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说:人间珠玉,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上海匡时拍卖
书斋名陶:无他,长物而已
文/ 同古堂
在《寻常茶话》里,汪曾祺写道,他的祖父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琐词细语间,泡在“宜兴紫砂”里的龙井,斟而细呷之,才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茶香与清趣。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李叔同也喜欢紫砂壶,将它与端州旧砚及所制七方印章,并列为文人清供,又以袁宏道《西湖游记》文中词句,感慨清芬,目酣神醉。
“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西湖清芬为怅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作两钮,寄情政法。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余,盼复数行,藉慰遐思!春寒,惟为道自爱,不宣。”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如汪曾祺、李叔同,文人爱茶,对于茶室、茶具自然也讲究。
苏东坡有诗“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欢喜的即是与龙井、碧螺春齐名的阳羡茶。只是,饮茶岂能无壶?有壶,若不别致,也总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在烂漫诗人的天马行空中,其别出心裁的“东坡提梁壶”设计,铭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成了他陶醉“茶事”的不恭与潇洒。
明戏剧家高濂《遵生八笺》中,对茶室、茶具,亦皆有讲究,“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箬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文震亨《长物志》中,同样也有对“茶具”这一文人长物的描绘,“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另有许次纾《茶疏》、屠隆《茶说》等,类此之说,可谓不乏。由此可见,“茶事”之逸,要在“闲雅”。雅则有幽人之致,得旷士之怀,令饮之者忘老,品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矣。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茶具中,茶壶最是为重。所谓“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一把小壶,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此外,壶中又以玲珑方寸为尚。明人冯可宾《茶笺》中有言“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而紫砂壶最是精致雅巧,其自始起,倍受喜爱,清汪文柏曾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明人张岱《陶庵梦忆·砂罐锡注》更有言“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
张岱为明时顶级文士,审美严苛,其以“紫砂壶”比之“商彝周鼎”,可谓评介甚高。文震亨《长物志》更言“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然而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任何时候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具不入品。”
即是茶洗,其也言“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紫砂壶的兴盛,与文人青睐,并融以艺术之文人气息,不无关系。1874年,奥蓝田《茗壶图录》中,如此描写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者有之。”
如今可考者,最早的紫砂壶,即1966年南京所发现,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吴经提梁”。
▲吴经提梁,南京博物馆藏
这把提梁壶,与明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的“茶壶”,极是相似,亦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器物。
▲明 王问《煮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明清文人“假古人以立言,赋新思于旧事”,其生活态度即是从寻常品鉴中体现“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趣,而江南尤甚。紫砂壶诞生于江苏宜兴,其中和、婉约的格调,亦正契合人文荟萃的江南山川。
如汤显祖、张岱、文震亨、屠隆、李渔,到陈曼生等“西泠八家”以及“云门十子”,数不尽的江南文人参与其间,赋予了文人紫砂壶“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的恬淡与历久弥新。
此外,文人发挥诗书画专长,使紫砂壶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器,是紫玉金砂和书画翰墨的结合,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其发轫于明清文人阶层,遂至蔚然成风,名家辈出。
其中明代,如时大彬、徐友泉等风格高古,造型流畅灵活;而后清时,陈鸣远、邵大亨、陈曼生、杨彭年等,以壶表达清高之节,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影响深远;及至近现代,则如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何道洪、高振宇、吴界明等,也各有所长,皆为一时俊才。
又《阳羡茗壶系》中有载“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此皆可见文人以“紫砂壶”,抒展胸臆与斯文风致。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此次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书斋名陶专场中,即囊括明代莲台居士、清康熙惠逸公制南州高士、清雍正邵圣和制襄阳漫士,正恰奥兰田所追求之知理又知趣是为上乘者。
又或明末清初许龙文制陈用卿刻圆执壶,清康熙陈鸣远制梅根水盂、螭龙竹节臂搁,清乾隆御制笨岩堆泥海棠如意壶,清嘉庆邵大亨制六角莲子壶,清道光申锡制兰圃刻泥绘花卉匏瓜壶,清末王东石制艾农铭何心舟刻周盘壶,清光绪黄玉麟制碗桃壶,民国顾景舟制大彬僧帽壶,当代何道洪制六方古井壶,当代高振宇制隐元壶,当代吴界明制香玉壶……不一而足。
诚可谓洋洋大观,贯穿紫砂四百五十年历史,顾景舟先生所强调的真精稀,即如是也。
▲ LOT 1 明末 无款 莲台居士
宽:16.2cm 高:7cm 容量:325cc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别乘》P50无款壶,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I-HSING WARE,P25,10.1977
3.《宜兴陶器图谱》P180,台北蓝天书局,1981年12月
4.《宜陶之旅》P85,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1987年
5.《荆溪紫砂器》P14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4月
6.《茶飘一路香——茶的文化》P120,国立历史博物馆,2005年1月
7.《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282-283,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8.《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珍藏》P40-43,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3月
9.《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P158,帕特里斯·万福莱著,施云乔译,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0月
RMB:2,200,000-2,800,000
此“明末莲台居士壶”,取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具有佛理禅性。
壶作莲子式,砂泥纯正,抚之光滑,嵌盖作莲瓣状,上置莲花型珠钮与器身形似,与壶身浑然一体,鼓腹饱满,一弯流短促有力,壶肩线条圆转,过度极其自然,呈疏朗大气之韵。壶身及壶底、壶盖均以十二六瓣莲叶为饰,象征清净莲台,线条流畅挺括,优雅端庄。
此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又制于明末时期,当出自名家之手,文气甚足,器以虚空俭素之心容天下之茶,令人神清而意远。
▲ LOT 3 清雍正 邵圣和制 襄阳漫士
宽:12.5cm 高:10cm 容量:300cc
底款:松竹古人心 玉珍制
盖款:圣和
邵圣和,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宜兴制壶名师。生卒不详。所出皆为精品,且几乎见不到重复之作。圣和是从制作紫泥大壶向制作朱砂小品工法转型极为成功的代表性人物,同为邵家壶,从邵栢原的作品上面就看不到这种工法的变化。除了作品不重复,圣和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订制款,如玉珍制、榴山、旷揽斋、大清乾隆年制、光宝堂等。
来源: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旧藏
出版:《古壶之美》卷一P168-169,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7月
参阅:
1.《名壶邮票特展专辑》P118,壶中天地杂志社,1991年1月
2.《宜兴古陶器鉴赏》P176-177,静观堂,1993年2月
3.《朱泥宝记》P78-7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
4.《荆溪紫砂器》P6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4月
5.《紫砂陶艺收藏展》P188,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6月
6.《古壶之美》卷一P166-167,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7月
7.《荆溪朱泥》P121、129,盈记唐人出版社,2010年10月
8.《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珍藏》P256-257,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3月
9.《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P55,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年10月
10.《紫砂古调》P186,静观堂,2013年12月
RMB:1,200,000-1,500,000
此件“襄阳漫士壶”造型饱满,胎质细腻,光泽沉绵,线条至简,素身素面,一望即知其古朴雅致。颈部收,圆肩,底部微微内敛,圈足平底。壶嘴弯曲上扬,颇有挺拔之势,嵌盖紧密,钮扁而圆。壶把圆转而下,呈弧形状,整体造型端庄,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为文人书斋之珍玩。
底款“松竹古人心 玉珍制”,正所谓“梅兰君子德,松竹古人心”,此铭文即以此明志,以伴清秋,以表坚贞。盖款“圣和”知为邵圣和制。其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宜兴制壶名师,大部分作品都是订制款,如玉珍制、榴山、旷揽斋、大清乾隆年制、光宝堂等。
款识及铭文,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此壶应是应该为文人或显贵订烧。
▲ LOT 5 清康熙 惠逸公制 南州高士
宽:17.5cm 高:12.5cm 容量:550cc
款识:月下助长吟 逸公
惠逸公,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逸公所制茗壶,形式大小与诸泥色具备,尤泥色最奇。作品雅致脱俗,巧而不纤。小壶亦有佳者,莫若大壶之古朴可爱。书法无定体,楷、行、草书俱佳,真书高雅,楷书有唐帖遗意。刻法竹刀、钢刀均用,或沉着或飞舞。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悉敌,故世称“二惠”。
来源:
1.Arthur. J. Harris Collection,Y430
2.Woolley & Wallis,Lot 7,18.5.2011
3.中国古董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Lot 0575,香港邦瀚斯,2012年11月24日
出版:
1.YIXING TEAPORTS FOR EUROPE,CHAPTER IV CATALOGUE,Lot25,Patrice Valfre,2000
2.《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P159,帕特里斯·万福莱著,施云乔译,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0月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P19,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名壶邮票特展专辑》第167页,壶中天地杂志社,1991年1月
3.《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18,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国紫砂辞典》P121-122,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
5.《紫砂古调》P105,静观堂,2013年12月
RMB:1,800,000-2,200,000
惠逸公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其中,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书法则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阳羡砂壶图考》有载:“不耽阁藏紫砂泥小壶一具,底镌‘丁未仲冬惠逸公制’八字,大抵雍正五年(1727年)之丁未也。”下卷亦云:“案金武祥琐录,定逸公为乾隆时人,而此壶制于丁未仲冬,疑是雍正五年,距乾隆之世不过数载,与武祥之说犹近,至于所见逸公之夥,足见此老年高也。虹识。”可知其之高寿也。
此“南州高士壶”,形制典雅古拙,质地细腻,通壶完整无瑕疵,神采奕奕,色泽沉稳,耐人寻味,大口,短颈,圆肩,弯流,圈把,壶口与流、把的上点平呈一直线,可谓不事堆雕,毫无假借的文人紫砂壶典范。
款识“月下助长吟 逸公”为行楷书,有唐帖遗意。语出诗文“花前生浅醉,月下助长吟”又得文人烂漫。
▲ LOT 12 清康熙 陈鸣远制 梅根水盂
宽:10cm 高:5.5cm 连座高:6.5cm
款识:陈鸣远 隺村
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紫砂名师。本名远,号鹤峰、隺村、石霞山人,亦号壶隐。生卒不详。是大彬后一代大师。塑镂兼长,技艺精湛,擅制新样。所制有壶、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数十种。构思之脱俗,调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见。所制茗壶,有观止之叹,制成瓜果式样,世推绝作。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作品为文人学士、名公巨卿竞相觅取,名孚中外,有“海外竞求鸣远碟”赞誉。名人题咏极多,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桃溪客话》、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皆推崇备至。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陈鸣远……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法。他的艺术实践,是砂艺史的又一里程碑。”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P12-13,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 I-HSING WARE,P67,10.1977
3.《宜兴名陶》P45,苏富比,1978年5月24日
4.《宜兴陶器图谱》P180,台北蓝天书局,1981年12月
5.《阳羡砂器精品图录》P39,陈克立编,1985年
6.《宜陶之旅》P372-373,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1987年
7.《宜兴紫砂珍赏》P67-72,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1992年1月
8.《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P120-121,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7年
9.《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109-130,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备注:配红木底座
RMB:1,000,000-1,200,000
清康雍时期的文人查慎行有诗作《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梅根笔格,为借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诗云“梅根已老发孤芳,莲蕊中含滴水香,合作案头清供具,不归田舍归禅房。”
清人张燕昌亦曾言:“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如梅根笔架之类,亦不免纤巧,然余独赏其款识有晋唐风格。鸣远游迹所至,多主名公巨族,在吾乡与杨晚研太史最契。尝于吾师樊桐山房见一壶,款题‘丁卯上元,为端木先生制。’书法似晚研,殆太史为之捉刀耳。”
所提及者,即陈鸣远制莲瓣水盛、梅根笔格等。
而此为其所作“梅根水盂”,亦属此类雅物,形为极富生态的不规则残梅根,纹理清晰,结疤错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驳驳,瘿节生长自然,宛若冰肌铁骨之势。整作气韵生动、整体协调,并酷似自然生态,可谓维妙维肖。
水盂为文人书斋之物,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定须契合文人审美与情趣,如此“梅根水盂”素雅大方、古拙简洁,又以梅为题,坚贞、淡泊情怀也。
款识“陈鸣远”、“隺村”章法严谨细致,深具文人风范。红木底座,雕有螭龙,莲花等,也是相得益彰。
▲ LOT 17 清康熙 陈鸣远制 螭龙竹节臂搁
宽:17.5cm 宽7.2cm
款识:陈 鸣远
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紫砂名师。本名远,号鹤峰、隺村、石霞山人,亦号壶隐。生卒不详。是大彬后一代大师。塑镂兼长,技艺精湛,擅制新样。所制有壶、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数十种。构思之脱俗,调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见。所制茗壶,有观止之叹,制成瓜果式样,世推绝作。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作品为文人学士、名公巨卿竞相觅取,名孚中外,有“海外竞求鸣远碟”赞誉。名人题咏极多,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桃溪客话》、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皆推崇备至。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陈鸣远……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法。他的艺术实践,是砂艺史的又一里程碑。”
出版:《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68-69,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10月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P12-13,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I-HSING WARE,P6,10.1977
3.《宜兴名陶》P27、57,苏富比,1978年5月24日
4.《宜兴陶器图谱》P161,台北蓝天书局,1981年12月
5.《阳羡砂器精品图录》P34,陈克立编,1985年
6.《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P154-155,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1990年10月
7.《宜兴紫砂珍赏》P67-72,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1992年1月
8.《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P116-119,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7年
9.《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109-130,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备注:附金丝楠木盒
RMB:1,200,000-1,500,000
陈鸣远一改紫砂壶的严谨风格,将日常所见的核桃、栗子、荸荠、花生等造型入壶,又擅长堆花积泥,精工细作,使紫砂壶更极具生动活泼、形象喜人,开创了一代风气。此外,其在壶底书款,壶盖内印的形式,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亦是影响深远。
此陈鸣远制螭龙竹节臂搁,仿作天然竹节形,竹裂、皮色、细枝均制作逼真,两螭龙嬉戏其间,筋骨毕现。螭龙为龙九子之一,好文采,故文人用品常以螭龙为饰。
整器巧施雕琢,置于几案间,仿若奇竹浑然天成,甚具天然意趣,又不乏研朴之感,富文人书卷气。
以紫砂材质制作臂搁,可谓巧思,日夕摩挲,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虑忘世,得一时清净,修身养性,大概如是。
陈鸣远所制案头陈设,如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无不精妙,把寻常所见之物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此物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尤是令人拍案叫绝。
款识“陈”、“鸣远”,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此器将壶艺、品茗与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殊为可珍。
▲ LOT 29 清乾隆 笨岩款 御制堆泥海棠如意壶
宽:14.8cm 高:9cm容量:260cc
款识:笨岩
出版:《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卷一——荆溪古器》P1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
展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宜兴紫砂,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
参阅:
1.《中国陶瓷全集23——宜兴紫砂》Lot 17,中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1月
2.《名壶邮票特展专辑》P166,壶中天地杂志社,1991年1月
3.《宜兴紫砂珍赏》P76-77,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1992年1月
4.《历代紫砂瑰宝》P31,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年6月
5.《茶的文化》P89,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
6.《紫砂陶艺收藏展》P154,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6月
7.《古壶之美》卷一P434-437,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7月
8.《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68-6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9.《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16-27,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
RMB:1,500,000-1,800,000
此壶为阳文“笨岩”款,相传乃是陈子畦子,陈鸣远之弟陈汉文,所作的清宫御用紫砂茶器。其声名传于一时,却隐于后世,生平不显,被后世认为是宫廷风格紫砂器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泥色配制讲究,呈瓜棱形,大小相间的瓣状造型,饱满挺阔,壶盖灵芝形纽,雕有梅花,呈海棠形制,壶底亦是,可谓文雅别致;壶身饰以阳文御制诗文“生平爱茗饮,石钏煮金芽。拈得芦仝碗,盛来陆羽茶”及“梅兰竹菊”四景,栩栩如生。
此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呈现出一派清新淡雅的文人田园气息,又刻“御制诗词”,兼得宫廷艺术风格,可见乾隆所言“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来,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诚是帝王之余,亦满书生气。
▲ LOT34 明末清初 陈文卿制 虚元壶
宽:13.5cm 高:4.5cm 容量:135cc
款识:陈文卿制
陈文卿,明末清初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是继时大彬、徐友泉等人之后又一紫砂制器大家,与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齐名。
参阅:《宜陶之旅》P94,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1987年
RMB:1,200,000-1,500,000
明万历年间,制壶名家辈出,如陈文卿、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等,即继时大彬、徐友泉而起之后秀,声名颇隆。此时,江南地区的士绅也“争向宜兴定制文玩茶具” ,如太仓赵凡夫、华亭董其昌、上海潘元瑞、长洲顾元庆、常熟陈煌图和江西新城的邓汉等。
此壶为陈文卿所制,形制为“虚元壶”,壶身极扁而有力度,肌理浑朴质感与形制和谐,外表造型典雅且又生动,同时线条圆润,却不乏有峭拔之势,为壶中佳品。
▲ LOT65 清道光 申锡制 兰圃刻 泥绘花卉匏瓜壶
宽:9.2cm 高:6cm 容量:75cc
底款:申锡
题识:皆鼎永用 皆鼎铭 兰圃摹
申锡,字子贻,清道光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笃志壶艺,精于雕刻,善用白泥。精者捏造,巧不可阶。曾与杨彭年、朱石梅等合作制壶。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赞申锡:“考清代阳羡壶艺,蔚为名家者,当推子贻为后劲,此后则有广陵绝响之叹矣。”
出版:
1.《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102-103,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10月
2.《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卷一——荆溪古器》P42,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
展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宜兴紫砂,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P24,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P163,香港艺术馆编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3.《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0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国紫砂辞典》P123,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
5.《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9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
RMB:1,000,000-1,200,000
申锡为晚清八大制壶名家之一,其醉心于紫砂壶艺,技艺精湛,常与杨彭年、瞿子冶、朱石梅等合作制壶,可惜生前作品不多,传世更少。其善制方器,善于雕刻,也兼工于圆器、花器、筋囊器、文房器等各种器型,诚是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
此为其所作“匏瓜壶”,短流,壶体匀称,口盖收紧,盖钮巧妙凸起,犹若瓜蒂,腹部饱满,壶把舒展流畅,造型古典,又甚是小巧,盈盈可握,自啜自品,赏玩相宜。。一面泥绘花卉装饰,细腻华美,另一侧题识“皆鼎永用 皆鼎铭 兰圃摹”,刀法细腻,透显文人情趣。
另据题识,可知壶之主人即是皆鼎,请为其所用茶器题铭,兰圃陶刻,正是当年之文人定制佳品也。
▲ LOT 75 清嘉庆 邵大亨制 六角莲子壶
宽:18.5cm 高:10.5cm 容量:530cc
邵大亨,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制壶名家。生卒不详。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刚烈,情趣闲逸,艺技超群,作品浑厚、精到、大度,为宜兴砂艺一代巨匠。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在清代时,大亨制壶,已被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邵大亨,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他精彩绝伦的传器,理趣、美感盎然,从艺者观之赏之,如醍醐灌顶,沁人心目,藏玩者得之爱之,珍于拱璧,不忍释手……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从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他在创作上注意把握灵感,正如高熙所说‘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
来源:紫泥古韵——宜兴紫砂专场,Lot 79,上海春秋堂,2011年10月23日
参阅:
1.《阳羡砂壶图考》P47,香港百壶山馆,193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年重印
2.《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P172,香港艺术馆编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3.《宜兴紫砂珍赏》P86-91,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1992年1月
4.《宜兴古陶器鉴赏》P200-201,静观堂,1993年2月
5.《历代紫砂瑰宝》P38,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年6月
6.《中国紫砂》P161,徐秀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7.《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30-13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8.《紫玉金砂》精华版II,P162-163宋伯胤,P164-165朱可心,2013年5月
9.《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P65,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年10月
10.《紫砂古调》P262,静观堂,2013年12月起
RMB:估价待询
邵大亨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其制壶以气韵见长,所作多简洁庄重,气度不凡。
清人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有载:“其掇壶,颈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晌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出。气眼外小而内巨,如喇叭形,均无窒塞不通之弊。且贮佳茗,经年嗅味不变。此皆前人所未逮者。”
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对其亦是推崇备至,其在《宜兴紫砂珍赏》一书选入大亨作品七件。《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又赞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此“六角莲子壶”泥质呈深紫色,纯正紫润,壶身手感极佳,抚之若婴儿肌肤。尺寸亦是颇大,然丝毫不显粗率,近观制作随意自然,如信手拈来,远视整器周正秀雅,若浑然天成,气势浑朴,技艺手法已臻紫砂壶艺之巅。器形则化圆为六方,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可谓大亨佳作。
事实上,邵大亨的传世之作寥寥,其壶又“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文人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道光年间,其“龙头一捆竹壶”因将易经之中所有64个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壶中,天下乾坤一壶掌握,可谓“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遂成为贡器进入宫廷,其声名更为大盛。
▲ LOT 74 清光绪 黄玉麟制 碗桃壶
宽:17.5cm 高:12cm 容量:500cc
黄玉麟,1842-1914年,活跃于清晚期的宜兴紫砂大家,是紫砂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道光与民国)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黄(玉麟)的成就……是自大亨后唯一杰出人物。”玉麟制器,除了制壶技艺精湛之外,还善配泥,好复古。“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弗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因而玉麟传器较少且每见必为精品,被紫砂爱好者视若拱璧。黄玉麟曾移居苏州,作客于吴大澂家。吴大澂富收藏,玉麟从之得观商周彝鼎及古器物,艺事大进,声名益高。《阳羡紫砂图考》引《萝窗小牍》“玉麟……善制宜兴茶器,选土配色,并得古法,赏鉴家珍之,谓在杨彭年、宝年昆仲之上。”
来源:紫泥琢玉——宜陶古器遗珍,中国嘉德,2011年11月12日
参阅:
1.《宜兴陶器图谱》P61,台北蓝天书局,1981年12月
2.《茶飘一路香——茶的文化》P111,国立历史博物馆,2005年1月
3.《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卷一——荆溪古器》P52,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
4.《紫砂古调》P293,静观堂,2013年12月
RMB:300,000-400,000
此黄玉麟制“碗桃壶”,顾名思义,其造型颇似一碗,趣致喜人,甚是曼妙。
器型亦是颇大,饱满圆润,线条灵动,短促弯流,不循常理,涓香出口迅捷痛快,环柄,丰敛明晰,弧度优美,浅圈足,壶盖略呈扁圆,盖上有桃枝为钮,桃实、桃叶为饰,精妙工致,生趣盎然。壶盖内侧及环把有款识“玉麟”、“黄记”。此壶无论从泥质、做工以及刻款而言,皆属难得上品。
黄玉麟,是继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其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时人言其“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弗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
其原名黄玉麐,因所制鱼化龙样式堪称经典,名满天下,有人赞誉之为“玉麒麟出世”,以“玉麒麟”直呼其名。玉麐遂改名为“玉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被聘至苏州大收藏家吴大澂家中仿古,遍观商周彝鼎及古器物,三年磨砺后载誉而归,吴大澂亲书“壶家妙手”金字篆书匾额相赠。
▲ LOT 99 民国 顾景舟制 大彬僧帽壶
宽:12cm 高:10.7cm 容量:200cc
款识:大彬
顾景舟,又名景洲,1915-1996年,江苏宜兴人。七大老艺人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逐步形成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承前启后,融古铸今,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赋予时代气息,被世人所珍。时大彬,号少山,明万历、崇祯年间宜兴制壶名家,生卒不详。作品朴雅坚致,后人称为“时壶”,有“宫中艳说大彬壶”之美誉。所传弟子甚多,皆知名于世。时大彬对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设计与铭文刻款都极有研究,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
来源: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I & II专场,Lot 1596,纽约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
出版:《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卷一——荆溪古器》P70,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
展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宜兴紫砂,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
参阅:
1.I-HSING WARE,P25,10.1977
2.《中国陶瓷全集23——宜兴紫砂》Lot 5、57,中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1月
3.《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P124,香港艺术馆编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4.《宜兴紫砂珍赏》P48、51、190,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1992年1月
5.《紫砂壶鉴赏》P27,唐云主编,万里书店出版社,1992年12月
6.《紫砂陶》P120-121,茶与艺术杂志社,1995年4月
7.《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27,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8.《当代紫砂名陶录》P67、6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6年5月
9.《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122-12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
10.《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32-35、178-179、186-187,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10月
11.《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P174,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年11月
1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P87、105,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
13.《紫砂古调》P38-39,静观堂,2013年12月
题签:饶宗颐
传拓:王映晖
作画:刘欣
赏鉴:吴群祥、潘持平、赵江华、汪寅仙、李明、周桂珍
RMB:估价待询
1936年,应上海古董商“郎氏艺苑”主人郎玉书之请,青年顾景舟至上海,从事仿古紫砂器的制作。此间,其得以临仿诸多明清紫砂名家器物,艺事大进,尤是对于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先贤之作,更是心驰手追,日复有一日之境。
据传,其亦曾于沪上南京东路的友谊商店中见过时大彬僧帽壶真迹,并进行了细致的测绘,乃从古器中摹得其形,并赋予新的气象。
事实上,在“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紫砂壶式变迁中,僧帽壶始作于明代金沙寺,后经时大彬等人传承,到了清代因制作难度甚大,相继失传,故存世少见僧帽壶。
而顾景舟作为近代紫砂艺术巨擘,其承继前人,制壶技艺精湛,造诣至深,类此紫砂艺术,幸得以复兴。换言之,当时年未满卅岁的顾景舟,就已建构出独具辨识度的“工艺指纹”,一种后人难以超越的工艺风格。如果套用体育用语,此可谓“景舟障碍”。
▲ 饶宗颐 题签
僧帽壶,其器形在宋元时期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中已有出现。因壶式、壶口沿形似僧帽,故称之为“僧帽壶”。
其是紫砂传统工艺中成型技法难度最高的造型之一,盖因其手工成型过程中,对泥片干湿度的把握要求甚高,“角”与“面”的精准对应,也是难度极大。此外,方器镶接过程,若无法“心手合一”,兼具极高审美,所作则不免刻板,呆滞,无甚活力与灵动。
▲ 王映晖 传拓
▲ 刘欣 作画
此“大彬款顾景舟制僧帽壶”,经过其多位门生考证,吴群祥、潘持平、赵江华、汪寅仙、李明、周桂珍等人赏鉴,咸认为应是顾景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仿古期绝佳精作。
▲ 吴群祥、潘持平、赵江华、汪寅仙、李明、周桂珍 赏鉴
其壶身为等边等面折腰六方形,寓意六时吉祥,壶身上下收敛,壶腹圆鼓却可见弧度,壶冠莲花分成五瓣,寓意五方五佛。而第六瓣则改为流,弧形的壶鋬在壶流之对侧,鋬上部弯有一按指位,增强了提拿倒水之实用性。壶嘴亦具特色,如同一鸭嘴出水孔居于上,颇得趣味。
全器轮廓清晰、锋芒内敛,各个部分的衔接自然贴切、立面挺刮,造型上节奏紧凑、浑然一体,将形、质、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无愧是顾景舟先生行欲方、智欲圆、刚柔相济、方圆互见的砂壶珍品。
款识“大彬 ”即时大彬。大彬壶艺在明代已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
明许次纾《茶疏》有载“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陈贞慧《秋园杂佩》亦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
另有诗“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可证。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 书斋名陶
上海匡时拍卖2020秋拍“书斋名陶”专场,另有其余诸多紫砂佳制,俱可呈于书斋之中,斯文亦超然物外,风神潇洒,不滞于物,可谓文心俱足也。
篇幅所限,不一一而足,好之者可莅临预展现场,一窥究竟。
▲ 同古堂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