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视野》ll散文天地·范学凯作品ll总第820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抢!
太好看了吧!
买它,就是我

相逢是缘

文/范学凯(辽宁)

前几天,弟弟有些身体不适,去沈阳医大就医,我陪同前往。我们去的是医大沈北院区,虽然医院刚成立不到两年,离沈阳市区很远,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医疗器械还不是很完善,但这里的环境和条件却很好,医生、护士的工作态度和热情也让我们很舒心。

办完了住院手续,弟弟被安排在一个较大的病房里。病房内一共有八张床,弟弟住的是五号床,二、七、八号床的病人没什么大毛病,每天定时来打针,打完就走,不在这里住,所以彼此间不是很熟悉,其余几张床的病人都是住在这里。素不相识的一些人,却因病住在同一个病房,我想,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弟弟在那里住了一周,现在已经痊愈出院。虽然我们离开了医院,但同病房的那些病友和家属,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回家后,还会时常想起他们。

记得当时一号床住的是沈阳本地的一个农村老太太。通过观察和同病房人的介绍,渐渐地我们对老太太的情况有所了解:老太太今年六十八岁,得的是脑出血。丈夫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儿,虽然每天都守在老太太的身边,可什么也不做,整天酒瓶子不离手,随时都会喝上两口,无论白天黑夜,总在半醉半醒之间。不用说,这样的一个人,家里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

前几年,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他家里又欠下了许多外债。老太太为了早日还清外债,被别人引诱玩起了六合彩,不但没挣到钱,还借了高利贷,到发病的时候,还瞒着家里人。为了生活,为了早日还清外债,老太太只好拖着本来就有病的身体,出去打工。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还没干上几天,就累倒了,得了个脑出血。好在是发现及时,被打工的老板给送到了医院。老人的儿子也不提气,在外地打工,自己处了个对象,结婚后就随妻子去了岳父的家里——吉林省,日子过得也相当一般。听说母亲有病,人虽然赶回来了,却也拿不出一分钱。

一个年迈的老太太,守着一个酒鬼丈夫,肩上扛着沉重的外债,本来身体就不好,现在又病倒了,真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老太太的七个姊妹伸出援助之手,住院的费用都是她们几个凑的。在这里治疗了两天,病情稳定了一些,姐几个一商量,又凑了些钱,把老太太转到了一个专门治疗脑出血的医院。不知老太太现在病情如何,但愿能够早日康复。

老太太转院之后的第二天,这张床又来了个病人。虽说是病人,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多年的糖尿病,近几天血糖居高不下,来这里调理一下。老太太个子不高,身体很硬朗,除了糖尿病,看不出有别的什么毛病。老人家今年七十岁,是一个粮库退休职工,老家在黑龙江,老伴儿五年前过世了,儿子、媳妇都在沈阳工作。因年岁大了,儿子、儿媳不放心老太太一个人在老家住,“被迫”来到沈阳,与儿子一家同住。老家房产还留着,两个女儿和一些亲属在老家那边给照应着,老太太每年都回去几趟,住上些日子。

这几天老太太有病,正赶上儿子出差了,老人家是被儿媳妇硬拉来住院的。看得出来,儿子、儿媳妇对老太太很好。住院的这几天,每天儿媳妇早早地做好饭菜拿到医院,服侍婆婆洗刷完毕,陪同老太太一起吃完饭,收拾利索,安排妥当,然后再去上班。到第三天的时候,干脆和单位领导说明了情况,休了年假,在家专门伺候婆婆。

儿媳妇的性格很开朗,也很细心,跟婆婆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跟婆婆唠嗑,哄婆婆开心。陪老人家在手机上看电视剧,娘俩儿有说有笑,俨然一对亲母女。我想,老太太虽说没有了老伴儿,可遇上这样的儿子、儿媳妇也应该算是晚年幸福了。老太太也很精明,把儿媳妇当亲姑娘一样对待。病房里的人都夸老太太的儿媳妇,说她勤快、孝顺、懂事,老太太总会冲大家开心地一笑。有时儿媳妇不在身边,老太太就会告诉儿媳妇的好,从未见她说儿媳妇半个不字。

相比之下,我们左边六号床的老太太就没那么幸福了。这个老太太也是糖尿病,这几天血糖有些高,住院调血糖。老太太今年六十九岁,有一个儿子,结婚后单独生活,自己和老伴儿在沈北这边买的房,离医院很近。老头退休后又找了份工作,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儿子、儿媳妇上班,所以,住院没人陪同。老太太虽然经常唠起儿子,可一直也没见儿子、儿媳妇来看她。她很羡慕一号床的老太太,没事唠嗑的时候,总夸老太太的儿媳妇孝顺,说自己儿媳妇的不是,让我们大家感觉她和儿媳妇的关系不是很好。

有一天中午,大家都在准备吃饭,这时,老太太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老太太高兴地说:“我儿子来我家了!”说完就问送餐的师傅,还有什么饭菜。老太太又精心挑选了一份饭菜,打好包,拎着就向病房外匆忙地跑去。看着老太太的背影,我们大家相互对视了一下,谁也没说什么。我一边吃饭一边想,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就在我们出院的前一天,老太太先出院了。出院当天临近中午的时候,老太太端起馄饨刚想吃,儿媳妇领着两岁的小孙子来了。老人家急忙放下餐盒,高兴地把孙子抱上床,随后用小勺舀了四个馄饨放在餐盒盖上晾着,嘴里说,“等会儿凉了给我大孙子吃”;听说儿媳妇也没吃饭,老太太又把盛馄饨的餐盒递给了儿媳妇,儿媳妇也没客气,端起来就吃。

我们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扫了一眼老太太的儿媳妇。不知道大家的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是觉得老太太的儿媳妇不太懂事:有病的婆婆还没吃,自己怎么好意思吃呢?老太太喂孙子吃了两个馄饨,孩子就不吃了,自己一边玩起来。儿媳妇儿吃了几个,就又把餐盒递给了婆婆。一碗馄饨,总共是十个,三个人最后连汤都喝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吃饱。

过了一会,孩子闹着要走,不让走就哭闹了起来。老太太的儿媳妇抱着又哭又叫的孩子去了走廊,老太太沉着脸,气呼呼地和我们大伙说:“你们看,这几天我不在家,就把孩子惯成这样,我在家的时候,孩子可听话了……”

唠完左边床的老太太,再说说右边四号床的老太太。整个屋里,这个老太太年龄应该最大,看上去将近八十岁的样子。老太太是脑血栓,来这里打疗程针,打完针就回家,不在这里住。这么大岁数,再加上脑血栓,耳朵还有些背,行动自然不便,但老太太的头脑很清醒。

每天早上,老太太的两个儿子轮流开车把老太太送到医院,用轮椅推上楼,老太太的两个儿媳妇轮流护理,孙子或孙女也跟着帮忙。赶上周日休班,就会来一大家子人,围在床前。开始的时候,看她们对老太太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都以为是老太太的女儿在护理。可后来,从他们之间的称呼中才知道,来的两个都是老人家的儿媳妇。面对这样一个家庭,同病房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觉得这老太太晚年真幸福。

说完了几个老太太,再说说三号床的老头儿。老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得的是肠梗阻,整个病房里,他的病情是最严重的。

这老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交谈中得知,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团职干部,退休前任某军需处处长。老人家学历并不高,可知识面却很广,从部队到地方、从城里到农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古代的皇家园林到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从传统美食到地方小吃,无论什么话题,老人家都会给你讲上一段。

老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抽烟。在部队时,曾经三次因胃出血在酒桌上直接被送进医院,因此,现在酒基本上就不喝了,只是在节日或有什么高兴事儿的时候,才会尝一尝。烟却始终没能断,就是在手术后刚能下床走动,就坐着轮椅到医院外边,背着医生偷偷地吸上两口。

老人家虽然退休了,可军人的气质和作风依然不减当年。肠梗阻本来很疼,可老人家咬牙挺着,疼得额头上汗珠往下淌,也不吭一声,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有时候还跟前来询问病情的医生和打针的护士开玩笑,来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尽量不麻烦护理人员。

手术后的第二天,老人家身体明显有了好转,医生说可以进食了,也可以下床走动了。这时,老人家开始给我们讲述他过去的经历,讲述他在部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讲述他和战友们的光荣事迹。

几天的时间里,老人家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从老人的讲述当中,我们体会到了老人家对军营生活的那种眷恋之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老一辈人为祖国的和平安宁、建设发展和繁荣昌盛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在老人家讲述的亲身经历中,有一件事情,更打动了我的心,增加了我对老人家的敬佩之情。这件事,发生在他第三次胃出血住院以后。

那是在老人家退休前两年。当时,老人家因胃出血第三次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结识了一个销售摩托车的老板。这个人比老人家小两岁,因为住在同一个病房,脾气又很投缘,两个人自然就成为了朋友。住院期间两个人就达成了共识:待病好出院以后,老板送给老头一辆摩托车,一起出去旅行。出院后,那个老板遵守诺言,真的送给老人家一辆雅马哈摩托车。从此,两家人就像亲戚一样走动起来。

老人家退休后,在他六十五岁那年,两个人一起骑着摩托车,从沈阳出发,历经六个月,游遍了除港、澳、台外的祖国名山大川。我真佩服两位老人的行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骑着摩托车,克服重重困难,去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真的了不起。这种顽强的毅力和肯于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

老人家说,他把大半生的精力和汗水,都献给了军营。当年与妻子结婚后,两地分居整整二十年,每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十天;就是妻子生女儿的时候也没在身边,孩子也是老伴一手带大。因此,老人家总觉得亏欠妻子和女儿。为了补偿娘俩,他在退休以后,专门到厨师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在部队退休了,却回家“上班”了:一大家子的一日三餐,从买菜、做饭、做菜,到收拾碗筷,都是他的,从不让老伴和女儿插手,天天如此。

看得出,老人家的性格直爽倔强,对待工作肯定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因此,听老人家说,他在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再加上爱喝酒,有时会误些事,所以,升到团职就再也没能升上去。一些能力和水平都不如他的下属,到退休的时候,有的级别都比他高。老人家在跟我们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从他的语气和面部表情上,就能看出老人家内心深处的遗憾。

老人家没有儿子,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招了一个养老女婿。看得出来,女婿很孝顺,老人家住院期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女婿张罗,女儿、老伴儿根本不管。这些天,女儿只领着孩子来过一次,也没待上两个小时,除了吃水果,就是挑老人家的毛病,把老头“气”了一顿,再也没见人影。老伴也只去了两次,平时都是护工照顾老人家。听老人说,他老伴每天除了接送外孙女上、下学,就是跳舞、逛街,去公园打扑克,风雨不误。除了钱,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操心。

说完了大家,再说说我们哥俩。刚去的时候,大家对我们两个都投来疑惑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弟弟有病,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弟妹陪同。在大家的猜疑下,又过了两天,彼此间都熟悉了以后,我给大家做了解释:弟妹在家有水果店,脱不开身,同时还要给上初中的侄女做饭,所以就没让她来陪同,而是我这个当大哥的跟着来了。

消除了大家的疑虑,他们对我们哥俩投来异样的目光。特别是三号床的老人家,聊天的时候对我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拽。你真行,一大家子人能够这样和睦相处,能让父母晚年不操心、不受累,衣食无忧;兄弟之间情同手足,互相体贴、互相帮助,你这个当大哥的真了不起,也一定很不容易。”说着,老人家还竖起了大拇指,对我们哥俩点了点头。

我淡淡一笑:“没什么,这都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家和万事兴嘛。”

一周的时间总算过去了,终于熬到了出院。临走的时候,我们哥俩向大家一一道别。三号床的老爷子拉着我的手说:“唉,真舍不得你们哥俩走,还没和你们处够。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好地方,还是早点回家吧。”老人家的护工,还有一号床的老太太娘俩,也出来送我们。我们哥俩快走到走廊尽头要拐弯了,四个人还站在门口,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挥手。

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下绿油油的山川田野,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医院。我和弟弟在那里待了短短的一周,同病房的这些人,也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许会把他们渐渐地淡忘,但我与他们毕竟在人生的路上有过相逢,我们也算是有缘人。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人生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早一号床七姐妹的手足之情;后来一号床婆媳之间的互敬互爱;四号床家庭的子孝孙贤;六号床老太太对儿孙的体贴疼爱;特别是三号床的老人家,那种吃苦耐劳、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广交朋友,勇于担当、为人友善的精神和性格,更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人生就是如此,既然有相逢,就会有分别。再见了,病友们!虽然分别了,也许今生我们不会再相见,但我会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你们:祝你们早日康复,祝你们今后的生活充满阳光,祝你们每一个家庭永远都幸福快乐!

感谢欣赏

【作者简介】范学凯,男,大专学历。三十年来一直从事财务工作。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年以后开始写作。作品多以散文为主,曾多次在县、市征文中获奖,在《辽宁职工报》《喀左县报》中登载。

品牌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

联盟网站

中国唯美诗歌网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www.ap0001.com

滑动图标给你惊喜

《作家新视野》杂志

征稿函

本刊秉承“为文学爱好者引路,为文学写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刊物品质第一位的办刊理念,全力打造一个贴切于新时代要求的文学交流平台,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与交流成果的新园地,本刊坚持发表正能量文学作品,拒绝含有政治、色情、宗教、暴力等作品。拥护基本国策,遵守法律法规。致力于发掘、展现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文学新人,为中国文学事业贡献力量。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

◆主要栏目

小说前沿、散文天地、诗歌先锋、赏析评论、微电影剧本、作家摇篮等栏目。

◆来稿要求

1、投稿者严禁抄袭,若出现署名争议法律纠纷,作者自负文责。

2、投稿格式为电子稿,未刊登稿件会及时删除,请作者自留底稿。

3、本刊可对来稿进行修改、删减,如不同意改动,请投稿时注明。

4、来稿一经选用下发用稿通知单,录用刊登后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

5、我刊仅针对每版稿件赠送两本当期样刊,如需多本,请付费购买。

6、投稿前请先关注作家新视野公众号,以便及时了解作品刊发事宜。

7、投稿请按以下微信方式投稿:

小说、散文:13111029877(吴光德)
诗          歌:18554681475(水滴儿)
sjys1963(石江)

8、如非本刊签约作家投稿前请提交相关资料予以审核办理,审核通过后优先安排上刊。

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2020年7月20日

………………………………………………

编委成员:

     问:谭五昌 祁人 大卫

唐成茂 毕福堂 夏敏
灵岩放歌 霍莹
韩舸友 张火炎 曾春根

总     编:吴光德

主     编:山雨歇

执行主编:石  江

常务主编:梦之雪

版务主编:孟新龙

诗歌主编:水  草  殇  煜  马俊华

散文主编:不忘初心

小说主编:青   青

首席评论:顾正龙  捍  士

文字总监:无语者

论坛首版:阮子豪

特约编委:阿疆  潞清  葛宴君  艾院  阳光

凌凤凰  小船  虹雨  王排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820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

《作家新视野》关联公众号:

戳阅读原文,了解网站资讯
(0)

相关推荐

  • 剧烈的腰痛,走路像老佛爷的样子

    剧烈的腰痛,走路像老佛爷的样子 编辑/搁浅 在老太太还没有来诊所之前,她家的儿媳妇就过来跟我大体的介绍了一下病情:大热天的在车里开着空调,老太太一向怕风认为是吹到了,就开始腰腿痛.家人也带着到处看,但 ...

  • 常巧云:黄金项链 (小说)

    黄金项链 常巧云 齐老太太翻遍所有的抽屉,柜子,甚至衣服口袋,也没有找见那条项链.第二天,第三天,她接连又翻了两遍,把有可能隐藏的地方都找了,还是不见她那条珍贵的黄金项链.齐老太太在心里嘀咕,肯定是儿 ...

  • 黄海水珠:病房所见所闻所思

    病房所见所闻所思 江苏 黄海水珠 八十五岁的婆婆老年基础病住院,病房里俩床位,她熬走了病房里三个病友.说来有趣,三个病友各有特点.刚进去时,婆婆呕吐频繁,在"后勤物资"还没到齐时, ...

  • 你知道哪些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故事?

    邻居老太太年轻时候是朵霸王花,上欺公婆下压老公,中年时候升级为搅事精,凭三寸不烂之舌搅得四邻不安,峰回路转老太太作威作福的日子在她50岁那年彻底结束了,她儿子娶进来一个更厉害的儿媳妇,恶人自有恶人磨, ...

  • 戴智生 | 意外死亡

    意外死亡 老太太右臂骨折,住在中医院外科病房里.她伤势明显好转,人却突然死了,十分蹊跷. 病房三张床,仅住了她一人.清晨五时左右,值班医生安排急诊患者入院,发现老太太倒在床底下,已无生命迹象. 家属接 ...

  • 云作山:堵的慌

    ◆聆听美文美诵◆ :1.原创.2.首发.3.非一稿多投.4.投稿前,必须添加主编微信18634239199.5.投稿前,必须关注公众号"魅力作家""世界作家"& ...

  • 病房琐忆

    近几年,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住院.陪护期间,医院里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略记一二. 善良的大哥 母亲住的那间病房一共三张床,靠窗户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子,我们去的时候,他已经 ...

  • 八岁小男孩小耳畸形的故事:世界上有一份爱的称呼叫做爷爷和奶奶

    记录于:2021年3月5日 孩子8岁,由爷爷奶奶带着来到我院做外耳畸形的手术,在住院部,我见到了他. 一看就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走廊里快速地奔跑,然后一个急刹车停到了爷爷身边.见到我,略显害羞,浅笑 ...

  • 【田 华】 病 友

    作者/田  华    病  友   病友,顾名思义,即在一起住院同住一室之人也.我这次的病友,山西沂州人,范姓,与我同庚,我称他老范. 老范,高挑的个头,他的床号39,平时查房输液测体温,医护都叫39 ...

  • 李观飞:陪护记事

    陪护记事 安徽怀宁 李观飞 家人身体欠安有恙,不得已便住进医院,亲人侍候在旁,名曰陪护. L君有几次陪护经历,花费银子又辛苦,每一次都让他刻骨铭心.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十几年前的一次陪护. 那年春末,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暗流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暗流 文|沈俊峰 三张床整齐地摆开. ...

  • 浊木:病房琐记(四)

    病 房 琐 记 河南三门峡  浊木 七八天了.身边的病友们一个个先后离开了.虽然连名字也不曾相知,晚上却梦见了他们. 人去床空.现在能看到的是那些从大厅走过来又走过去的更加陌生的病友和他们的陪护亲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