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那一天》 (2020年10月整理)

一、作者:〔法〕米歇尔˙普西  梁若瑜译

二、简论:

1、本书的总体气氛是沉重而悲痛压抑的,以其中种种不当死亡的人数远超结局处得幸福的人数便可深深感受。

2、作者毫不遮掩其对资本社会中金钱万能论的贬斥,和对人性中真诚质朴善良本质的肯定。即以爵轻信、柯雷昂、柯玛蒂、欧纳金等之死亡和柯薇娜之“拒绝成长”等为贬; 以韦马克、韦妮可、丽莉、毕梅兰等之幸福为扬;强调善恶因果观点。

3、全书以丽莉的身份之密为轴,结合采取笔记方式,给事件叙述增添了变化性和转换空间,减少流水式的单一,以免吊滞感。

4、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心理细节剖析细腻、深入、贴切、一致,较具形象性。

5、作者围绕1998年10月2日-4日,仅三天,却上溯下延,将之铺陈为波浪起伏、冲突迭起的情节,给人之感觉犹如跨过漫长的18年,让人不可思议。

6、直面人性的脆弱与复杂,当一件痛苦的事突然降临,于他人而言也许稍纵即逝,只是一份档案,而于亲人而论,却背后隐藏着如此多而深的无尽痛苦。尤其是其中还隐隐有着一丝的希望以长久地折磨,故有些痛苦慢慢煎熬远盛断然了之。

7、全书的蒙太奇感强烈,且情境切换自如而又勾连紧密。

8、于悬疑的设计人为痕迹明显,其精巧性不如东野圭吾之自然。如发现秘密后,爵轻信屋内之死亡情节。

9、文中的冲突处有四:一则似是十分强调法则秩序,却又显随性与暴烈,如枪杀多起而了无反响、柯玛蒂之自杀。二则助手欧纳金之死后伪装成爵轻信之场景,竟让两个十分熟悉之人无从感知。三则丽莉之优秀总有隐隐的暗示,其实却是作者的陷阱;然丽莉之优秀如何形成?作者之偏向于天赋与遗传潜质,那么,遗传自森林维护员孟凯戈,还是叛逆少女毕梅兰呢,仔细揣度则反常之,有意为之。四则柯薇娜的拒绝成长与其优渥家庭条件,其可能任性娇蛮,但以柯家之仅存人员,不可能放任其沉沦悲恨中贻误自身之心身畸形成长,成为“恋尸症”人格。

10、结局的精妙设计,即其语言的相应轻灵、欢快之形象性,形成一种平静祥和与惊喜的向上向善气氛,使之前的压抑一扫而空,终于给了努力争取生活的人、幡然醒悟的人,以及读者一个圆满的结局。

11、本书予世人以警醒处恰如其提示,即:当普通人以爱的名义陷入疯狂,该如何区分善恶的边界?

12、写作手法借鉴:笔记体、人物性格细节铺陈、悬疑设计留白、情景宣染之语境变化、两线延展交汇法(丽莉行踪为一线、马克和薇娜行踪为一线)。

13、注意处:薇娜病态性格的形成(P62、P119)、柯雷昂认为金钱万能的自负(P67)、韦妮可对社会舆论力量的充分利用(P83)、韦马克的善良行经(P80、P119)、丽萝的房间和18年生日礼物(P195)、欧爱菈之死(P208)、引出裴乔治(设计悬疑)(P217)、柯雷昂之死(P232)、丽莉的成长和拥有(P255)、丽莉与马克的爱恋(P274)、裴乔治之死(P286)、一份DNA检验报告的公开(P303)、另一份DNA检验报告公开(P319)、柯玛蒂之自杀(P336)、爵轻信之假死被发现(P347)、爵轻信追查毕梅兰(P351)、马克追查《东部共和报》(P363)、发现最后的秘密(P373)、爵轻信与马克的交锋(P383)、毕梅兰的信(P386)、最后的真相(P391)、最后的幸福结局(P394)。

三、字、词、句

1、巨细靡遗。(P34)

2、薇娜的拒绝成长。(P42)

3、她绝不会抛下妹妹。她会像一直以来那样,永远为她挺身而出。她的丽萝呀,她的蜻蜓。她必须继续寻找,必须查出真相。(P44)

4、薇娜病态性格的形成。(P62)

5、纳金并不是什么纯洁善良的天使。……还是小心为妙,假如钱来得太容易,就算过了很长的时间,人家迟早有一天还是会来找你算帐——与之后的意见分歧被杀相呼应。(P140)

6、她只是与众不同而已,并不狂妄自大。有些孤独,却也不那么孤单。(P270)

7、柯薇娜以她那独有的娇生惯养千金的变态笑容,直盯着马克看。(P285)

8、一种反常却正常的心态——一个恶心的绿色巧克力甜点!马克大约十二岁起再也受不了这种东西,但从来不敢向祖母明说。它是最便宜的一种糕点……他乖乖咀嚼着泡芙。(P307)

四、探索及运用

1、在悲痛中如何理性控制“度”,否则,即如柯家,因失去“丽萝”,而毁掉全家,尽管其拥有雄厚财力与细致品位(P255)。对比韦家,则亲切温暖、活力、幽默、坚毅、意志坚定(168)。不难看出,作者对金钱至上社会的鞭策和“善”的肯定。

2、关爱则以不能伤害他人为前提,否则,亦是一种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