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大学、一份好工作,为什么不足以激励我们的孩子?

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啊!以后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走,走,走,别烦,你一天到晚就会念叨这个……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吧?为什么一个好大学、一份好工作还不足以激励我们的孩子?

让我们从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尼尔之死说起。

尼尔——那个优秀的学生死了,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尼尔选择了自杀,他的一生本来会有一条光明幸福的大道:考入哈佛,成为优秀的医生,拥有高薪,身具文学特长与表演天赋还将使他业余在社交圈里倍受欢迎。

但是尼尔死了。

尼尔之死,究竟源于什么?谁该为这起死亡负责?

且让我们进入电影,可能有些人没有看过电影,我叙述得稍微详细一点。了解剧情的朋友敬请跳过:

威尔顿公学庄严隆重的开幕式后,父亲告诫尼尔:“我觉得你这个学期课外活动太多。你不要主编校史年鉴了。等你读完了医科大学,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那之前,你得听我的。需要什么,尽管说!”

听话的尼尔虽然喜欢这份兼职,但还是只好同意放弃。

然而,他在文学课上遇到了一位新老师——基丁。基丁告诉他们,要“享受每一天,抓住每一天”;他鼓励学生怀疑权威、挑战传统——他让他们把僵化地解释诗歌的经典教科书撕成碎片;他鼓励学生站上讲台,寻找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体察生活;他鼓励学生深入内心,去发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渐渐地,那个听话的、顺从的尼尔消失了。

“但是房间,仙女,奥勃朗来了。”当某个傍晚尼尔兴冲冲地从剧场回到宿舍,念着台词打开了房门时,他看到了父亲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

“你浪费时间!荒谬到去演戏已经够糟了,而且你还故意欺骗我!你以为我能装作不知道?回答我,谁唆使你这样干的?是不是那个新来的老师基丁?”

“不,没人唆使我,我只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我每门课都是A!”尼尔辩解道。

父亲才不理这些,一顿批评之后,他替儿子下了决定:“明天,你通知剧团,辞职不干!”

“不,我饰演主角,明天就要戏剧公演。”尼尔急切地申诉。

“我不管是不是世界末日,都不准你演戏。明白吗?你明白吗?”父亲严厉地说。

在得到儿子习惯性地顺从后,父亲说:“我付出了很大牺牲才把你弄到这儿来!你不可辜负我。”

无可奈何的尼尔找基丁寻求解决之道,他说:“我热爱演戏,但父亲不在乎这些。我们家不很富裕,他想替我安排我的将来,但他从来不问我想什么?他们会说他们就指望我了,说一切只是为了我!

当基丁问他为什么不告诉父亲你是这样地热爱演戏时,尼尔含着泪说:“我不能,我不能用这样的方式与父亲说话。”

基丁说:“你这是在扮演孝顺儿子的角色。——我知道这很难,但你必须设法让他明白你内心的感受。”

“我知道他将会说什么……他们对我满怀期望,会告诉我别再想这种傻事,——为了我自己好。”尼尔说这些话的时候,摇着头,含着泪。

“你不是受契约束缚的奴隶。那不是你的突发奇想,你能用你的坚信和热爱证明给他看,让他知道这一点。当然,如果他仍然不相信你,等你离开学校后,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尼尔边擦泪边苦笑说,“那出戏怎么办,它明晚就要公演了。”

“那你必须在明晚之前找他谈。”

“没有比较容易的办法吗?”尼尔深知,与父亲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没有。”基丁平静地回答。

第二天课间,当基丁特意找到尼尔问起此事的时候,尼尔撒谎说一切已经搞定,父亲在外地,他不能来看戏了,但勉强答应他继续把这场戏演完。

  

《仲夏夜之梦》的公演成了大伙的节日,基丁带着小伙子们前往剧院为尼尔捧场。掌声雷动,喝采四起,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尼尔被一次次地推到前台向观众谢幕。整个剧场中只有一个人阴沉着脸,这就是尼尔的父亲,虽然他明明看到了儿子的成功表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巨大天赋。

走出剧院时,基丁鼓励尼尔说:“你有这个天才,演得真好!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坚持!”

但是尼尔的父亲冲上来,在众目睽睽下把儿子从基丁身边拉开,不容分说地将他推进汽车。

“基丁,你离我儿子远点!”父亲恼怒地向基丁喊道。

“你为什么坚持反抗我们?但不管如何,我们都不会允许你毁灭自己的生活。”回到家,父亲告诉尼尔,明天他将去威尔顿办理退学手续,随后将尼尔送入军校。

“你要上哈佛,你要当医生。”父亲替儿子安排命运。

“可那还得要十年时间?”尼尔求助于孱弱的母亲,又向父亲抗争。

“不要说得这么夸张,听你说那好像就是刑期一样。你不明白,尼尔,你拥有着我没有拥有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

“我必须告诉你我的感受!”尼尔大声说着站了起来。

但是父亲用更严厉的呵斥拒绝了儿子,而母亲,在一旁也用她的眼泪在让儿子屈从。

尼尔绝望地坐了下来,手中紧紧地握着演出时戴的那顶荆冠。

母亲上前安慰儿子,只听尼尔在喃喃自语:“我演得好,我演得真好……”

半夜,尼尔脱下衣服,戴上荆冠,打开窗,让雪地的风吹到年轻的身上。

一声枪响,——尼尔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父子的争斗,让自己永远地沉浸于演出时那辉煌的梦境中。

学校就尼尔的死和死亡诗社一事展开调查,最后把尼尔自杀的责任推到了基丁身上,基丁被迫离开了他喜爱的讲台。校长与家长们相信,这一切,都是基丁惹的祸。正像学生卡梅伦所说的:“我们都是受害者。是基丁把我们灌输成这个样子的,对不对?如果不是他,尼尔还舒舒服服呆在屋里学化学,梦想成为一个医生。”

即使走出电影,身边也一定有不少朋友认为,正是基丁对尚不完全懂事的学生强行启蒙,才导致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当然,也有人为基丁辩护。有人认为:“尼尔的死……不如说是死于专制的家庭教育的束缚与尼尔觉醒后追求理想的冲突。”而有人则将尼尔之死与中国当下联系起来,他说:“我学校教育的功利和刻板,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一点上,五十年代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不是惊人的相似吗?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生命和家长的现实主义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体制化固有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对生命的扼杀,不也是惊人地相似吗?”

是的,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我们又如何面对家长与其他教师的质疑:教育,难道不也要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吗?教育孩子要为明天的成功人生而努力,这难道也有错?

尼尔之死,其实是用他的死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大概所有的人都不会反对: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可以将它表述为:“帮助学生(个体与复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但是,什么是“幸福”呢?这个词语却在每个人的词典里有着不同的解释。把所有这些解释提炼出来,也就是对“幸福”的真正定义,我认为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上的所有需要(包括饮食、性爱、安全、温情、他人认可、成功、意义感等)的满足。问题在于,这些需要在任何时候都是矛盾的,所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能力,更是要帮助学生规划一生的幸福,让他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复杂的、矛盾的需要,学会认识、审察、反思、选择与承担。 

对尼尔而言,他的面前就至少有这些“需要”:当前的快乐与成就感——他想演出,他能在演出中获得从未有过的快乐;历史的安全感——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并不想让父母亲痛苦;他想要在未来成为成功者——但未必是医生或者诗人;他希望每一天活得有价值,而不仅仅是按照规定的步子走动;他想继续刚刚拥有的快乐生活——但他无力承担生活本身,因为他只是一个受父母供养的学生而已……

在所有的选择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之间的冲突——我们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未来的成功才是唯一的幸福,而眼前的快乐则无足轻重,为了明天,我们可以牺牲这一切。 

许多孩子就这样在家长与教师兜售的“明天的幸福”中生存了下来,既然眼前的幸福不可获得,而明天的幸福又这样确凿,他当然有信心艰苦地走下去。可惜尼尔已经品尝过真正的幸福,也许尼尔已经把所谓的明天的幸福视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死,选择了逃避——敏感的重视细微体验的生命,最容易走上这条道路。

我们总在“眼前的幸福”与“更远的幸福”之间作出选择。本来,像基丁所做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并为之承担的人生任务,但老师和家长却已经好心地替孩子作出了抉择,这种抉择往往只有一种标准的答案:眼前的快乐被视为一种罪感,而只有未来事业上的成功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今天学业上的成功,才是唯一有价值的成功,唯一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 

然而,一个不能够从当下的生活中品尝到快乐与幸福的人,无论在以后获得什么,都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虽然他可以获得高薪、地位、赞赏、声望,就像尼尔的父亲一样,虽然他一样拥有着足以富足生活的财产,但其实他一直生活在失败的恐惧中,生活在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中。并因为这种不满,他“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一生的幸福”,本该包涵此刻与未来的幸福,本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仅仅寄希望于渺茫的明天,而无视当下幸福的重要性,它只会让生活变得畸形。且让我们回到电影,读一读尼尔和基丁留给我们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那么,孩子此刻的幸福是什么?

是“有吃有穿有书读”?是“啥也不要你担心,你一门心思读书就是了”?

是“我们小时候吃不够穿不暖,而你现在一切都不要你愁,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的唠叨?

显然不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套说辞无法打动他们的原因。

丰子恺说过,人生三层楼:第一层——物质生活,第二层——精神生活,第三层——灵魂生活。

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今天,你还用“物质生活”的层次劝说孩子,他们怎么听得进去?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你请我吃一餐饭,我可能感激你一辈子,一饭之恩,永志不忘嘛。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请关羽,还赐件袍子什么的,弄得后来关羽都不好意思杀他。今天你靠这样的方式想留住人才,估计是不可能了。今天如果有人三天两头请你吃饭,你要么嫌烦,要么还要怀疑人家有什么不轨之心呢!哈哈

同样,你供给孩子好吃好喝的,他也难以感动;你劝他好好读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住豪宅、买豪车、娶美女,孩子也还没我们这么俗!哈哈哈

而且这一切,都还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不足以撼动我们的孩子啊!

那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你为什么喜欢追剧,喜欢爬山、喜欢走路、喜欢买买买?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孩子是一样的:这些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包括买买买,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冲动。

什么是孩子“此刻的幸福”?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吗,这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引导他们上升到更高尚的“精神生活”层面。

孩子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了分数名次?名牌高中?一流大学?

NO、NO、NO、这些远远不够!

学习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一个游戏,求知欲的满足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苦学苦修,因为过分强调苦学,教师的授课就不太注重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不太强调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

而一堂有着丰富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的课堂,它应该是紧张激烈的;也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愉悦感的。

同时,我们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结果,也使很多孩子的学习缺乏成就感的激励。孩子学业的成功,不一定是分数的提高,名次的跃升;而应该是学习兴趣的浓厚、孜孜以求的意志,以及因求知而焕发的生命的光彩等等。

学习是给生命充电,我们的人生因充电而焕出其应有的光彩,那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诗、美、浪漫、爱、激情的迸发、思维的完善、视野的开阔、胸襟的拓展、境界的提升。。。这一切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生存的意义。

孩子未来的幸福,也肯定不仅仅在一套房子,一部车子、一个家庭上,而更多的应该在一份事业上,一份由于事业而带来的成就感上!甚至事业的成败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喜欢、他愿意!他为这个事业而不断开拓进取的荣誉感和孤独感!是的,事业上的孤独感,有时候是最幸福不过的精神体验!

人生三层楼,第三层是不一定上得去的,但第二层是无论如何应该上一上的。

从更多的精神层面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更高的精神生活,“尼尔”才不会自杀,孩子将奋勇长大!

学习,只为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江南学堂
浙江武义武阳东路308号  15857995255
微信号:Jiangnan-xuetang

一起吃饭,不如一起春游、一起听音乐会,一起逛个博物馆。下周一、周二,苏州博物馆,看过云楼藏书,约吗?末班车了啊。

具体安排:周一园林家具;周二逛博观展。以下为《烟云四合》展览的序言:

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

这是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对于书画鉴藏的理解,脱胎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好友兼大画家王诜所作的《宝绘堂记》。从他对坡公语有会心感悟开始,冥冥之中,就已注定过云楼将成为近两百年中国收藏史上最响亮的名字,不仅仅在苏州、在江南。

过云楼的收藏,历经顾文彬、顾承、顾麟士及顾公雄、顾公硕兄弟——祖孙四代人的搜求、鉴别、保护、传承,经历了清代咸、同、光、宣四朝的内忧外患,战火兵燹。民国以后,抗战军兴,险遭倭祸,幸而绝处逢生,终究岿然独存于苏、沪两地。古云宝物在在有神灵呵护,实际上确是顾氏四世主人不懈的追求,殚精竭虑,方使过云楼成为历代法书名画、古籍碑版、古印名琴、文房珍玩的安身寄命之所。

东汉班固《两都赋》云“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极言西京之繁华也。人生如寄,世间万物,无非烟云,顾氏四世、四房所藏,转瞬周甲,一旦归来,再过吾眼,必当惊叹,红尘烟云,于兹四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