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探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lymphoma,PCNSL),是一种原发于脑、脊髓、脑膜等颅内或椎管内的罕见恶性肿瘤,一般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不累及全身,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3%,肿瘤细胞免疫表型98%为弥漫性大B细胞型[12],具有弥漫生长特性,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收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6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疗效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例初诊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7~67岁,平均57.8岁。病程为2周~3个月。其中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等;5例出现局灶性功能损害症状,如一侧肢体乏力、失语、颅神经损害等;2例出现癫痫、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等症状。

1.2影像学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及CT检查,并行胸腹等部位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外转移性肿瘤。发现单发病灶5例,多发病灶1例;位于额叶4例,颞叶1例,顶枕叶1例,其中额叶侵犯胼胝体1例。CT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等密度灶、高密度及混杂密度灶,周围有小范围或较大范围低密度水肿带。MRI显示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等或稍高信号,多有均匀强化或结节状强化。

1.3治疗方法

3例患者接受开颅手术治疗,2例完整切除肿瘤,1例患者因入院时初诊为多发性硬化而行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治疗1个月后病灶消失,10个月后复发,再次激素治疗后病灶消失,至31个月时再次复发,出现占位效应,予以手术切除,因肿瘤与胼胝体粘连仅行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CNSL,患者家属拒绝放化疗(见图1);另3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活检。6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PCNSL,并接受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主的化疗和全脑照射放射治疗(WBRT),即HD-MTX+WBRT。5例采用以HD-MTX(>60岁的患者为3.5g/m2,≤60岁的患者为5g/m2)为主的化疗,前3个周期为诱导治疗,接着的3个周期为巩固治疗,后3个周期为维持治疗,共9个周期。同时进行WBRT,放疗以全脑剂量30~40Gy为主,分割成每次放疗剂量为1.8~2.0Gy。

1.4疗效评价

全部患者随访截止2014年9月30日。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体力状态(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分、CT和/或MRI检查结果。采用2005年国际淋巴瘤协作组制订的“PCNSL治疗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有效率以CR、PR、SD之和计算。

2结果

6例患者在经过初次治疗后,CR3例,PR2例,SD1例,5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中首次放化疗总有效率为100%。截止随访结束,6例患者中4例存活,2例死亡。

3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2例存活,KPS评分较术前相同或略有下降;3例未手术病例中,1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存活,KPS评分较术前相同或略有下降。

截止随访结束,6例患者平均生存期约为31.2个月;5例出现复发病例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18.8个月,1例存活29个月无复发。见表1。

图11例右侧颞叶PCNSL病例术前MRI平扫、增强影像及术中肿瘤标本

注:1a:MRI示T1右侧额颞部不规则等低信号,右侧脑室受压,中线左偏;1b:MRI示T2右侧额颞部大片不规则高信号;1c:增强MRI示右侧额颞部强化信号灶;1d:术中切除肿瘤标本。

表16例PCNSL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案、疗效

注:a:首次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结束至复发时间;b:复发至死亡时间或至随访结束时间;TMZ:替莫唑胺;AraC:阿糖胞苷。

3讨论

CNS淋巴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CNSL)根据其发生及受累部位分为PCNSL和继发性CNSL(SCNSL)。PCNSL仅有CNS受累,没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侵犯。PCNSL主要为B细胞来源,但其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目前研究提出以下观点:(1)CNS的原位淋巴细胞恶性增生;(2)CNS外的淋巴细胞通过表面黏附分子定植颅内而异常增生。(3)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免疫细胞和化疗药物难以进入CNS杀灭肿瘤细胞;(4)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等[34]

PCNSL发病病程较短,多为2周到6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所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如偏瘫、失语等,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其他如癫痫发作、精神改变等也时有发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567]。目前尚无针对PCNSL的脑脊液诊断标准。CNSL在MRI表现为等或长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MRI的典型表现为均匀增强的单个或多个病灶,常位于大脑皮质表面,周围伴水肿常较轻。增强MRI见到“尖角征”、“缺口征”或者“脐凹征”,是PCNSL特异性的表现[5],“尖角征”是肿瘤强化在某一层面呈现尖角样突出;“脐凹征”表现为在强化断面上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出现一两个“脐样”缺口[6]。CT扫描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多有增强[7]。PET-CT在PCNSL的应用还未普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PCNSL的金标准,但CT引导下的CNS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以及开颅手术活检或切除均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操作。

目前,PCNSL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但这些治疗的疗效均较CNS外的淋巴瘤差,且对PCNSL采用何种化疗方案、药物剂量、是否行WBRT尚无统一标准[8]。由于PCNSL的多灶性、弥散性特点,手术全切困难、复发率高,目前仅建议用于减少占位效应及明确诊断[9]。WBRT联合皮质醇曾是CNSL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因治愈率低且复发率较高而备受争议。目前具有较大共识的化疗是含HD-MTX的方案,MTX也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10]。单纯化疗或联合放化疗是临床中治疗CNSL的首选,化疗药物可通过口服或静脉用药(HD-MTX、大剂量阿糖胞苷、卡莫司汀等)、鞘内用药(MTX或阿糖胞苷)[1112]。有研究分析73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资料发现,随手术的逐渐减少和HD-MTX应用的逐渐增加,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且含MTX的化疗疗效好于单独放疗[13]。Ekenel等[14]报道122例初诊为PCNSL的病例经HD-MTX后获得完全缓解。对于年老体弱者,替莫唑胺单药应用也获得一定的疗效[15]。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NSL也取得一定效果。

由于PCNSL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且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的特征,因此在发病早期易被误诊为炎症而采用抗炎治疗。由于淋巴瘤肿瘤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较敏感,部分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和病灶很快消退,但数周或数月后又再度复发,这种缓解-复发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大多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本组病例中1例按多发性硬化进行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影像学显示病灶消失,但10个月即复发,最终因肿瘤复发而手术切除并确诊为PCNSL,但因肿瘤侵犯较广而难以全切,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死于并发症。

本组病例数较少,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国内外治疗的方案而及时进行更新,采用HD-MTX联合放疗为主的方案,配合其他化疗药物应用,均在初次治疗后获得有效结果,但5例在7~32个月发现肿瘤复发,提示对PCNSL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手术治疗能否提高患者的存活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的病例研究。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