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给自己花钱?没有花钱的资格感,自然也就没资格挣很多钱

舍不得为自己花钱,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为挣钱可以创造价值,事实上这是个错误的概念,是花钱才能创造价值。

而这笔钱真正的价值取决于如何花它。

有些东西,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你配不配的问题。

问一下自己内心:自己配得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吗?

亲爱的朋友,我想再问你几个问题:你跟金钱的关系如何?

再问你一个问题:金钱跟你的自我价值感,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金钱,你有困惑吗?金钱是怎样你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呢?

我想说,金钱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创造,它的价值完全是由我们来给予的。

可是,我们创造了金钱,却常常忘了这个事实。

我们跟金钱的关系,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跟自己关系的一面镜子。

钱只有花出去了,才算自己的。

否则赚了钱,一直不花,一直存在手头上,始终就是废纸,没什么用。

就像郭德纲相声讲的:你把200块钱放在面前,不一定乐,如果乐了,你这病200块钱不一定能治好。

当你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旅游的照片时,你是否会艳羡,会想着:

等我有钱了,等我有时间了,我也要去旅游?

当你看到别人穿着漂亮又昂贵的裙子时,你是否又在艳羡,在想着:等我再瘦一点,等经济压力小一点,我再买这样的衣服?

请问,这些你想要“再等等”就做的事,最后做了么?

一个深层心理隐患却出现了,那就是在他的内心,可能会形成一个信念:我不够好,我不配得。

慢慢地周围的人也逐渐对你形成了这样一个“不愿意乱花钱”的固定形象,觉得她就是这样的人。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一定是有人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

但是你最终却选择拒绝,拒绝的理由就是“太贵了,没必要呀,不值啊,太浪费了呀。”

久而久之,当这个信念牢牢困住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你想改变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家境不是特别富裕。

在商场看中几千块的衣服,舍不得买,上网找同款,价格只有十分之一,兴高采烈地下单期待,拿到手发现不同的面料呈现的完全是不同感觉。

更糟糕的是尺码不对。

碰到大牌高跟鞋在打折,可惜没她的码,只有小半码的现货。

半码就半码,鞋子总会越穿越大嘛,挤一挤就好,难得那么便宜。

结果没穿一上午,脚后跟被磨出血泡,明明出门去谈业务,坐在会议室里整个灵魂都在呲牙咧嘴,会谈的状态也不好。

原来它们,还都深深的烙印在潜意识里——我不配得。

有些人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的结局。

总觉得对不起父母,内心的潜台词是——父母年轻时都没有享受过这么好的生活,我怎么配,如果我得到了好的生活,那可真是对不起父母,接下来可能就要倒霉了。

所以,很多人在成年后会无意识地给自己设置阻碍,让自己一辈子发不了财。

一辈子辛苦劳碌,一辈子重复着父辈们的命运。

这个情况是属于对成功的“不配得”感。

配得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它的意思是,觉得自己是否值得拥有。

配得感偏低的人,通常是在原生家庭的抚养当中,或者某些突发性创伤事件中,习得了“我不配拥有好的”这样的核心信念。

关于花钱和省钱的话题,那么到底要不要省钱呢?

我的答案是:

没有标准答案,这件事应该由你自己来探索,什么是最合适你自己的方案,只有你自己的方案才能适合你的内在行为模式。

当然,还有一种匮乏是不断地:买买买!

我们用买多少口红,来衡量男友爱情重量;

我们用买超贵的令自己心动的商品,来对抗工作挫折,精神的空虚;

我们用买给自己多少东西,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格局。

如果买一件东西不够爽,那就买两件。

其次,社会比较让补偿性消费,成为了填补空虚的万能药。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社会比较。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己的属性定位。

这个过程隐含着“被肯定”的情感需求,越是向上比较,你的自我评价就会越低。

那仿佛就是一张门票,在我们和想要的事物之前,我们永远要争取一张张门票,门总是关着的,而我们需要费劲才可以打开。

对花钱的不开心,对花钱的不喜悦,钱如何来到我让我去使用。

整一个穷人脑袋,认定自己就是一个穷人,钱来到你那这里干嘛?

生个穷崽子么?

并非只有成年人需要钱,孩子的世界也需要金钱带给他们应有的满足感与选择权。  

在养育男孩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奉行“男孩穷养”,不让他们沉迷享受,为将来攒足成家立业的本事。  

但是,凭什么因为他是男孩,就应该苦哈哈的长大?

凭什么因为是他是男孩,就应该错失成长中金钱带给自己的快乐?

为什么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

真的是父母必须有钱,才能大概率保证孩子未来富有吗?

三代出贵族:内心匮乏感需要三代以上转变!

事实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所谓穷养并不是指的那些没钱的家庭,而是那些不断地跟孩子强调,“咱们家没钱”、“做人要吃够苦才能甜”这样的心理暗示。  

穷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精神分析流派研究发现: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

这份底层代码时时刻刻影响孩子对财富的限制。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

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时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看不得孩子顺畅开心。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

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不相信自己可以和一位优秀的伴侣走入幸福的婚姻,自己不值得有轻松快乐的人生。

阿德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所以,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取决于你的主观臆想。

除了要会赚钱,更要懂得花钱,才能真正为你的钱创造价值。

怎么花钱才能创造价值、甚至越花越有钱呢?

把握一个原则:让自己感觉良好,感到幸福更好,让自己的感觉向上提高,就是你花钱的重要指标!

财富降临在你的身上你会去经验什么?

这个想明白很重要,我们要去感受和学习如何花钱和支付财富的能力!

作者简介:贤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