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校冲突如何破解?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常艳
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语文教师。大荔县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致力于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教育理念:真心教育,真爱育人,真情做事。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赵宝茹
编者按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迅速引起公众关注,让脆弱的家校关系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是为了方便沟通的家长群,却成了催生家校矛盾和家长焦虑的源头。家校关系不应扭曲,家校责任不能错位。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核心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同时,家校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家校共育才能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既要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责任,各负其责,更要唱响“大合唱”,画好“同心圆”,聚心聚力,同向同行,用爱心与智慧帮助孩子生长出腾飞的翅膀,翱翔在最美的天空。
家校共育 携手同行
(题目即观点,观点鲜明。)
①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开门见山,表明观点:家校携手同行才能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②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编外教师”。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③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现实性分析。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④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家校共育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关键在“共”。)
⑤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家校共育正确的打开方式二:目标在“育”。)
⑥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来源:2020-11-19 《人民日报》
作者:张烁
【时代警语】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以下句子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②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③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④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
⑤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
⑥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
⑦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A.①⑦⑤④②⑥③ B.①⑤⑦④②⑥③
C.①⑥⑦④②⑤③ D.①③⑤⑦④②⑥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主要围绕家校教育展开讨论。作为一名在校生,你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怎样配合才会对一个人的教育、成长更有益?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500字。
【相关链接】
批改作业之争,不该成为家长和教师的对峙
家长应该替老师批改作业吗?最近,“家长怒退家长群”和“家长不批改作业要写说明”等新闻,使这一议题受到持续热议。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等。
另据澎湃新闻梳理,从2018年至今,已有至少10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批改作业本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强调家长要参与“家校共育”,把家长当成作业批改“助手”的做法却渐成风气,仿佛家长不参与批改就是对孩子不负责的“甩手掌柜”。此前,就有家长因未批改作业而被老师点名批评:“昨天晚上赚了几百万?”“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
这样的职责推脱,本质上是家校关系的扭曲和错位。家长当然要关心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但正常方式应该与教师沟通、查看批改后的作业等,而绝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接替教师完成批改。在不同家庭,家长的知识水平、生活精力千差万别,要求加班后疲惫不堪的父母、独自养育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批改作业,是强人所难,也削弱了学校教育应当坚守的专业价值。
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让家长批改作业也难言科学。家庭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单向任务,还是实现教学互动的重要媒介。正是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老师才能准确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为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把脉,然后基于此灵活调整教学重点、方式和节奏。
让家长充当“第一阅卷人”后,不管是为了照顾孩子面子所做的润色,还是急于完成任务导致的家长“替写”,老师最终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美颜”后的成果。这样做,作业完成情况看起来是完美了,最真实的问题却遭到了遮蔽,还人为造成了一层教学隔膜。
既然让家长批改作业在道理上讲不通,也被全国多地命令禁止,为何批改任务把家长“逼疯”的现象还是时常出现呢?笔者认为,除了要强化政策落实、进一步明晰家校职责外,摆正教师职责、切实为基层教师减负也是重要方面。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老师没有精力批改作业”的说法像是笑话,但在重重非教学任务的压力下,这样脱离主业的困境确实存在。
2017年,教育学者李镇西曾做过一项关于教师减负的调查,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787名教师参与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应对各级各类检查任务、临时交办的非教学任务、完成网上各类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是占用教师时间的四大主要因素。值得反思的是,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
面对相关部门交付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老师们往往难以回绝,只得“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在整日连轴转的情况下,把批改作业的本职推给家长,便成为一种教师角色错位下的压力传导。因此,要真正根除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乱象,首先就要摆正各方职责,解决好对教师的时间挤压问题,让他们得以把最宝贵的精力放到教学工作上。
可见,批改作业之争,并不该成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两方对峙,家长当然不应承接老师的任务,但一味批评教师的懒惰也失之偏颇。理性分析这种职责失位背后的形成机制,在明确各方责任后强化规定落实,才能真正避免家长批改作业屡禁不止的困境。
来源:2020-11-11 中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