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所蕴含的教育之道
谢谢你,关心我们,关心就是力量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中包含了怎样的教育之道?
作为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三不朽”圣人,王阳明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
从以下九个方面,可一窥其所传授的教育之道。
一.前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学习不仅是由外而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觉悟智慧,发掘内心本有的宝藏。
相信“吾性自足”,不断克去那份不明和欲望,唤醒本有的良知,方能开拓心上的万亩良田。
二.方法
学习不是文字上打转,而是真正要在心上有所收获。
学富五车,更要为善去恶,在心上用功,在起心动念处去掉自己的私欲。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只有在心上用功,才能真正收获高尚人格和力量。
三.目的: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不以追求富贵利达为学习目的,而以修身、齐家、治国、利益天下为价值追求,通过建功立业利益天下,以此度过丰盛的人生,这才能成为学习真正的目的所在。
四.路径
王阳明先生讲:“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离开大道来谈专、精,就成了溺和僻,就是舍本逐末。
王阳明先生反对沉溺于文词技能,同样也反对脱离文词技能的“此心不动”。
对于年轻学子而言,阳明先生希望他们从小就能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在光明大道上掌握文词技能,才能利益终生。
所谓光明大道,就是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所特别强调的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人只有立志朝向圣贤行进,才能拥有谦卑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
反之,传承“一副富贵利达心肠”,种下平庸的种子,收获的也必定是平庸的果实。
五.方向
作为老师,无不希望孩子拥有一个似锦前程。
此生唯有立志朝向圣贤,才能追逐光明,行走在康庄大道上。
六.保障
学业不是一劳永逸,而需相互砥砺,久久为功,终生学习。
在《与辰中诸生书》中,王阳明先生谈到“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表达了对拥有有志于求道之友的一份欣喜。
同时,他勉励众学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
很大程度上,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追随圣贤,是最大的人生保障,追随领袖,是最大的人生依靠。
人生应当如此,追随圣贤、追随领袖,让自己的生命在持续的奉献中释放光华。
七.准则
“学以为己”。
君子学以为己,为己,才能克己,方能成己;
成己,才可为人师表,不只传递知识,也传递能量,以生命唤醒生命。
作为老师,只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才能具备充沛的能量,向他人传递一份澎湃的力量。
八.形式
不仅要重视内容,亦要重视学习形式和环境。
中国古代要祭祀山神、庙堂要庄严奏乐……形式是多余的吗?
庄严形式,庄严其心,庄严学业,
重要的事情,以重要的形式呈现,方能相得益彰。
在《教约》中谈到,“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通过庄严的形式,童蒙养正,让孩子们从小有定力,拥有责任心、敬畏心、感恩心。
不要小看一个标语、一个口号,不要不在乎孩子的桌子擦得干不干净、是否擦到了桌腿桌脚。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都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慎独。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培养自己的德行,就是在庄严我们的学习环境。
老师也要庄严自己。
当老师们每天以穿戴整齐洁净的形象出现,这份庄严就已经传递给了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自然会流入学生心田。
九.起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成大事者,要种大树。
阳明先生说“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孩子原本具有无量无边的胸怀,让孩子立大志,方能成大事。
立志高远,晦养厚积,培壅灌溉,让生命充分燃烧。
作为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阳明先生却说:“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
晦养厚积,培养孩子深沉厚重的心性,才是关键所在。
让今天中国的教育之道回归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色,让孩子们徜徉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中,以高尚的人格,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