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大观堡第一任经理李王衡(一):我在大观堡为建文帝当膳夫,“靖难之役”前我就是建文帝最倚重的人。
大观堡《乐善堂章程》中写道:“堂中无须多人,雇火夫一名,经理四名……”智眉禅师临终前在《乐善堂章程·别碑》中又写道:“前首事杨依义、王履衢、李王衡等创立乐善堂,公举上经理堂事。”这句话,不仅公布了“第一世慈觉山白掌余位名目”是杨依义、王履衢、李王衡三人,还揭示了智眉禅师的身份为“上”,即皇上。
既然杨依义、王履衢、李王衡等人在大观堡乐善堂与智眉共事多年,他们当然知道智眉的真实身份,那我们就来“问问”这三位首任经理,看看智眉究竟是谁?而故老相传其他三位经管人的牌位有一个“李斋郎 ”,于是我们查遍了所有宁远新田等地的《李氏族谱》,最终查得“李斋郎”竟是下灌的李茂英公之长子李文举。
我们在下灌《李氏族谱》中找到了多处关于李闻举生平的史料,多次提及他担任太庙斋郎官职:其一李闻举齿录为;其二为《闻举公序传》,其三为《闻举公传》,其四是李闻举仕官录;其五是李闻举墓图。现将五份资资全部附图如下。
在这五份资料中,最重要的要数《李闻举序传》,因为所谓”序传“,就是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谱录中所见《闻举公序传》虽是清乾隆间李闻举之第九世侄孙李含粹所转述,但最早入谱的却是明弘治四年(1491)李闻举的亲侄孙(李闻举二弟的孙子)李普智录入,他是依照李闻举生前所写自传而总结入谱,故称《闻举公序传》,由于李闻举去世于永乐八年(1410)年八月,所以说,这些史料由李闻举自撰于永乐八年八月十七以前。
《闻举公序传》写道:“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
《闻举公序传》译文:我的伯祖父叫李闻举……他生于元末明初的改朝换代之时的洪武元年(1368),在洪武皇帝定鼎大明江山之时茁壮成长起来,处身立世时却逢兵戈离乱的“靖难之役”,但他有解救厄难、脱离险境的抱负和才能,最终这一抱负(特指把建文帝从南京解救出来,脱离险境的抱负)得以实现,成了当时那个短时间内的伟大人物……(先是)皇上看见我伯祖父文章绵绣、才华横溢,心胸也很开阔,特别授予他举人并从此踏上仕途并不断升官。可是不久就到了建文四年靖难之役失败,我伯祖李闻举又兼任了建文皇帝身边的膳夫(为食官之长,掌王之饮食膳),穿着官袍,捧着朝笏,又跟随在建文皇帝身边好几年……这次恰好碰到重修李氏旧谱,于是依照着旧谱记录,记述事情的基本始末。
《闻举公传》写道:“建文皇帝以公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闻举公传》译文:建文皇帝因为闻举公忠诚孝义,把他升职为太常寺卿(这里的“斋郎”属现时官旧写,即把明代官职用唐时官来表述),并对李闻举说:“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奉祭先帝,孝顺父母的人才可以祭享双亲。”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永乐皇帝朱棣篡位,闻举公弃官不做,回到家乡把侍奉双亲当作一件乐事。
仕官录中写道:“闻举公,字闰选。明建文间授乡进士,复擢太庙斋郎。”
译文:闻举公,字闰选。明朝建文年间获授举——又把他升职为太常寺卿。
大观堡牌位中有“李斋郎”牌位,而大观堡四位创始人中只有“李王衡”姓李,故李斋郎应为李王衡,即下灌李闻举。李闻举自传中,把他与建文帝的关系写得一清二楚,特别是关于李闻举“处身立世时却逢兵戈离乱的“靖难之役”,但他有解救厄难、脱离险境的抱负和才能,最终这一抱负(特指把建文帝从南京解救出来,脱离险境的抱负)得以实现,成了当时那个短时间内的伟大人物”的记叙,反建文帝是怎样脱离险境,来到宁远的这一事件都表述清楚了。
其后,李闻举又跟随建文帝身边好几年。由于李闻举去世于永乐八年,故文中“立朝数年”应为“立朝八年”。李闻举去世时,年仅42岁,建文帝此时,也仅为33岁。
光禄寺卿又兼任膳夫,那是不离皇帝左右的。即建文帝在哪里,他必须在哪里。所以说,大观堡首任经管人中的“李王衡”实指下灌李茂英长子李闻举。他在自己的自传中,把建文帝的身份这么明确地写明,智眉是建文帝,谁还能有怀疑吗?
下一讲,我们讲叙李闻举在靖难之役前,究竟是何这职,与建文帝关系究竟有多铁。敬请期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