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普洱茶贸易运输的古代的高速公路

我们可以看到茶马古道横贯的线路,你会发现茶马古道走遍了很多地方,把 茶叶传播到了世界。

史料证实,茶马古道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其贯穿了亚洲板块最险峻奇峭的高山峡谷,沟通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几大水系,不仅促成了沿途所经村镇经济物资的大量交流,同时还成为联系沿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茶马古道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藏、川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边缘上,各民族文化在这条古道上交汇、融合、发展,生生不息,从而使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更加宏大的内涵。

马和马帮这种极特殊的载体,通过茶马古道将普洱茶传递到印度、尼泊尔、越南、缅甸等国家,进而传播到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及至欧美大陆,可以说,茶马古道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历史作用。

清代对茶马贸易更为重视,积极推行茶马互市贸易,对茶马古道作了拓宽和修建,采用条石和砾石铺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清道光三十六年,修建了始于昆明止于普洱的石镶官马大道,历经159年不间断的普洱贡茶,由思茅厅采办运到普洱府经官马大道入昆上京。这时期,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迎来了其历史上的辉煌鼎盛时期。

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迎来了其历史上的辉煌鼎盛

古代“高速公路网”——茶马古道

明清时期,改进制茶方式后的普洱茶不仅口感更醇厚,且更便于运输,因此逐渐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明星产品。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陆各省直到北京的官马大道。清朝时期的普洱贡茶就是经由这条路由骡马运至昆明的。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年间,这条古道向南逐渐延展,从思茅,再到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辗转出国到缅甸,当时许多老字号茶庄都从这里出口普洱茶。而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佛海则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近现代普洱茶产销重地。

茶庵鸟道

普洱城北的“茶庵鸟道”就是留存下来的一段茶马官道,路面“五尺”是官道标准尺寸,以青石板铺就,因为曾是古驿站“茶庵塘”所在,因而得名。建成官道前,尽管鸟道已通行,可沿途却十分险峻,“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正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为了方便普洱贡茶进京,先在这里修建了两米宽的“官马大道”,直到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才得以完全竣工,有了现在看到的规模。从此,这里不仅是普洱贡茶进京的必经之路,从普洱县城出发销往各地的所有茶叶都要从此经过,之后再经过孔雀坪、过把边江渡口,从墨江、玉溪到达昆明,全长580多公里,沿途还设有哨所、汛、塘等进行严密的防守。

另一条重要的古道是从普洱县城往西北出发,经过下关、丽江和中甸(今香格里拉)从滇藏茶马古道进入藏地,到达拉萨后再由藏胞经营的大马帮将茶叶运到到尼泊尔、印度等国。此外,接通南亚国家的古道还有江莱茶古道、旱季茶古道以及勐腊茶古道,都是从普洱出发,可见在当时普洱地区不仅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也是云南地区茶叶货物的集散中心。

茶叶首发、中转站——茶马古镇

如果说这些主干与支线交织的茶马古道是古代云南地区鲜活历史的血脉,那么星罗棋布在古道上的易武、普洱、攸乐、云南驿、腾冲、丽江等古村镇更是茶马古道的灵魂所在。

在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曾经标出唐朝时期,易武被称作“利润城”

易武古镇自唐宋以来就是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运销地,尽管当时这里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民间,但市场却很繁荣。茶马古道也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荡而中断。据考证,易武在唐朝的南诏时期就被称为“利润城”,可见当时的贸易规模不小。到了清朝,这里被划归普洱府,而普洱府的设立以及普洱茶作为贡茶后,随着雍正朝后期汉族移民的迁入,带动了当地制茶工艺的发展与普洱茶品质的不断提升。普洱茶作为贡茶,在清朝占据了贡茶的很大比例,而这些普洱贡茶,则又以易武所产之茶为多。

示意七子饼茶

而关于易武贡茶,更是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汉族百姓南迁往云南移民谋生,因此也有了“穷走夷方,急走场”的说法。移民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劳动力,更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勐腊县志》中就记载了雍正年间石屏等地的汉族迁居到勐腊后,对树林茶进行改造,开山种茶,建立茶园。原本以野生茶株为主的自生自灭型茶园,正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过渡到栽培型的茶园。

同样被改造的还有对茶叶的加工程序。后来成为贡茶的“元宝茶”就是因此而产生的。至今易武的当地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雍正年间从石屏宝秀宝山街来的移民刘汉成,到了易武不仅开辟了上百亩的茶园,还创制了新的制茶工艺。

以往制茶,一般都是采摘茶叶后直接入锅炒制,等到变软凋萎后,再揉搓成条状,晒干或者晾干,雨天的时候微火烤焙干制成粗制的青毛茶。一般这样的散茶就直接装麻袋卖给茶商,再托运到普洱卖掉。从这个制茶过程来看就知道,这些茶叶不仅优劣难分,好茶次茶混杂,而且还难以运输,不易存放,唯一仰仗的就是这里的山水养出的野生茶叶。

刘汉成则是将这些茶叶分选、拼配、装筒、蒸茶、揉圆、紧饼、解袋、包扎,经过这八道工序,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粗制,而是“条索紧卷,龙尾凤尖”,这些茶叶都被蒸压定型做成规格一致的饼状,七饼一垛用竹笋叶包裹,也就是流传至今的易武“七子饼茶”。乾隆年间开始运往京城的贡茶就是“七子饼茶”,乾隆曾作诗“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说的就是作为贡品的普洱茶了。

到了清朝末年,光是易武一个镇就有30多个大茶号,在清末民初,单是易武普洱茶的年出口销量最多曾达到6000多担,同庆号、乾利贞号还有车顺号等茶号也都声名远播。而易武成为普洱茶区最大的加工基地。滇西和川藏的茶商都来到易武购茶,易武街上也常常是“人喧马叫,骡马塞道”,从普洱、大理、丽江来的马帮驮着易武的茶叶,送到滇西北的滇藏茶马古道上,入西藏,出印度。易武当地的茶号也有自己的马帮或者是牛帮,驮着普洱茶南下到越南、缅甸、香港,再由海上销往日本和欧洲。至今在茶马古道的许多遗址上都可以看到当年一个个过往商队留下来的马蹄印,而当地的马帮文化至今都留存在当地人对繁荣过往的回忆与描述中。如果你有时间去到易武古镇,易武老街上的青石板上,马蹄留下的印记犹在,而当年马帮结队出发之处的公家大园,会让你抚今追昔,思绪联翩。

易武古镇上的那块珍贵的“瑞贡天朝”宝匾就是道光皇帝在喝到车顺号的普洱茶,大赞后御赐车顺号主人清朝进士车顺来的,取义“意为用最好的茶叶、极至之茶、祥瑞之物贡奉给朝廷”。特允他们家世代供奉这个匾牌并置于门楣。宝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瑞贡天朝”,一旁则是正楷小字“例贡进士车顺来立”和“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捷勇巴图鲁书”,在车顺号老宅存放至今

“高速路”上的“老司机”——马帮

不少人都觉得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驮着茶叶或者是货物的马帮,而事实上这些贸易商路上行走的既有马帮,也有牦牛驮队,还有背夫或者是挑夫,并且西南地区主要的三条茶马古道上,商旅类型都不尽相同,川藏道上负责运输的主要还是以背夫和牦牛队为主,青藏道和滇藏道上骡马和驴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的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很有限,历史上就记载过南诏是“有舟无车”,而云南独特的马帮文化也滋养于此。

云南的马帮实际上主力并非是马,而是骡子,主要以为云南马这个品种个头矮小、不堪重负,骡子逐渐成为了运输主力。而最早的马帮也分忧官帮和民帮的区别,官帮自然是由政府出资,押运的货物也是以官商的重要物资为主。而民帮中,常年帮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帮”,民间组织起来运输茶叶、药材和盐巴,还有一种就是逗凑帮,这类马帮一般都是临时集结,季节性运输,规模较小。

大型的马帮往往是一个有组织性的“车队”,并不是松松散散一拨人上路经商运货那么简单。在马帮里负责对行进路线布局与指挥的头儿被叫做“马锅头”,也是马帮一干人等的头儿,他的下面往往还设置有“二锅头”“三锅头”和“管事儿”,平均每3到5匹驮马都配备一个赶马人,此外还有带着武器的“武装押运”,既是为了防范盗匪也防范野兽。头骡往往还要挂着大铃,披着彩带,还有的系着红绣球,既是标识也有吉祥的意义。

赶马人的生活却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具有浪漫色彩,深山密林中虽有鸟语花香,更多的却是崇山峻岭和风霜烈日,情感上的孤寂让赶马人将对家乡、亲人与爱人的思念都寄托于一首首高昂苍劲的赶马调中。

“阿哥心中莫怄气,妹把行装来备齐,买鞍配架妹熟悉,哥要细细搭伙计。郎约伙计吃顿饭,同心赶马走他乡;妹备公鸡高粱酒,择个吉日好架鞍。吃完鸡头看财喜,还债要走夷方地;大路小路多清吉,吃了下箸多福气……”新婚夫妇分别在即,丈夫马上要远行,赶马到德宏、西双版纳一带做生意,妻子细致地位丈夫置办赶马的装备。这段极富风情的歌来自于上个世纪初流传下来的《赶马调》,也是马帮文化流传下来的点滴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以及瘴气流行的原因,普洱茶的贸易一度低落,许多的古茶园也因此而荒废,只有滇南地区的少数马帮参与茶叶运销。清朝时期社会逐渐发展稳定,雍正时期的归土改流都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改进后的普洱茶不仅在民间受欢迎,更是皇室以及王公贵族的青睐而畅销,也带动了马帮运输的发展。据记载,清末,每年到六大茶山地区运输茶叶及其他商品的马匹多达万匹,来自地区内以及省外各地的马帮络绎不绝,思普(思茅到普洱)路上也是马帮成群。

茶马古道是如何消亡的?它最兴盛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这条路,还有多少人记得?

1万担好茶于此始

这段路,原本是没有名字的。

说是茶马古道,其实只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它的称呼应该叫“凤下线”,因为这是一段从临沧凤庆到大理下关的路线。如果还原到历史中,应该称作“顺下线”。

辉煌不再的赶马人

临沧市云南茶叶的主要产区,自古以茶闻名天下。

而临沧茶,正是通过这条路,走到下关,再走到昆明,再运往西藏。

那个时候,每当春茶季节来临,西藏、下关、巍山的茶商们纷至沓来,走进顺宁府收购毛茶。数十,乃至数百支马帮队伍走了进来。

青龙桥铁索悠悠荡荡,桥头的神祠记忆着昔日的马帮调子,回响在滚滚澜沧江上。

青龙桥(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时期,这条路是最为热闹的时候,30年代,每天有八九百匹骡马从这里经过。

骡马们运来盐巴和日用品,还运来大量的抗战物资,从缅甸方向,棉纱和鸦片也顺着这条路运到内陆,再销往各处。

1949年以前,每年由这里运出去的晒青毛茶不低于三万担。

永昌祥商号成立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1928年,大商人严子珍创立了“永昌祥”商号,这位大理喜洲商人的商号主要生产沱茶,而“永昌祥”大部分沱茶毛料,都来自于双江和凤庆,在“永昌祥”鼎盛时期,垄断了凤庆一半以上的毛茶。

随着“永昌祥”的兴盛,福春和、福利和、福协和等20多家茶叶商号也陆陆续续在凤庆开设,而正是这些商号的开设,让这条“顺下线”成为繁华的茶马大道。

而随着冯绍裘等一批红茶专家在凤庆设厂生产滇红开始,这条路带来的东西就更多了。

1939年,冒着毛毛细雨,顺宁茶厂的60余匹骡马已经装好垛子。

赶路的马帮(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批将震惊中外的货物。

这批货物沿着古道,到达下关,再由汽车运到昆明,再从昆明转运到广州,从广州口岸,再转运到香港,香港富华公司又经过多日准备,将这批货物在英国伦敦茶市上销售,每磅卖到800便士。

这批货物便是滇红茶。

从此滇红名震中外。

而凤庆,也因为滇红茶,成为了著名的“滇红之乡”。

02昔日辉煌的商路的消亡史

“赶起百十匹骡子,驮上百十斤驮子,翻过百十个梁子,换回百十样货子,填饱干瘪瘪的肚子,狂欢一阵子。”

如若把时间往前推30年左右,在凤庆,这样的调子起码还会有人记得。

而如今二土哥只能在一些凤庆资料里找到这样的只言片语。

这是古老的马帮之歌,在凤庆曾经传唱了数百年。

听过这样调子的老人家在世的已经不多,对很多人来说,马帮已经是个遥远的概念。

凤庆茶马古道真正的消亡是1983年。

漭街渡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当从凤庆县城通往鲁史的公路修通,跨越澜沧江的漭街渡大桥通车,这条走了数千年的古道终于回归成一条寻常道路。

古道、索桥、竹筏、骡马,这些曾经代表着凤庆印象的事物,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如若说道茶马古道的消亡,其实当60多年前,凤庆县城修通了公路,制作成沱茶的临沧大叶种茶以及新崛起的滇红茶装上汽车偏离古道走出临沧时,茶马古道就已经注定了辉煌不再的宿命。

而曾经被誉为临沧“小上海”的鲁史镇,也从茶马古道重镇逐渐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鸟瞰茶马古镇鲁史

许多人并不知道,凤庆的茶马古道其实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凤庆县城出发,走进大寺乡,从德乐村到新村,跨越澜沧江过了青龙桥,走上骡马萎坡,走过金鸡村,到达鲁史镇,在鲁史镇歇脚片刻,又从犀牛渡跨越黑惠江,进入巍山县。

第二段,从凤庆县城出发,先到达营盘镇,进入镇康县,再从南伞或者孟定进入缅甸。

这两条路连为一体,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国际通道。

这里是一条官道,从中原、昆明、大理派来的凤庆官员,都要沿着这条路走进凤庆。

鲁史街景掠影

也有文献记载,这是千百年来,东南亚小国向中国中原王朝进贡的唯一道路。据鲁史镇老人描述,鲁史有个地方叫象脚井,许多年前缅甸进贡的大象走到那里,要喝水,一抬脚就踩出一口井,象脚井因而得名。

沿着这条路,官营的盐铁、民间的茶叶、赶路的脚夫汇聚一起,形成了凤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中原文化沿着茶马古道进入凤庆,西方文化则从缅甸到达这里,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凤庆文化。

从文庙到学堂,一个个文人士子走出大山,入朝则做了文官武将,在野则做了学者名家,南蛮不毛边陲小县,因为一条路,变成了文化璀然之地。

03德乐,茶马古道的歇脚村

在德乐村,窝底塘与大坝、小草坝、鸡街子之间,有一条延绵的路。

数十年前,这条路上一度人声鼎沸。

这里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

茶马古道之大红路棠梨湾

如若当年当年的马帮人还活着,一定会记得,在棠梨湾煮茶谈笑的日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骡马在道畔吃草饮水,茶垛子放在路边。

赶马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点上烟锅,谈笑风生。

他们谈的内容,大约会说顺宁府的茶叶涨了几许,此次行程能获利多少。

回望这段历史,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却又总在心底,留下淡淡的一点回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来到云南旅游,要走的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

NO.1滇南官马古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

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和内销茶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古道成为历史遗迹。

NO.2滇藏茶马古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这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枝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茶马古道的小故事

茶马古道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故事

   茶马古道指汉代开辟,唐宋明到达鼎盛的用于交换和运输茶叶马匹的道路,现在被称为“茶马古道”。主要有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等。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西藏不产茶。而在内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西藏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西藏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陆出产的茶叶、布匹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所以从唐宋时期,黑茶就成为“以茶制夷,茶马互市”的国策的主要承担者。

   然而,黑茶的出现却给当时的皇帝出了一个难题。原来,为了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控制,明王朝把四川和陕西的茶叶定为专门在边疆地区销售的官茶,而其它地区出产的茶叶是不允许边销的私茶。安化县生产出黑茶以后,很快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很多人宁愿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也要贩运安化黑茶,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皇亲国戚。
   公元1379年,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在边疆地区一次就私贩了十万斤安化黑茶,已被抓获归案。按当时律例,私销一万斤黑茶就得判处死刑,这让年老的皇帝头痛不已。但朱元璋决定杀鸡儆猴,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