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麻竹,铺就一条特色生态致富路

特约记者 蔡鸽  特约通讯员 张义君  

眼下春意盎然,风光旖旎,走进“中国麻竹之乡”——重庆荣昌,只见漫山遍野的麻竹舒展着绿意,郁郁葱葱。新生的竹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双河街道麻竹核心基地,龚兴严正在忙着带领工人对竹林进行清林、施肥工作,同时一边栽种新引进的竹苗,从搬运竹苗、挖坑扶苗到填土压实,每一个环节他都耐心指导、严格把关, 确保栽下的每一株竹苗都顺利成活。

龚兴严介绍,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其竹笋作为一种畅销食品,市场潜力大;竹子粗大,壁厚,茎直,但竹质较松软,可做上等的造纸原料;还可利用竹叶提取黄酮、叶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质,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

“今年我又新扩种了 500 亩高档竹种,有水果竹、甜龙竹,现在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在上海、台湾以及日本等地颇受欢迎,既丰富了本地竹种,也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龚兴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为村民开展麻竹种植培训

弃商从农

养竹路上几番波折

为了生计,龚兴严曾经商多年。他年轻时从事陶制品加工和销售工作,随后又辗转海外经营家具制品、投资箱包出口生意,靠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家中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也积累下了一定的财富。2017 年,荣昌的麻竹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龚兴严心系故土,梦想着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经过踌躇徘徊之后,龚兴严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经商生涯,选择了返乡种植麻竹。

说干就干,龚兴严回到家乡后便开始考察麻竹产业的现状,可他发现荣昌因丘陵山地特点,麻竹种植都比较零散,农户们普遍采用传统种植手段, 管理方式粗放,加上当地土壤板结严重、道路狭隘崎岖、交通受阻等客观原因,导致人工投入大,肥水效果不理想,也使得麻竹材、竹笋的产量低,收成差。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龚兴严没有退缩,他积极走访示范基地,到处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回来后不断实践、总结,制定出了科学高效的麻竹种植方案。

规模种植是龚兴严最初确立的目标。他告诉记者,土地连片集中经营有利于日常管理、统一麻竹的种植标准,也能节省人工成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最终提质增收。紧接着他在双河街道麻竹核心产区承包了4000 亩麻竹地,成为当地最大的麻竹种植户。由于承包过来的麻竹地里麻竹长势参差不齐,缺苗断垄的情况非常明显,龚兴严又组织工人栽缺补漏,及时将新的麻竹苗植入林间。

实现了土地集中经营,龚兴严又开始对土地改造动起了念头。2018 年春天,龚兴严在接待前来调研麻竹产业的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春时, 初次了解到“坡地宜机化改造政策”,敏锐的他瞄准机遇,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自己的麻竹基地开展宜机化试点工作,把竹林地像梯田似地归整起来,同时在竹林中筑路铺道。目前已建成了总长度 35 千米、宽度 3 ~ 3.5 米的生产便道,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方便了收割运输,也减少了人工成本。为了解决麻竹施肥困难的问题,他又因地制宜,在麻竹林地建立施肥管网体系,在麻竹周围铺设黑色橡胶管,不仅避免了畜禽粪便污染空气带来的危害,也实现了麻竹施肥“有的放矢”。

“竹禽共生”种养模式

助推生态农业

麻竹既是一种经济作物,也是一种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麻竹在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粪污肥料,种养循环更能推动养殖业的发展。荣昌双河街道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龚兴严的 4000 多亩麻竹地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散养种鸭、土鸡,肯定能在城市走俏。”家门口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好条件,让龚兴严觉得在麻竹林间养土鸡和种鸭是条“好路子”。2018 年 3 月,他注册成立了荣昌区冉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推广林下养殖种养循环模式。

“在麻竹地里自建养殖厂和发酵池,利用增压泵收集粪水,通过管网将养殖场的粪污输送过来,经发酵池自然发酵腐熟成有机沼肥,用移动灌车对麻竹施肥。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麻竹缺肥生长缓慢的问题,也改善了养殖场粪肥污染环境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循环农业。”龚兴严喜悦地说。除了对自家合作社的畜禽粪肥进行资源化利用,他还和荣昌区多家大型和小型养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村集体资金运营形式,引进沼肥运输车,为周边麻竹及其他种植大户提供有机肥,此举得到了众多乡亲的称赞。

龚兴严成功探索出来的种植思路和管理模式很快传遍周边地区,随后就有 3 户种植大户要效仿学习,短短一年,双河街道的麻竹连片经营面积就达到了 1.2 万亩,占当地麻竹总种植面积的 80%,从整体上改变了当地散户经营的旧貌,也大幅度提升了当地麻竹竹材的整体产量和品质,与多个大型造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为此,双河街道的麻竹产业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鼓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要领导、荣昌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到“荣昌麻竹产业振兴有很大希望”,并且在2018 年、2019 年针对麻竹产业加大了扶持、激励力度。

在龚兴严的麻竹地里,一亩麻竹可产竹材5 ~ 10吨,每吨售价 540 元;每亩产麻叶 100 ~ 500 千克,每千克售价 3 ~ 4 元;每亩产菜笋 300 ~ 500 千克,每千克售价 3 元;每亩产长笋 1 ~ 2 吨,每吨售价790 元,就这四样产品简单算下来,一亩地能收入4500 元以上。截至目前,麻竹种植面积已达到 5000 多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 年合作社的土鸡养殖也达到 2000 余只,种鸭养殖达到 10000 余只,每天种鸭产蛋近 4000 个。由于生态放养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模式独特,畜禽疾病少,蛋品营养丰富,新鲜味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销路很广。据龚兴严介绍,目前合作社养殖经济效益良好,土鸡零售价为 44 元 / 千克,鸭蛋为2 元/ 个,一年的纯收益在150 万~ 200 万元。

帮扶乡邻

做致富路上“领头雁”

“政府政策好,领导好,我们还要加油跑,并且还要拉着老乡一起前进。”四年多的创业经历,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创新中,龚兴严时常铭记着政府与乡邻的帮助,他立志一定要带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早在 2017 年 10 月,他布局了麻竹初加工环节,在麻竹产地设立了日加工 40 吨竹片的加工厂,通过搭建稳固的销售渠道,为市场提供竹片加工产品, 提高单价,改变传统单纯靠卖竹笋盈利的模式,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为竹农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麻竹地一共跨越 5 个村 7 个社,涉及农户 1000 多户, 有效集中了劳动力,解决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竹片厂的固定工人有 50 人,季节性用工的时候还会从当地百姓中额外雇佣 200 余名临时工人。固定工人每月基本工资为 3500 元,另外还有有额外补助,临时工最高日收益达到 300 元,在切实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领周边乡邻实现增收。

为了帮助乡邻脱贫,他积极主动组织周边农户、贫困户,学习科学种植技术,了解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尤其是村里的 3 个贫困户,龚兴严更是长期雇佣他们看管林地,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在龚兴严的引领下,带动周边农户累计增收约 500 万元。

在龚兴严的心里,麻竹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党和政府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更是以“绿色、健康”为主题, 只有整合资源、人才以及资金,联合周边农户抱团发展,才能共同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提到未来的规划,他表示,未来三年将继续发扬“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继续做大做强自己的麻竹产业,抓好精细化管理,同时计划在内江种植 1000 亩粮油作物,建立生态养殖场,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麻竹笋初加工

(本文刊登于《农家科技》2021年第2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