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进医生:孩子的能力能靠智力测验来确定吗?
当然不能。用智力测验来确定孩子的能力是不靠谱的做法。为此,我们不妨了解下智力测验的来龙去脉。
智力测验的前生今世
早在1905年,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开发了第一款具有现代意义的智力测验,用于儿童入学测试。其后,它被多次翻版修订,且引进了智商(IQ)概念延用至今。智力测验的鼻祖比奈不无担心地强调,不应将测试结果视为衡量先天智力或将其永久标记为个人标志。
不幸的是,后来者在智力测验上大做文章,试图找出种族智力存在差异的依据。同样作为心理学家的特曼于1916年通过其研究结果称:墨西哥和非洲裔美国人、原住民在心智上低于美国白种人。美国人甚至开发了陆军入伍用智力测验用于征兵。官方担心种族间存在着智力差异,认为低智者不宜入伍。其依据是来自于普林斯顿大学卡尔·布里格姆教授的一番言论:“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不如北欧白人移民聪明,美国非洲裔则不如白人聪明。”
于是,反移民活动家和优生主义者们不断叫嚣和宣传,来自北欧白人种族优势不应受到“劣等”移民的威胁与融合。种族主义理论家Madison Grant甚至在著名的《美国情报研究》刊物上鼓吹,通过陆军测试来严格限制移民,要求移民局只接受那些具有高智商的北欧国家的移民。他的观点对德国纳粹的种族清洗提供了一定依据。优生学与种族隔离团体为此不断资助旨在分出种族优劣的研究,为隔离和反对移民立法提供所谓的科学依据。
上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各州推行起种族优生法,意在通过法律来保护美国的“种族纯度”。对此,很多学术界人士对关于将能力和道德特征与种族或遗传联系起来的说法表示赞赏或沉默。
直至1930年代以后,美国学术界不得不开始承认,环境和文化因素在智商结果中起着主导作用。卡尔·布里格姆也否定了他先前的论点,并解释说智力测验并不是对先天智力的一种衡量。随之,很多学术界良知们发出声音:关于种族智力等级制的主张是不科学的。
尽管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种族歧视运动影响,学术界竟然通过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用几种智力测试方法得出了“美国黑人IQ确实不如白人”的结论。于是,美国制度性推行白人和黑人儿童分开接受教育,说这样更利于儿童的发展。该项政策实施到上世纪70年代,且对非裔美国儿童的补偿教育提出质疑,认为非洲裔儿童学习能力差是由于遗传所致。这种观点充斥于许多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如《哈佛教育评论》等。
1994年,美国出版了理查德·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等的专著《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暗示有色人种的智商分布偏低,再次引起公众争议。学界认为人的智力服从正态分布,意在消除智力测验存在的文化差异。但至今各种智力测验几乎很难做到文化公平。包括著名的韦克斯勒标准化智力测验,测试内容上显著存在着文化不公平。试想,拿一个不准确的测量工具,如何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呢。
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一些基金会仍不遗余力地在支持种族智力差异方面的研究,如先锋基金会(Pioneer Fund)。获得该基金会110万美元资助的科学家 Arthur Jensen等人2005年发表的文章认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智商差异部分是由遗传所致。
静
老
师
说
读一读美国智力测验方面研究文献,大致有这种倾向“在美国,一般亚裔个体在智商测试上得分高于高加索人,高加索人得分高于西班牙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但是,每个族群中智商得分的差异要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
198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新西兰人弗林(James Flynn)报道,美国人群IQ测试原始分不断攀升,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故将此趋势命名为“弗林效应”,一度被认为是裁决智力水平由先天还是后天因素决定的证据,这意味着现在的人类似乎比父辈们越来越聪明。弗林辩称这种趋势是环境因素导致的结果。
如果按此趋势做推导,用今天的智商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祖辈,显然会得出他们要么都是白痴,要么都是弱智的结果。呵呵,这种解释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绝不会同意。
智力测验本身没有太实际的意义,它即不可能测试到人的“真正”智力,也无法解释儿童的未来并不由智商高低所左右。弗林效应只不过是教育条件改善后的结果,儿童是否接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测得的智商显然就会显现差异。如在欧美,近十年来,接受同样教育的白人和有色人种儿童的智商基本相同。当今儿童智商分数比从前的高了些,只能说明现在的孩子做起智力测验的题目更熟练和快捷了些,仅此而已。
已有学者提出,智力测验不过是一场骗局。但由于对它的不当使用和解读,使得智力测验如今有了庞大市场。智商高低的探寻,也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好奇心和自负的心理,所以智力测验仍是人们爱不释手的一种把戏罢了。
回过头,我们须解答:什么是智力。至今对智力,就没有一个人皆共识的定义。千人千面,没有两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结构是一模一样的。犹如爱因斯坦的智商与曹操的智商是没法比较的,指望让乔布斯写出《红楼梦》是不靠谱的想法。生活无法自理的霍金和同样是科学巨匠的钱学森之间,谁的智商会更高呢。智力并不是简单数字的加减对比,IQ分数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不同人的真正能力。霍金的绘画能力不如毕加索、音乐能力比不过莫扎特、拳击能力比不过泰森、也肯定跑不过博尔特,他简直一无是处。可大家公认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有些孤独症孩子具有普通孩子无法企及的超凡记忆力,但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如何去界定他们的智力呢?
智力具有很多层面含义,每个孩子智力内涵都有着千差万别。仔细看看当下使用最多的标准化韦氏智力测验,内容主要是根据编制者经验罗列出的一些测题,但是无法涵盖人的所有智力因素,更何况它还存在着文化差异。如你指着一个棒球手套图问中国孩子“这是什么”,恐怕十有八九是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压根没见过那东西。在类似测题上失分,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力不如欧美孩子。
所以,智力测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慎用,例如排查儿童智力发育落后、监测脑功能损伤情况等。但对智商数字大可不必过分解读,更没必要动辄给孩子做什么智力测验,然后拿那些IQ值来满足父母的好奇心。人们的智力大致相同,些许差别是因为测试的角度不同而已。比如数学能力、语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绘画音乐能力等等,皆会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