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独立之时,幸运自来
《2020中国女性创业者调研报告》等显示,近八成女性创业者的创业初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对于潘婕、杨志琴来说,她们通过创业活出了自己,也是在鼓励更多妇女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全文约3821字,细读约需9分钟
“如果你创业失败,别来找我们要钱。”
27岁的潘婕对这句话仍是印象深刻——二十余年来,父母都从未说过这种狠话,唯独对她创业一事,父母真正急了。家里人都是个体户,深知创业的艰辛和险阻,不希望女儿走这条路。
那一年,潘婕24岁,刚从大学毕业。
毕业之际,父母建议潘婕去考个公务员。和大部分的家长一样,父母希望她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几年后结婚生子,过着稳定而幸福的生活。潘婕的想法,却截然不同。骨子里有闯劲的她,并不想那么早安定下来,早早嫁人非她所愿。
潘婕本科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看遍外界风景,唯独最爱自己家乡的景色。她,很希望回到甘肃靖远创业。“我很爱我的家乡,这里确实也还有很多贫困落后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本地大学生,我很想回乡帮助一些人......”
多次争执后,潘婕向父母提出了“赌约”,希望他们让她放手一搏。如果失败了,她就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此不再提“创业”。
就这样,潘婕在技术和经营都两眼抹黑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摸索经营枸杞园种植场。“当时,确实心里也没底,就走一步看一步。”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现在枸杞园有800亩,每亩产量约2000斤。按照当地市场价每斤2.5-3元,这800亩收入大概有个400万元左右。”2020年秋季某天,潘婕向来访者介绍着枸杞园。
潘婕运营的枸杞园
望着一颗颗小小的果实,她的眼里充满着光芒。在枸杞园里走过三个年头,潘婕的角色从枸杞园创业者变成枸杞种植项目带头人。
“一开始挺懵的,对枸杞种植一窍不通,我也没有任何的公司经营经验,吃过蛮多苦头。”不懂就问,是潘婕创业路上始终坚持的方法。她坚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有任何不懂的地方,潘婕从不怯于请教别人。此外,她时常请来师傅为员工讲解培训,并且招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负责枸杞种植的重要环节。
在精心的培育之下,枸杞抽出新的强壮枝条,绽放出晶莹的花,结出红宝石一样的果实。然而,当一株株枸杞逐渐壮大,土地原有的养分越来越难负荷它的生长,需要外界提供更多的营养。而在此时,潘婕负责的枸杞园也面临着“养分不足”的窘境。这一点,并非请教就能解决的。
潘婕在枸杞园里挑选果子
“创业初期,资金的问题真的很让人头疼。”同在甘肃靖远自主创业办农业种植基地的,还有杨志琴。她还记得,香菇种植基地成立之初,自己曾焦虑得彻夜难眠。潘婕枸杞园当时的“痛”,她非常理解。
种植香菇没有太多的技巧,因此刚开始建成香菇种植基地时,杨志琴没有预料过后来的困境。“销售是个大难题,卖不出去就收不回资金,就没办法继续发展了。”香菇无法及时出售,没钱购买香菇菌棒,付不起工资也没人干活。一时间,香菇种植基地濒临停产。
所幸的是,如今杨志琴负责的香菇种植基地已摆脱困境,潘婕负责的枸杞园也不断壮大。
“我们这个(创业)项目是2019年实施的,半年后申请了80万元的母亲创业循环金。用来给女工进行香菇种植技术及营销技能的培训,一部分就用来买菌棒和生产资料。”杨志琴说道。
她口中的母亲创业循环金,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她创业计划—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从17年至今,平安普惠已累计向妇基会捐赠循环金超过1000万元,资金来源平安普惠惠农金,用以支持贫困地区妇女自主创业。
面对经营压力,潘婕同样申请了“惠农金”。原本只期待能做成200亩地的枸杞园,不仅摆脱了“养分不足”的困境,规模还扩展到800亩,成为了靖远县人民政府决定实施的重点扶贫项目。
此前,平安普惠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惠农金”落地甘肃靖远,以扶持靖远县香菇脱贫基地、千亩枸杞园、菌棒生产大棚、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爱心惠民超市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各分配80万元,主要用于生产资料的购置、女性种植技术及营销技能的培训和工资发放。
这是我肩上的责任
当种植园逐渐走上轨道,潘婕花在上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完全就没时间去想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了。”
而对于杨志琴来说,已成家的她,又何曾以家庭为主?如今,当香菇种植基地逐渐成为生活的另一重心,她又该如何平衡?
很多家长都在孩子小升初阶段四处张罗,而杨志琴的儿子,则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别说为孩子做顿饭,有时候忙起来,杨志琴连基本的陪伴都很难做到。
“别的孩子都能吃到自己妈妈做的饭,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呢?”儿子的这句话,一直刺痛着杨志琴的心。尽管她已经在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但是留给孩子的时间难免会变少。而且这种平衡,需要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过,杨志琴没有后悔过打造香菇种植基地,更没有想过离开基地。对她来说,陪伴教育孩子是她的责任;培育好每一朵香菇,栽培好每一个员工,同样是她的责任。
杨志琴(右)与女工检查香菇生长情况
目睹过太多贫困家庭的无奈,也见证了香菇种植基地对员工生活的改变,杨志琴深知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她仍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卓晓英对她说的话:“我一定要来!”
33岁的卓晓英是杨志琴基地的一名采蘑菇女工,家里有四口人。卓晓英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支撑起一家四口的生计,而她除了要带3岁的孩子,还需要照料七十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的长辈。
杨志琴当时很不解,卓晓英原本的生活就已经够忙碌了,为何还要出来务工。
卓晓英的回答是,“我想让家里经济充裕点。老公在外务工,孩子和老人的身边只有我了,我有责任让他们过得更好。”
如今的卓晓英,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来,给孩子和老人做早餐,把家里打扫干净,7点按时到香菇棚。每天工作到晚上7点多,再赶回去给老人做饭。卓晓英在种植园上班,一个月能够增加大概3000元的收入,这对于她和家人来说已经很有帮助了。
最触动杨志琴的是,她不曾听过卓晓英半句怨言。“看到卓晓英那么努力,有时候虽然经营很累,但还是咬咬牙坚持。希望种植基地给她们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大家的生活。”杨志琴感叹道。
“卓晓英”们的力量,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不屈服于生活的勇气,摆脱贫困的决心,触动了无数个“杨志琴”。
“带着大伙一起收益。”远在重庆永川区朱沱镇的合作社成员陈勇全身心扑在了合作社的水稻事业上。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勇没有想过放弃,而是通过平安普惠的“三农服务”获得20万元资金支持,在这笔款项的助力下把合作社继续运营下去。
陈勇常常笑言,合作社感觉有一股魔力,待久了会有使命感。“既然投入了,不干也不行,那我就得担着自己的责任,带着老百姓受益。”
想在广袤的乡村为自己、为他人种下希望,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并非特例。“十三五”时期,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平凡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独立是自予的幸运
和杨志琴一样,当潘婕被问到“是什么支撑自己走到现在的”,她总是会想到自己的员工。
“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枸杞园的壮大,是真的可以帮助这些妇女。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那个曾经与父母“作对”、回乡创业的女孩,如今也实现了她的初衷——帮助更多当地人改善生活。
《2020中国女性创业者调研报告》等显示,从创业动机来看,近八成女性创业者的创业初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敢想敢为,希望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对于潘婕、杨志琴来说,她们通过创业活出了自己,也是在鼓励更多妇女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好得很!”卓晓英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把香菇从菌棒上采摘下来。
面对前来考察的一行人,卓晓英认真地介绍着分辨品类等级的方法,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曾经的她,单纯为了帮补家用而务工。而如今,在卓晓英灿烂的笑容中,不难找到那份自信与自豪。
杨志琴经营的香菇种植基地
在项目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看到像贾姐这样的贫困妇女,能帮助她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在甘肃靖远县的另一个循环金项目地——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贾姐”贾汝霞也在用双手改写自己的生活。
62岁的贾姐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老伴前年得了脑溢血,瘫痪在床,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在外务工,收入微薄。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她来到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务工。说起现在的生活,贾汝霞不禁感叹:“现在的日子好多了。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可以给老头子买药,给孙子上学。”
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超过五千万。由于文化水平低、需要照顾家人等因素,“留守”的母亲和女儿们需要放弃很多工作机会,面对现实常常感到无力。
对于贾汝霞来说,这份工作犹如黑夜里的火光,重新点燃了希望,“能在这里工作,我很开心。”
通过合适的项目和平安普惠“惠农金”的支持,当地贫困妇女获得了比一对一帮扶更好的支持。除了稳定的工作机会,她们还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可持续的技能培训,帮助她们走向社会,也在工作中获得独立的自信。
如今,平安普惠三农服务已覆盖包括甘肃、重庆、贵州、陕西、海南、黑龙江、云南等12个省市,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类型。截至目前,平安普惠累计向近300位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及农创者提供帮扶资金12340.5万元,直接扶持贫困户超过800户。
聚焦小微、助农惠农、帮助弱势群体,是平安普惠三农服务社会责任的落脚点。平安普惠将以改革创新推进扶贫,凸显地方特色,帮扶贫困女性就业,为她们提供劳动的机会,用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把群众组织起来,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朝着共同的目标砥砺奋进。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