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被爆市场潜规则 优信二手车陷入多事之秋?

  在前段时间发布第四季度财报之后,数据显示,优信2C业务实现了大幅增长。这对于优信来说,或许是个再造商业营收引擎的好机会,但大幅增长的背后,带来的则是C端消费者的各种不满吐槽,更引人注意的是一名在某平台认证为“优信集团员工”的爆料内容,将优信二手车推向了舆论浪尖。

  涉嫌虚假宣传  优信二手车或许并不存在全国自营和中心仓?

  据这名自称为在优信上班的内部员工爆料,“优信的车几乎都是车商的车,但是在官网在每一辆车都标注着某某仓,比如:西北仓、东北仓、华南仓等等。误导消费者以为车是优信自营的。而且优信培训员工也是如此,引导和放任员工欺骗客户,直接给客户说优信做的是全国车源,车是优信自营的,车在自己的某某仓放着,要的化免费物流配送。”

  笔者百度查阅了相关招聘信息,资料显示在全国各地优信是存在招聘仓管等信息的,所以,这名爆料者的内容并非是全真。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优信在有的地方仓库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撑优信二手车在全国的运营承载,这就导致了官网宣传与线下资源匹配方面的矛盾。当然,也不排除优信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利用运营权限在官网上私自标注某某仓,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均是平台自营,然后线下通过车商将车直接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层层加价:躲得过黄牛却躲不过优信

  优信全国购打出了”异地购车有差价优信全国寻底价“的口号,但实际上,消费者在优信享受到的购车价依然是经过层层加价之后的。据一本财经在《优信的“生死劫”:深陷“套路贷”质疑,恐有资金断流危机》一文中爆料“优信给车商的不菲的返点,这部分成本也被加到了车价当中,随着竞争不断激烈,优信给车商的返点不断增高,以此促成合作,他给过的车商返点,最高达到了11%。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的恶性竞争,最终是用户买单。”

  这个让我想起了之前36氪对二手车金融乱象的报道。二手车平台为了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务,增加对车商们的话语权,不惜以高返点牢牢控制住车商,毕竟在利益面前,车商们的忠诚度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二手车金融领域。

  而作为“卖车”业务上市的优信二手车平台,则是在车商等资源的支持下,金融业务发展的如火如荼。据其财报显示,第四季度2C贡献最大的依然是它的金融业务---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81.3%,在总收入中占比将近55%。

  与车商的紧密捆绑,虽然为优信的金融业务带来了不错的商业营收,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有苦难言。还款变多、买车变融资租赁、存在大小合同……不少用户投诉,优信二手车贷款欺诈、涉嫌“套路贷”,而且无视合同。据车商们透露,每卖一台车,优信提供1%的返点,如果用户走金融贷款,可以另外拿4%的返点,此外还有远端交易服务费3-6%的返点可供选择。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是给车商的返点还是优信自身的营收,这一切基本上需要用户来买单。

  除此之外,针对用户的层层加价,也引起了其合作车商的极为不满,甚至看不惯。该车商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了爆料,据该车商展示的后台页面显示,一台大众polo2016车报价不到60000元,而经过优信采集检测报价并上架之后,优信页面显示这台车全款价为67000元,金融特惠价为63000元。去掉物流成本,全款购买这台车的话,优信加了近7%的差价。

  笔者就全国购物流问题咨询了优信客服,其客服表示,全国购的车可以提供免费物流、提档和过户,并可以省去异地差价,享受全国低价。现实情况是,优信已经在页面展示的车价中涵盖了自己的各项运营成本,而且同一辆车在不同城市展示页面的价格并不一样,这与优信客服”省去异地差价“的说法完全相悖。

  缺失核心竞争力优信如何自处?

  优信的模式在业内称为广告模式,依靠车商赚钱,不仅不能直接的把控用户体验,更是把层层的加价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体验变差。与优信模式一致的是搜房网。而这种模式早就被搜房验证为过时,搜房市值一度从峰值80亿美元暴跌至6.98亿美元(2019年2月26日数据),也不得不在链家切入行业的时候被迫转型。

  实际上,为了提高营收,优信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但都是基于B2C模式而非跳出自身局限的创新。显然,全国购不仅没能带动优信的转型,更让优信被车商“套牢”。而车商逐利,在经济利益之下,自然也会在大搜车、优信等平台上进行比对选择。要想继续吸引车商,在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能走通的情况下,优信或许只能加大返点力度,但这也意味着自身营收相应降低,于是财报不漂亮、股价也持续低迷。由此来看,长期对车商的返点和补贴下,优信的胜算并不大。

  可以预见的是,二手车行业的竞争依然激烈,优信选择了一条最难、收效甚微的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