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陈友谅兵败身死
我们上周说道:朱元璋与陈友谅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中粮食渐绝,只得突围冲出湖口。陈友谅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于是陈友谅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顿时,陈友谅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陈友谅生前生活奢侈,曾经制造了一张镂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宫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样。他死后,江西行省将镂金床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叹道:“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便壶有什么不同呢?”然后下令有关官员将它熔掉。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
在《大明英烈传》第三十九回《陈友谅鄱阳大战》中,是这样描写的:“两船将近,只见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那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出后颅,登时而死。”原来是朱元璋手下将领郭英射死了陈友谅,用的箭还是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的。
可是,正史不是那么写的。据《明史·陈友谅传》,“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死法一样,但谁射的不知道。明代嘉靖时期,郭英六世孙武定侯郭勋在他所编撰的《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中,说陈友谅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杀的。这本作品里是这样写的:“友谅的船,且战且走,未及数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来杀。两船将近,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好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后颅,登时身死。”很容易看出,《大明英烈传》的说法和郭勋的说法完全一致。
鄱阳湖之战战,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江苏南通),包围了高邮。张士诚派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邮。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张士诚的水军。徐达等人于是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明军的手中。
至元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决定进攻东吴,不过这个时候的东吴实在是不堪一击,因为最厉害的张士德和张士义已经死了,现在只剩下一个花花公子张士信和器小无远见的张士诚,东吴在他们俩人的带领下开始走向下波路,他们不知道,要么在战争中死亡,要么在战争中疯狂,而他们选择了第三个:等死。八月,朱元璋出兵江苏,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攻破了江苏的一大片地区,包括徐州、盐城、泰州等等这些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徐州这个地方,欧阳修说徐州是“环滁皆山也”,说明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但是却被轻易攻取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手下有得力干将徐达、常春遇等人,更是来源于张士诚的不作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叛将谢再兴之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张士诚,信中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张士诚不予回信,屡次突围决战,都被打败。李伯升知道张士诚已很困乏,便派与自己交好的食客越过城墙,前去劝说张士诚:“当初你所依赖的湖州、嘉兴、杭州,现在都已失去了。你独守此城,恐怕事变将会在城中发生,到那时你虽想死,却不能死。还不如顺从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说你之所以归顺是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后打开城门,幅巾待命,应当不会失去万户侯之职。况且你的地盘,就好像你在玩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对你又有什么损害呢?”张士诚仰视良久之后说道“:我会考虑这件事的。”于是谢客,却仍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