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武却因藩镇而亡,宋朝抑武却成孱弱,文武平衡何其难?

  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军事上的成就为唐粉们所津津乐道,但是唐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军事扩张过度尤其是藩镇问题而导致灭亡;宋朝为了解决唐朝的问题,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却反而变得孱弱,一直被“欺负”,成为最憋屈的一个朝代。文武之间的平衡是如此之难,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历朝历代的历史格局

  任何朝代都有其历史格局,不管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割据分裂的乱世。

  秦朝的历史格局是统一全国,结束分封制,并建立后世所有朝代制度的基础模版。可惜的是秦末农民起义将其打回原形,分封制问题要经过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几代人努力才勉强解决,但也只是不断分割进行削弱,而非消灭。分封制没有消灭,导致土地兼并问题会一直影响着之后所有的朝代,使得王朝的寿命呈现波浪式起伏发展,演变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分封制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第一大历史格局,并且大部分问题都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因为汉朝没有彻底消灭分封制,导致不管是统治者、地主阶层、士大夫阶层等社会上流逐渐被一群势力所垄断,这个就是门阀政治逐渐形成的过程。到了东汉末年门阀世家基本定型,大致可以分成政治中枢的门阀跟地方豪强门阀。前者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之间的各个时期的乱世中轮番登台,后者一部分走入政治中枢成为新的政治中枢门阀,一部分则稍微远离成为文化界的门阀。

  门阀政治在短时期内可以有效稳定统治,但门阀之间频繁的政治角逐是对王朝统治极为不利的,而且长期压制寒门无法获得阶层上升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所以从隋朝开始统治者们就考虑到要对门阀问题进行改革了。隋文帝创办科举、隋炀帝压制关陇集团、唐初统治者跟寒门庶族联姻、武则天消灭门阀世家等等可以看作是这个时期的统治阶层接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过唐朝的门第观念,也就是文化界的门阀还一直存在,一直到唐末或者五代十国才彻底摧毁。到这里门阀世家的问题,已经经历了差不多五百年了。

  所以武周之后制度上寒门阶层上升才获得较为公平的渠道,宋朝以后才真正实现平等。可见由分封制没有消灭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到了唐朝到宋朝这段时间,也一定是经历了一段历史变革期的,那么这个演变过程是什么呢?

  唐朝从“文治”到“武功”的转变过程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虽然也有“武举”考试,但实际规模远比不上“文举”考试,所以科举制度实际还是主要从文化角度帮助寒门子弟上升阶层的。前面说过,政治中枢的门阀世家虽然在武周之后消失,但文化门阀依然存在,在科举制度方面还是占据巨大优势,所以政治上还是门阀占据优势,只是没有像之前的朝代那样“世袭”而已。

  这就导致了唐朝中后期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寒门当官或者升官更多的是通过依附或者投靠门阀,获得赏识而上升;抑或是寒门通过跟望族进行联姻,提高社会地位,挤入上流社会。比如张九龄原本只是岭南不毛之地的小官,因为文章获得张说赏识而被推举入朝成为宰相;又比如杜甫虽然家族出身不差,但对外宣传一直是“崔氏之甥”;还有李白其实也是拿着文章跑去巴结了很多名人,逐渐扩大影响力的。

  如此一来,其实寒门上升的渠道虽然公平了,但也只是相对的。统治者需要吸纳更多寒门子弟,来平衡文化门阀的势力,就需要一个出风口——军事扩张。

  事实上自唐初开始,统治阶层就已经开始用这个出风口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就已经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军事扩张运动。但总体上他们还是“文武兼修”,因为政治与文化的话语权主要还是在门阀手上,一时半会还得仰仗,但通过不断地扩张,让寒门人才从军事上涌现出来,以此逐渐平衡文化门阀的势力。

  可惜的是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武周时期,军事上稍稍弱了下去,尤其是营州兵变带来的恶劣影响,消耗掉了大量的寒门军事人才,使得之后一个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早期力主“文治”,这才有了姚崇、宋璟等改革派宰相主导的开元盛世。

  “文治”到达一定程度,唐玄宗李隆基认为是巅峰了,于是开始将重心转向“武功”。大概在开元后期,军事被逐渐重视起来,而这时经过开元盛世的积累,军事人才也培养了不少,所以唐朝的政策走向变成了以战养战的急速扩张时期。这种扩张环境,恰好为寒门阶层上升提供了极佳的补充渠道。

  另外一方面,分封制的影响,土地兼并问题积累到中唐问题也逐渐严重起来,当初能很好限制兵权的府兵制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兵权限制更少、战斗力更强的募兵制。寒门通过参军获得军功,来获得阶层上升的热情也被点燃了,相辅相成成就了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数次军事扩张。

  为了更好地进行扩张,唐玄宗听从了张说的意见,走了精兵路线;又听按李林甫的提议将募兵制定型,任用了大量的胡将,比如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等。同时节度使制度也基本定型了,边镇进行屯田,有自己的赋税权财政自给自足,且可以自由募兵,又可以相对自由地调度兵权,藩镇的雏形逐渐出现了。

  边镇的兵权过大,甚至大过皇权,必定会影响到中央集权,安史之乱在所难免。所以唐玄宗主导的“文治”到“武功”的大转变,忽视了文武平衡问题,最终酿成大祸。后续一百多年的唐朝,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唐朝的中央集权渐渐破坏殆尽,最终走向了灭亡。

  宋朝从“武功”到“文治”的逆向工程

  唐朝“武功”的后遗症就是藩镇问题,最终结束五代十国藩镇问题的办法其实还是“武功”——只是最大的藩镇统一了其他较小的藩镇而已。后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走的也是这个路线,所以宋太祖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得收回藩镇的权力才行,不然过几天别人也可以同样的手段推翻他们的统治。

  值得庆幸的是宋太祖用的是杯酒释兵权这种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那种杀功臣的模式。但收回武人的权力之后,国家还是需要有人才来帮忙处理军事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文人了。

  虽然从武到文有点“画风突变”的感觉,但放到历史格局中分析却理所当然。因为武人已经彻底消灭了门阀,寒门可以通过科举真正地公平地上升阶层,而前面说过科举选拔的人才其实还是文官为主,所以在结束乱世社会稳定之后,暂时不需要那么多武人人才,相应地文人治世必然成为主导。

  当文人大于武人成为政治上的主导的时候,国家扩张的步伐立刻停止,总体会逐渐偏向保守。而越是保守型的体制,越会促进文人对武人的限制。这个反映在军事战争上,每每北宋南宋武人打了胜仗,却还要给对手进贡送钱,甚至割地求和。另外一方面,文人集团极不信任武人,会怂恿统治者任用文人对武人进行制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文人监军,或者大量文人带兵打战的局面。

  非专业的团队,压着专业的团队指指点点,这种体制下的宋朝不孱弱才怪。

  综上所述,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重文抑武而弱,都是在解决门阀问题的历史格局中,因为文武失衡导致的严重问题。文武平衡难,不是一两个政策能扭转过来的,更多是背后有历史规律牵制着,任何朝代都需要遵守。

(0)

相关推荐

  • UC头条: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乱局,同唐朝究竟有怎样的联系?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属于较为出名的一次乱世,如果以唐朝覆灭为五代十国的历史起点,那么这场乱世的结束则是在七十年后的北宋时期.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便可以发现,这场被史书称为"大坏极乱& ...

  • 武功文治

    文道灭,则文明衰退.文明不复存在,则征战不已.短期止战,武力讨伐,绝对镇压.长治久安,非文道不可.华夏历朝历代足以证明. 武将消亡,无所留遗.而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千古传诵,这就是文道的可怕.时间长河 ...

  •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世家大族为何也随唐朝一起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从德宗到黄巢之乱前近百年时间里,唐朝依然维持了形式上的统一,唐中央依然保持了对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安史之乱后的48个藩镇里,真正能长时间保持半割据的只有河朔三镇这三个,其他的藩镇虽然爆发过 ...

  •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阅读整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书评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作者的研究方法,作者以出土墓碑为载体,整理制作了大量的图表,以大数据.统计学的方式来还原唐代门阀大族.但在翻译.讲述的切入点和对中国传统的认知上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其有相当多的内容丧失 ...

  • 中国古代史相关名词解释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 ...

  • 宋太祖一朝到底是“重文轻武”还是“文武并重”?

    强干弱枝 重内轻外 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在于藩镇权力过大,朝廷指挥不灵.藩镇集地方上的一切大权于一身,特别是掌握着士兵的招募权和财赋的支配权,拥兵自重,财赋自专.为了扭转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 ...

  • 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导致对外武功不振?这是历史的误会!

    长期以来,每当提起宋朝对外武功不振,未能收复汉唐旧疆,屡次兵败于辽.西夏.金国等胡族政权,总有人以为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体制所致.然而,这种观点虽不是毫无道理,却也只是将问题简单化了.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 ...

  •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靠藩镇续命一百多年?考虑中晚唐皇帝的感受了吗?

    全盛期的唐朝地图 前面的唐粉把藩镇吹得如此劳苦功高.忠李爱唐,考虑过中唐以后的唐朝皇帝的感受吗?从代宗起,哪个唐朝皇帝对藩镇不是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本身就不是被朝廷以武力消灭叛乱力量平定 ...

  • 为什么说废除藩镇制度是宋朝最大的决策失误?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且持续一百多年,这导致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是五代出现分裂的原因.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才废除自唐朝以来的藩镇制度,有效的维护 ...

  • 唐朝藩镇割据严重,为什么不用推恩令削藩?

    这篇文章来自知乎的一个回答. 问题是:唐朝藩镇割据严重,为什么不参考类似汉代推恩令的做法削藩? 回答者为昭阳. 第一:首先方镇不等于割据,而且多数也无法世袭,少数能世袭的,大都也只是短暂的十来年就会被 ...

  • 唐朝藩镇割据的深层次知识

    小编最近看了一本张国刚先生的<唐代藩镇研究>,其对于唐代的藩镇制度和体系作了详细的考证.让小编对于此段历史有了耳目一新的了解,在此将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原因 ...

  • 从安史之乱前后的时局,浅谈唐朝中后期藩镇林立的深层次成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为了应对帝国东北部契丹和奚等外族,帝国西北部吐蕃,党项等外族入侵,在天宝元年设置十位节度使,除了河东镇治所位于太原,处于内陆外,其余各镇都处于西 ...

  • 唐朝毁于藩镇,李世民为何要立藩镇?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没有和大臣们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发了一道让人惊掉下巴的诏书:分封14位开国功臣为诸侯,名为"世袭刺史". 这道诏书大意是这么写的: 朕凭借上天的护佑.功臣的 ...

  • 205篇:不独不统,唐朝的藩镇割据为何会这样?

    本文合计5400字,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我国的古代历史,一点一滴地书写下来. <隋唐300年>第205篇 不独不统,唐朝的藩镇 ...

  • 唐朝为什么不学汉朝,搞推恩令削弱藩镇呢?

    唐朝为什么不削弱藩镇呢? 唐朝的灭亡在于它的强大,更在于它的弱小.唐朝灭亡之时,唐朝的军力并不弱,只是这些部队并不掌握在唐朝中央政府的手中,而是控制在各地的藩镇的手里,唐朝中央政府所掌握的实力相当的弱 ...

  • 唐朝为何藩镇割据如此严重?统治者注重中央,却放纵地方

    唐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帝国,其繁荣之景是当时外国人所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力明显下降,使得地方节度使肆意妄为,地方割据越来越严重.由于封建王朝的惯性,故唐朝在强烈的地方割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