中游览的时候,是否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识?

如今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也是越来越高,甚至在加上滤镜后堪比专业摄影设备。用手机拍下自己与文物的合照,再把照片置于社交媒体上打卡,一定会让你吸粉不少。然而,这样的一个标志就足以往我们败兴而归了。

给蒙娜丽莎拍照的游客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允许观众在其中拍照,但还是有不少博物馆没有解开这个禁令,固执的拒绝一切来自观众的拍摄行为。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拒绝游客拍照呢?

拍照本身不伤及文物

很多人会觉得博物馆拒绝拍着是因为随着快门的按下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禁止拍照也只是出于保护文物的必要手段。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完全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文物怕的是为了更好的拍摄效果而附加的东西——闪光灯。

从理论上而言,会对文物造成伤害的远不止闪光灯的光线,几乎所有光线,包括自然光都会有文物造成损耗。尤其是红外线和紫外线,更会造成器物表面的结构性损伤,促使其老化。因此,对于文物最佳的保护方式其实是让它们深埋地下,永远不见天日。

刚出土的兵马俑,全身彩绘,但出土后不久便会风化

不过,既然我们有了博物馆,既然博物馆需要通过展示文物让观众了解更多历史故事,那么馆内设置一些灯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在便于展览的前提下,针对各种文物对于光照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需承受的光照程度。

所以,博物馆觉得你在博物馆内拍照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闪光灯会闪瞎文物。

闪光灯何以重伤文物

闪光灯真的会影响文物的保存?当我们需要细究闪光灯是否真的会对文物造成损伤,我们可能就需要更专业的数据支持了。好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保护专家大卫·桑德斯早已做了相关的研究。

大卫·桑德斯

桑德斯曾将五组画的颜料分别暴露在闪光灯和正常的展览用光下,结果表明,被放在闪光灯下接受每7秒一次闪光轰炸(3年内共四十多万次闪光)的颜料与长期暴晒于日光灯下的颜料受到了程度相当的损害。

通过这个实验,桑德斯的结论是:光线对颜料的损害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组合,虽然闪光灯发出的光线一般较强,但却只会持续极短的时间,因此它所造成的伤害和博物馆展览时持续的低亮度光线照射造成的损害并没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实验来看博物馆应该及早撤销拍照禁令?

经过闪光灯照射实验后,黄色丝绸表面形成的焦化点 

 图片来源:王永礼,《物理环境对古代丝织品色泽和丝质的影响研究》

其实,桑德斯在这里用到的是颜料,也就是艺术作品,对于其他的石器、木器等光线的影响会更小,而一些棉麻、锦衣之类则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另有学者就尝试着用丝织品和古代纸张来做这样的实验,正在这次实验中,闪光灯的频繁照射确实对织品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博物馆禁止拍照倒也不是完全不无道理,只是为了做到更好的保护,他们的保护可能是有些过了而已。

方便管理

那为什么,哪怕你保证不用闪光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是会在你掏出相机的刹那出现在你身边呢,来制止你拍照呢?

一方面,拍照时一个驻足的事情,当博物馆的人流量比较大时,馆方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进入博物馆,这样的情况下,拍照的过程势必会形成滞留,减少人流速度,自然不被博物馆工作人员所允许。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也曾向媒体披露过这样一件事:

014 年 4 月,在国家博物馆开设的法国《名馆·名家·名作》展览,展览第一天是允许观众拍照的,但由于当时参观的人很多,争相拍照的观众在争执中将手机砸到了一副名画的画框上,险些造成对文物的严重损坏,于是国家博物馆在第二天紧急通知禁止拍照。

另一方面,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钱。博物馆往往会单独制作馆内藏品的相关文创产品,诸如画册、以藏品为主题的明星片之类,这些附加的文创产品也是博物馆营收的重要方面,而观众在拍完照后,这些相关文创用品的售卖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部分以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要藏品的美术馆内不允许拍照则还有版权方面的考虑。拍照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于艺术品的复制过程,虽然经过拍摄所得的画面与原作或扫描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这在注重版权的文化界却已上升到了某种高度。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蘑菇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