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负重前行,官员的无知、民众的荒唐,他的努力注定失败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逐渐崛起,到1870年他才爬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

1870年到1894年是李鸿章人生最得意的时期,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唱着无人喝彩的戏。在深入了解晚清那段历史后,李鸿章所处的境遇原来不仅仅是无人喝彩那么简单,原来他的舞台随时有被拆解的危险。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一些有见识的官员开始了深刻的反思,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这部分官员开始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转而开始向西方学习。李鸿章就是这类官员的杰出代表。先来看一下李鸿章这一时期的成就:

同治三年即1863年,在上海建立外语学校;

四年,与曾国藩在上海建立江南制造总局,设译书局;

九年,在天津创办机器制造局;

十一年,着手选派留美生,轮船招商局也与这一年成立;

光绪元年即1875年,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派下级军官去德国学习陆军,派船政学员去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技术;

光绪六年,设水师学堂、电报局、请修铁道;

光绪七年,创办开平矿务局;

光绪八年,建旅顺军港;

光绪十一年,建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四年,建北洋水师等

在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最积极的,他所遭受的阻力自然也是巨大的,因为以上这些实业与封建传统是格格不入的。也只有在了解到李鸿章的所遭遇的阻力后,才能明白他的负重前行是多么的不易。

想要筹办这些近代的大型企业,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钱。以海军为例,清廷当时没有专用于海军的经费,这部分经费只能靠各省的救济。所以,能少拿绝不多拿,能延期支付绝不提前支付成了各省地方的共识。近代的海防就在各省地方的互相推诿、扯皮下迈出了第一步。

原本就经费紧张的李鸿章还不得不时刻面对着皇室的挥霍,公私不分是当时最大的特色。对皇室来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当然还是我的。光绪马上要到亲政的年龄,父亲醇亲王害怕慈禧不交接权利,就想了一个大昏招。他想要大修颐和园,一来向慈禧示好,二来想让慈禧玩物丧志不再贪恋权力。

醇亲王为他的聪明洋洋得意,但修园子的需要很多银子,银子哪里来?醇亲王想到了李鸿章,他手里有筹建的军费。李鸿章不敢得罪醇亲王,于是本来用来买军舰、买炮弹的钱就被挪用了。导致在甲午之战七年前,清廷的海军建设一直在原地打转,未再添置一舰一炮!

醇亲王李鸿章得罪不起,多如牛毛的顽固大臣带来的阻力同样不容小觑。同文馆设立后,恭亲王想要增加科学班,面对洋务运动最大的实力派人物恭亲王,那些顽固派也是丝毫不客气。大学士倭仁就大肆攻击恭亲王: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谋权;根本之图,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之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在倭仁的鼓吹下,原本打算报考科学班的学子竟然都退却了念头。这不仅仅是倭仁自己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恭亲王作为当时最有权势的王爷尚且如此,李鸿章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是清末一幅著名的对联,联中提到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个人。翁同龢是两朝帝师位高权重,曾任户部尚书,他掌握着清朝的“钱袋子”,在银子的问题上可没有少刁难李鸿章。

学习渊博的大臣尚且都是这样的觉悟,底层的民众的觉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看来实在是荒唐可笑,多年后依旧相信神功附体的义和团就是最好的例子。

1880年李鸿章奏请清廷要修建铁路,十四年后,清廷自建的铁路依旧只是天津的一小段铁路。因为当时顽固派和底层民众都一致认为,修建铁路破坏风水,噪声太大影响祖先休息。

所以,想要再往前走一步,根本不具备适合的土壤,如果李鸿章等人强行迈进,必然被社会所不容,例如郭嵩焘、曾纪泽。

郭嵩焘是湖南人,清廷第一位驻外国使节,他在国外待了两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比李鸿章还有深刻。他曾建议李鸿章要扩大留学生规模,还曾指出清廷不仅要学西方的科技,还有学西方的制度。因为郭嵩焘的“另类”,同为湖南人的学者王闿运在日记中大骂郭道:湖南人至耻与为伍。

这样一位有深认识的大臣,因为不被世人所接受,回国后竟无事可做,只得隐居著作。与郭嵩焘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曾纪泽。曾纪泽颇具外交才能,对西方同样有深刻的认识,他一心想要实现清廷的近代化,但因为不被世人所理解,他的理想之花没有找到适合的土壤,最后忧郁成疾竟过早的凋谢了。

李鸿章毕竟也是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他的很多观念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在他辞退英国有经验的海军军官来训练北洋水师,转而聘请德国的陆军骑兵军官来训练水师,在李鸿章的心目中或许只要是一个西洋的军官就可以;再比如他选用对海军一无所知的丁汝昌为海军老大,而丁汝昌原是淮军马队的,因作战勇敢而被李鸿章赏识。

李鸿章自身的不足,当然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李鸿章的失败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不幸。

力求避战的李鸿章,原本想要一直这样被动的前进着,有了近代武器,就需要有人会使用他,于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有了近代化军队,就要有近代化交通,于是船厂电报局就有了等。为了解决这些天文数字般的开支,于是就又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来解决开支问题。

晚清的近代化,就这样一直被动前行着,李鸿章明白这对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大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现象,他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延续这个过程。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这个过程被打断了,清廷最有可能的一次自救行动也以失败而告终。

甲午之后,李鸿章被排挤出权利的核心,这位很有见识的官僚,终究是没能挽救那个腐朽愚昧的旧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