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八大山人传世花鸟作品赏析(4)

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成交价6272万元

《孤禽图》是八大绘画艺术的经典诠释。整幅画面孤禽一只,一足站立,无着无落,空灵寂寥。朱耷花鸟画,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鸟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孤鸟 “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

八大是禅宗曹洞宗传人,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黄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云其门风“其位玄玄”,意即道不在外,而在心悟。“鸟道而学”,强调是则是空观,如鸟之行空,去留无迹,孤鸿灭没,无影无形。置身佛门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即使晚年离开佛门,思想仍在禅道之间。行鸟道,作为曹洞宗的立宗理论,对八大深有影响。八大花鸟画的独特表现形式,其造型特点、境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洞宗“行鸟道”思想的影响。行鸟道,不逢一人,是说没有影迹。足下无丝,是说无所羁绊。

本幅款识“癸昭阳涉事”,似纪年之署,实则伏有隐笔。

据《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昭阳,古时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此款识只有天干,没有地支。略考八大款识与绘画风格,可以把创作年代,缩小至康熙癸亥年(1683年)或康熙癸酉年(1693年)。

画史专家考证,有“涉事”款识的八大绘画,目前存世的作品,集中在70岁之前的五年左右。70岁以后的作品中没有发现。进一步可以确定为1693年作。

“涉事”二字,可能并非一种常规化的署款,如八山笔下的孤禽一样,深隐地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暗喻。

八大的杰出与不凡,是之无可增删的简当构图中,兼有已达至境的艺术完美与丰富而晦密的世情隐喻。它是八大作品独具的面目,中国绘画史上没有此例。他将绘画称为“涉事”,突出的就是无心思想。八大在写给友人方士管的信中,也曾说过“涉事一日即作画一日之意”。

八大作品多不署年款,画多有暗隐,如八大山人的写法,极像“哭之”又像“笑之”,暗喻亡明后裔的复杂心境,不复赘言。八大曾云:“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研究,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探听出许多真消息。此幅年款只署天干,隐去地支,也是别有一番用意。

从史料得知:昭阳,楚将军也。其祖父昭奚恤为春秋时楚宣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42年)大臣。楚王族本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屈、景三氏。《史记·项羽本纪》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封为昭阳食邑。

昭阳的有关事迹,记载于《国语》、《战国策》和司马迁《史记》及地方志等史籍中。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兴化县新志》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由此判断款识有隐喻双关之意。似乎可解释为 “(芈)昭阳涉事”。如此就清晰了,我们知道朱耷为江西人,为古楚地也。以此暗隐可以昭示八大的复杂悲愤的遗民心态。

清 八大山人 蕨瓜图 香港苏富比2019秋拍 成交价977.5万港元

挺劲刻削,逸气满纸——八大山人《蕨瓜图》

朱耷于明亡之后逃禅空门,至五十五岁焚浮屠服,还俗后初自号「驴」,后又号「八大山人」。时生活贫苦,略现癫狂,方还俗时,禅理、癫狂、家国之思满绕心中,充满矛盾,创作既有恬静之笔,亦有夸张之奇。于十年内风格数变,自拘谨走向狂放,为其晚年艺术奠基。

《蕨瓜图》虽未落年款,然以其主题、用印、题款、书风应可推论,本幅即创作于此间,时八大山人近耳顺。因居住条件限制,多画斗方,画风延续其早岁写生之风貌,作瓜果蔬食熟捻于心,阐述禅理愈见精妙,故国之思满溢纸上。本幅中倚斜横倒之双瓜紧扣《传綮写生图》中八大自题:「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之禅理,愈简愈元,愈元愈真;双蕨则有生活甘于恬淡、安食薇蕨之思,亦有薇蕨伸拳,有志难伸之乏力。

本幅书风用笔挺劲刻削,属款「八大山人」,用印「驴屋人屋」亦皆为此时之特色。书风上,刘九庵先生曾于专文中论此时风格,表示「这种难言的隐痛和不平也表现在他画画的落款和签名上」,如上海博物馆藏朱耷仿黄庭坚行书《酒德颂》,书风纵横奇倔,波澜料峭,落款「驴」,钤印同本幅;如北京故宫藏《古梅图》,落款「驴屋」,书风与数年后自题跋文可明显看出此时书风用笔之尖锐挺拔,有别于晚年;又如南京博物院藏《牡丹竹石图》,画风受白阳影响明显,用笔迅疾,疏朗清健,签款「八大山人」刚健柔美,钤印同本幅。

八大山人复归尘俗,此十年间,绘画不论花鸟、山水,书法不论仿黄山谷、习董文敏等皆有传世之作,而后发展出自我风格,影响后世深远。本幅《蕨瓜图》作于此时,见禅思之深刻,见遗民之忿忿,恬静简淡中现不平之鸣,一如张庚《国朝院画录》中之赞「苍劲圆晬,时有逸气」。

本幅左下钤「京口何氏收藏」 ,属民国初年著名鉴赏家何宾笙。何宾笙,扬州人,字芷舲、稚苓,号青羊居士,斋名青羊镜轩。近代书画家、鉴赏家、书画经纪人,曾参加扬州著名诗社「冶后春社」,与陈师曾、吴昌硕等多有交往。其过目经手书画名迹甚多,今故宫八大山人《墨花图卷》(fig.3),作于四十一岁僧号时期,是八大山人的早期作品,亦为其旧藏。

释文:藤果葛碎根,根碎乃薇蕨。二月拳伸笔如铁,拳到倪迂尽阿呆。拳去倪迂没奢说,少年卤莽拳头高。争甚闲争讨甚饶。八大山人。

清 八大山人 安晚册 纸本水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安晚册》的用笔很有内在的力度。这种力度,和古今某些书法家那种剑拔弩张的力度不同:可以说是柔中见刚,不是外露紧张而显得霸气迫人的。就那一张居于重点地位的荷叶看来,用笔繁复得使人联想到他另一幅画里的墨菊,都不及那张倒垂着的荷叶的笔势简练和痛快。可见他的用笔用墨,并不是一切皆好的。前者在水中的那只鸭子画得虽也生动,却不如后者那只一脚独立于荷的残茎上的翠鸟更显得神态灵活。画面着墨甚少所显示出来的空间感,对意境的广阔性的构成富有出色的效应。它那虚拟的而不是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的广阔空间,似乎可能给观画者造成一种无言的诱导:它好像在说,在那平凡的自然景色里,还有许多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美的现象,留待你们自己去发现。

   这就是说,画家八大山人没有把他所发现了的美全部再现于画面,而是把一些有限的形象当做一种诱导,让观画者由自己所发现的美,在意象里给有形的画面做出无形的补充。这些形象简练却很耐看的画面,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论或境界论,提供了“秃子头上的虱子”那么鲜明可见的具体论据。这样的特点,也是不能把明清绘画一律看成形式主义劣作的客观依据。八大山人的绘画在明末清初,特别是在艺术成就显著的晚年,具有石涛作品所不能代替的卓越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