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濯街|忙年 从不忌童言开始

周濯街|忙年 从不忌童言开始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过年习俗的文章,却因这关于年俗的记忆太多而不知道写什么最合适。由于在我的儿时关于年俗的记忆中,“不忌童言”的印象极深,那就先给大家讲一个不忌童言的故事吧。

“忌”是“忌讳”的简称,忌讳的本源是因风俗习惯而引发的,人们对于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经久成习,积习成俗也就成了节日禁忌。因此,“不忌童言”又写做“不禁童言”或“不计童言”。实际上过年的时候,黄梅人是很忌讳儿童说错话的,但是儿童说错话却是不可避免的,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便想出了一个自我安慰的法子——不忌童言。

为了说明为什么不忌童言,于是便有人在过年时还特地弄一个稻草把儿(后来用旧报纸或卫生纸)将小孩的嘴擦一下,一边擦一边说“擦屁股”。千万别小看这个动作,实际上这是黄梅人的一种古朴、庄重的年俗程序或者说是年俗“仪式”之一。这个仪式要表明的意思是,从此后用“草把奀”擦过的嘴就被当成了“屁股”,如果屁股说话等于放屁,放屁当然不能禁止。

那么,为什么要“不忌童言”,是什么样的语言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够让忌讳它的人们甚至将心爱的儿女的嘴当屁股也在所不惜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年”的概念。“年”是个时间的概念,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月亮有圆有缺,气候有暖有寒,于是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即“节”的概念。由于每个时“节”的气温都不一样,于是便有了:去暑、白霜、小寒、大寒等24个“节气”。每过完一个春夏秋冬的周期便是一年。尧舜时代叫一“载”,到了夏代称“岁”,商代为“祀”,到周代才正式称为“年”。

古人以“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大有年就是大丰收,为了庆祝丰收和迎接春耕(乞求大有),人们便在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由于过年的目的是庆祝旧年的“丰收”,乞求新的一年里能够“大有”,因此,整个年俗几乎都是围绕庆祝丰收和乞求大有这两个目的展开的。当然也包含对幸福、吉祥的期望。

为了乞求丰收,有人在做年饭时,故意抓一把稻谷放到米里一起煮,诱导儿童说吉利话,如果有孩子实话实说道:“哎哟,这饭里头好厚(多)的谷”,大人们马上会断章取义,甚至偷换概念地说“谷厚(多)就好,谷厚(多)就好”。

更有趣的是黄梅人居然在“有”与“冇”字上动足了脑筋,或者是在方言中象征赔本的“蝕”与象征蠃利的“赚”字上大做文章。为了投吉利,就连同音字也不能说,比如帽子的“帽”与“冇”同音,便改“帽(冇)子”为“有奀”,老板出门忘了戴帽子,店员便提醒他“老板莫把‘有奀’忘了啊!”

同样象征赔本的“蝕”字,也要改成象征蠃利的“赚”,比如买猪舌(蝕)头、鸭舌(蝕)头时,必须改成买猪“赚”头、鸭“赚”头等等。与之相对映的还有吃团年饭时要有鱼、有豆腐。有鱼,表示有余;有“豆腐”表示有“肚福”因为“腐”谐福的音。

语言上的忌讳还有很多,如小孩子打破了碗,大人会说:“岁(碎)岁平安!” 小孩子吃饭时筷子掉到地上去了,大人会说:“这是好事,筷落、快乐啊!”小孩子放鞭炮时衣物被火烧了个洞,大人会说:“烧发!烧发!越烧越发!”守岁困了要睡觉,也不能明说,而说去“享福”或者是把去睡觉,说成去“挖窖(金银窖)”。

凡此种种,都说明同一个道理——年俗中的语言忌讳非常重要。不过,在过年时,语言上犯忌讳最多的往往是儿童,我先讲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三口之家,快要吃年饭时小孩子却说:“妈妈我要屙屎。”因为除夕之夜不能出门,女主人便让儿子在门背后屙。吃完年饭后,男主人不小心踩了一脚,过年踩到“屎(死)”分明不是好兆头,能干的女主人,见丈夫大皱眉头,连忙打圆场道:“‘脚踏黄金,步步高升’好事、好事……”。这里是借黄颜色说话,碰巧,第二年男主人真的高升了。

一转眼又要过年了,因为有前一年的教训,女主人天黑前便让儿子去上了厕所,年饭后男主人却下意识地朝门背后望了一眼,不懂事的儿子随即口无遮拦地问道:“爹爹,你是找屎(死)么?”……象这样的童言,再能干的女主人也没法圆场啊——只能连说几个“放屁!放屁!”。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平常大人在形容没有炒好的蚕豆时说:“这个蚕豆好结,像枪子儿一样,咬也咬不动!”到了过年时,儿子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便认认真真地问父亲:“爹爹,你吃枪子儿么——我咬不动”——大人同样只能借“放屁”二字来圆场、解围。

正因为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所以那些非常重视语言忌讳的人们,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补救措施,其中包括在自家的墙壁上贴满:五味调和,六畜兴旺,不计童言,开门大发,对我生财……之类的,红色小纸条儿,也包括弄一个稻草把儿或卫生纸擦小孩子的嘴,并且一边擦一边说“擦屁股”,和“狗屁不灵验”之类的话。

作者:周濯街,人称“神话周”,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黄梅县人,1986年至2015先后在北京、长沙、台湾等地出版长篇神话小说99部其中台湾出版《人间鬼王》、《吕洞宾》、《关圣帝君》、《文财神》等32部,中短篇800余篇,计3700万字。

《人民日报》先后9次发表过关于他的人物通讯;央视先后13次采访过他,播放过6个关于他的专题片;美国《东方》杂志也以《周濯街与中国神话》为题向美国读者介绍其人其作。并有神话小说大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缝合大师、神话周、中国神话小说第一人等美誉。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