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学那些虚头巴脑的活动,我们只能发发牢骚吗?
对于各种各样的创特色学校、课改、教改、检查、评比、征文等活动,广大教师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甚至弄到教书是副业的地步了。为什么老师们想安安心心地教点书都这么难?上千条的网友评论中,已经有不少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
问题是,上面如果不改变,我们就只能逆来顺受发发牢骚吗?
为什么不提出反对意见?为什么不拒绝执行?有人可能会说,哪敢哦!你不要工作啦?你不要命啦?
我想起了古代的封驳制度。
然而,丞相既要执行皇帝的诏旨,又享有封驳的权力,在职能上存在冲突。当时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皇帝不愿听从丞相的封驳,那么丞相就应当辞职。否则,国家机器就不能正常运作。
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唐代实行三省制,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新唐书 · 百官二》)其后,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就连孟森认为“最无制度”的元朝,也有同封驳类似的覆奏举措。忽必烈曾经对右丞相史天泽说:“朕或乘怒欲有所诛杀,卿等宜迟留一二日,覆奏行之。”(《元史 · 世祖二》)
皇权既然是专制的,为何还要有封驳制度?封驳会不会对皇权形成损害?显然,封驳制度的建立来自于政治实践。汉唐吸取秦隋的教训,认识到皇帝也需要有人不断提醒,如果没有人在皇帝头脑发热时降温刹车,有可能会给帝国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尽管皇帝可能会觉得封驳限制了自己的权力,使自己不能为所欲为,但权衡利弊,有它还是比没有好。
当然,皇帝在遭到封驳时,很可能会觉得束手束脚,像嘉靖皇帝就曾被多次抗命的杨廷和气得吹胡子瞪眼,但他也无可奈何。从历史的经验看,封驳不但不会降低皇帝权威,反而由于其能够减少皇帝的失误,倒过来增加皇帝的威望。
了解封驳制度,可以使人们知道,即便是在最专制的体制下,对于最高权力依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在团队中,要给不同意见的表达留出一定的制度通道。号称天纵圣明的皇帝,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制度上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那么,这个制度肯定会出大错。专制型的管理,也需要给最高领导人留出可以转圜改变主意的余地。
因此,对于上面的一些文件、行政命令,我会提出意见,也会拒绝执行。
我提出意见,我拒绝执行的原因,不是我偷懒,不愿意多干多做;而是不愿意干一些不该干的事情。我想把最好的精力留作教学。我想让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尽可能少地发生。
当然,我很幸运,我遇到的都是开明的领导。不过,领导开明不开明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你敢不敢提意见,敢不敢拒绝执行。
权力不是天赐的,任何一种权力结构都是各方力量角逐的动态平衡;因此,有时候,我们要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争取提意见的权力、争取拒绝执行的权力,从而建设更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也许我们每个人能改变的都很小,但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不怕领导给脸色、穿小鞋,开除,我也不怕。我在教师会上公开讲过:
最后插播一个广告,欢迎有见识、有能力而又志同道合者,加盟江南学堂!天宽地阔,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渺小,而是让我们更好地飞!
这年头,吃口饭不难,难的是吃自己喜欢的饭,难的是让别人更好地吃他喜欢的饭。
有意者请联系,电话(微信):15857995255。
教育,只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