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圆箓――乱世国宝发现者的功与罪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今甘肃敦煌。它始建于五胡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了巨大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至清朝末年,莫高窟已十分荒凉,香火凋零,无人管理,由于自然风化侵蚀,底层洞窟多被流沙淹没。游方道人王圆箓,云游到此,于洞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小有积蓄后,乃入莫高窟第十六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
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十七窟积沙时,无意发现了藏经洞,发现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四万余件。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但此时的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王道士虽多方奔走,从地方知县到兵备道台,除了取走一些经卷文物外,只是告诉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王道士无法可想,斗胆给清宫老佛爷写了密报信,仍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莫高窟,他称自己是佛教信徒,崇奉大唐高僧玄奘,这次就是要追寻玄奘大师的足迹。最终宗教情感的交流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用很少的银两先后三次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大量的古卷经文和文物、壁画。
王道士决定把经卷、文物卖给斯坦因,一是七年来他多次求助官方,但无人过问。二是他要清扫洞窟,架设木桥,需要资金。他虽则思想也很矛盾,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妥协。
其后,又有其它国家的探险者来到敦煌,买走了更多的经卷和文物。这样,终使众多的珍贵文物经卷流失海外,王道士也因此被称为一个历史罪人。可认真想想:生逢乱世的王道士也曾苦苦守护宝物七年之久,也曾多方奔走,但无人理会。敦煌藏经洞的流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不是王道士所能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