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林徽因一辈子的男人,今天他的真面目终于能说了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多年来,一提起林徽因,

很多人都觉得她是“天下第一绿茶婊”,

可事实上,这是对林徽因的误读。

同样被误读的,

还有一位她所谓的“绯闻”恋人。

都说他守了林徽因一辈子,

还被赠“天下第一备胎”的名号,

但除了这段感情,

其实很多人对他一无所知。

“绯闻”埋没了他的人生,

但他绝不应该活在这样的“绯闻”中,

他的真实面目,他的真实人生,

远比这些流言更精彩。

他,就是金岳霖

很多人不知道,

他是一个很“狂”的少年英才。

1895年7月14日他出生于湖南长沙,

家庭背景很是了不得,

父亲曾追随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主力,

母亲是清代理学大师唐鉴之的孙女,

还做过曾国藩的老师。

在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影响下,

天资聪颖的他,一直好学勤奋,

16岁那年他以远超同龄人的优异成绩,

考入清华学堂。

父母希望他能从商,

于是三年后他赴美留学,

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专业,

(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管理学)

这年他仅19岁,

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留美学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

而在取得硕士学位后,

他慢慢觉得商业不过尔尔,

学一人之技,不如纳百家之长。

年纪轻轻,他就豪言:

“簿计者,小技耳,

昔项羽之不学剑,

盖剑乃一人敌,不足学也。”

那学什么好呢?

他跑去哥伦比亚大学,

瞅准了政治学:“没错,

这就是我想要学的是万人敌大学问。”

可是,

当他又顺利拿下政治学博士学位后,

觉得这门学问也没意思了。

那会美国名校乔治华盛顿大学,

请他当中文教授,

他都摇摇头拒绝了。

那会朋友都觉得他挺“狂”的:

名校请你都不去,

哎呀这位大神,您到底要干什么呀?

“很狂很狂”的他,

其实有一个“很狂很狂”的想法,

要做,我就做中国没有人做过的。

张奚若(中)与徐志摩(右),金岳霖(左)在美国

不过到底要做怎样的大事,

也让他有些苦恼。

契机源自于一次偶然,

在他读了哲学家罗素的著作后,

突然感觉茅塞顿开,

他看到了真正的生命和思想,

哲学,

这不就是他苦苦追寻的大学问吗?

从此他就畅游在哲学的海洋中,

一发不可收拾了。

也许有人会说,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啊?

不如举个例子:

马克思研究了哲学,

于是有了马克思主义;

佛洛依德研究了哲学,

人类的精神病、心理学,

从此走上一个大台阶。

而金岳霖研究哲学,

在当时中国还不知哲学为何物的年代,

他帮中国人推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而很多人不知道,

他其实是一个爱“多管闲事”的大师。

金岳霖(左二)

1925年他刚一回国,

徐志摩就请他合办英文杂志,

他那会正为开展哲学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英文杂志好像没必要费什么心吧。

可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花了好几个月时间,

和徐志摩办起杂志《全球季刊》,

这本杂志的出现意义重大,

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

第二年,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授讲逻辑学,

但光是讲他觉得不够,

中国必须得有一个完整的哲学系。

可当时中国懂哲学的寥寥数人,

人们看他的眼神,

就像看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他打定了主意,为此忙前忙后,

在冯友兰的帮助下,

总算在清华,

为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哲学系。

好玩的是,

最先哲学系只有他一个老师,

也只招到沈有鼎一个学生,

一师一生号称一系,也是实为罕见。

1931年,当他来到美国哈佛大学,

和谢非先生交流逻辑学,

他逐渐感觉到,

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仍无比薄弱,

有什么办法,

可以让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完美融合,并永远地传承下去呢?

他握紧了手中的笔,此后十七年里,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这支笔从未停下。

最开始,他脑海中所思所想点点滴滴,

汇集成《逻辑》一书,

一经出版,震动中国逻辑学界,

这本书被认为是: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纯粹逻辑。

哲学家殷海光赞誉:

此书一出,直如彗星临空,光芒万丈,

仅仅就说这本书的文字,

真是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

当时《国闻周报》高度评价:

“其思想之深刻,

分析之细密,措辞之谨严,

这样一个富有思考力的书籍,

中国哲学出版物中少有其匹,

即便西洋哲学的出版物中亦不多。

中国的实在论能有学家出来领导,

我们可以预见其‘五世其昌’!”

但仅仅一本《逻辑》,

对中国学界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

在他担任西南联大哲学教授期间,

用笔潺潺如流水,

一部《论道》横空出世。

这本书以中国传统哲学“道”为核心,

又融汇西方哲学,

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

其地位之高,是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哲学系统中最完备、

最富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

两部巨著一出,

中国哲学界他已是无人能敌,

众星捧月,而他微微一笑:

“要能敌国外才好。”

为此一敌,他计划再写一部书,

但这本书的诞生,实在“多灾多难”。

在初稿终于完成时,

一次空袭警报中手稿不慎遗失,

那可是他花费了数年的心血。

再写一次?

可是几十万字重写,实在太难,

而他坚定无比:必须得重写。

又是六年呕心沥血,

终于在1948年,

他写成这本长达70万字的巨著《知识论》,

这本书,国际八字概括:

开宗立派,匹敌罗素。

(罗素,英国世界级哲学家)

金岳霖三部宗师级巨著

而在国内,

他被盛誉为“中国哲学第一人”。

现代著名思想史学者郭湛波写道:

中国近50年思想方法上,

真正能融会各种方法系统,

另立一新的,

在中国恐怕只有金岳霖先生一人。

著名数学家张申府盛赞:

如果中国有个哲学界,

金岳霖当是哲学界第一人。

大师冯友兰则认为:

金岳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占据三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

中国第一个懂得并引进现代逻辑学的人,

中国第一个使认识论和逻辑学,

在国内发达起来的人。

当年,

立志要做“中国没人做过的事”的少年,

如今他真的做到了前无古人。

(金岳霖手迹)

而他呕心泣血对中国哲学的托举,

其实全在于他身怀一颗赤子之心。

当年袁世凯卖国签订21条,

还在美留学的他听说了,

痛哭了很久;

后来抗战,

国外好几所名校给他抛来橄榄枝,

可他忧心祖国命运,硬是宁愿呆在清华,

随着人群颠沛流离逃亡,

也不愿独自去国外安稳享乐;

再后来解放前夕,

英国剑桥、美国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

纷纷给他寄来聘书,

只要他一句话,

什么样的待遇条件都随他挑。

但他又一次,毫不犹豫留在了祖国。

竟不知,他是如此深爱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他历任清华、北大学哲学系主任,

为祖国培育出不少哲学和逻辑学人才:

李敖、王浩、周礼全、刘培育、

冯契、殷海光、沈有鼎等。

他把自己这一生,

都奉献给了中国哲学事业,

为中国学术领域,

树立了立一家之言的学者典范。

盛赞与荣誉一直包裹着他,

他总是一番翩翩学者风度,

可谁又知道,

在他温和无比的外形之下,

其实藏着他的“不正经”的另一面。

曾在辛亥革命后,

坊间突然流传打油诗一首,

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

还以为哪个革命人士写的广告词,

结果一查作者:

嘿,大哲学家金岳霖。

还有一回,他按照逻辑推理,

中国有句俗语:

“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

然后他哈哈大笑得出结论:

朋友如粪土。

竟不知,原来他这般率性有趣。

冯友兰就曾写道:“金先生的风度,

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

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天真烂漫,率性而行......”

1931年在清华时,有一回他去洗手间,

却发现手纸没了,

便给校长写了张求救纸条:

我没有黄草纸了,

请赐一张,交由刘顺带到厕所,

鄙人到那里坐殿去也。

什么是魏晋名士的派头?这就是了。

一次上课他讲着讲着,突然停顿下来,

对大家说:

“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只跳蚤,

捏在指间看看,神情十分得意。

什么是魏晋名士的雅趣?这就是了。

而他的童真,

即使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也一如既往。

在西南联大教书他也没闲着,

到处搜罗大梨、

大石榴和小孩子比赛,

看见小孩,

就拿着自己的大梨子跑过去问:

你看看我的梨大还是你的大呀?

他还喜欢斗蛐蛐,

家里的蛐蛐罐有一大箩筐。

还养好几只大斗鸡,他吃饭时,

斗鸡堂而皇之地啄餐桌上的饭菜,

他不驱不赶,待斗鸡如家人。

有一次,

他特别急地请一个医生朋友来家里,

说出大事了,朋友急赶来,

没想到他却对朋友说,

他养的一只鸡,突然不下蛋了。

朋友哭笑不得去看那鸡,

原来他经常给鸡喂鱼肝油,

以至鸡肥到18磅重,蛋怎么下得来?

他见找到问题所在解决,十分高兴,

痛快地请朋友吃了烤鸭。

后来躲日本飞机轰炸时,

他首先想到的竟是鸡的安全。

而在学生眼里,

他是一个出了名的“怪人”。

汪曾祺就在《金岳霖先生》里回忆: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衣着也很奇怪,

后来他配了一副眼镜,

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

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

事实上,他的“怪”,事出有因。

他自己曾打趣说:

“我年轻的时候眼睛不好,

不好到什么程度呢?

因为我这个眼睛左眼近视800度,

右眼远视700度。

结果来一个汽车,我看到七八个,

然后我就不知道该躲哪一个了,

可能七八个哪一个都不是真的。”

他总是喜欢用幽默,

化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坎坷。

他来讲课,经常不带书本不带讲稿,

但一开讲,

却是“手挥五弦,目送飞鸿”,

学生都听得入迷,仿佛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听他课的学生很多,

但他记不住大家的名字,提问时就说: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台下穿红毛衣的同学又紧张又兴奋,

后来听他课时,

穿红毛衣的女生越来越多。

更让人惊奇的是,

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

他给陶孟和打电话,

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

他突然忘了自己叫什么,

张口结舌答不出来,

但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说:

“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

但那个佣人就是不肯。

于是他只好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

谁想王喜说:“我不知道。”

他急了,问:

“那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

王喜便说:

“哦,我听见人家都叫金博士。”

他这才想起:

“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

他时常忘了自己的名字,

但却从没忘记一个人,

没错,就是林徽因。

多年来一提起他,

人们第一想到的必是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

她出众才情让他无比欣赏赞羡,

他和林徽因夫妇志趣相投,

成为了非常亲密的朋友,

一直毗邻而居,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

也是找理性冷静的他仲裁,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

也与他十分亲厚,叫他“金爸”,

一直照顾他到晚年。

(左一金岳霖,左二梁思成,右二林徽因)

后来林徽因去世,

他赠的挽联写尽她的美好: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很难想象,哲学系的理工男金岳霖,

笔下诗句竟有如此不凡气势。

之后每提到林徽因,

他总是竖起大拇指:

“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

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   

林徽因去世多年后,

他突然郑重其事叫了一群好朋友,

到北京饭店吃饭。

众人很是纳闷,今天是什么日子啊,

怎么忽然聚会?

开席前,他举起酒杯悠悠道:

“今天,是徽因生日。”

众人瞬间恍然大悟,感动唏嘘。

1983年,出版社陈钟英,

因为想要出一本关于林徽因的文集,

于是来拜访年过八旬的他,

陈钟英送给他一张林徽因的老照片,

他小心翼翼拿起照片,

看着看着不禁潸然泪下,喃喃自语:

“太好了,这个太好了!”

陈钟英又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说:

您可否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

出乎意料的是,等了很久,

他却迟迟不开口。

最后,他一字一顿地说:

“我所有的话,

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了一下,开口时更加庄重:

“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

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

所以,他对她究竟是什么感情,

至今其实并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他的不说,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因为沉默,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他这一生率性而行,

从不为名利所累。

他不愿做行政工作,有一名言:

“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

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曾经,

上级让他出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他不想干,但上级坚持,

无奈之下他只好到办公室办公。

可是他却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

就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着,

见没人找他,自己又不知道该干嘛,

待了半天又跑回家看书去了,

后来学校只好解除他的行政职务。

很多人评价他说:

他啊,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

人情世故全然不通,

更别提什么圆滑通融。

有一次,哲学所的领导去看望他,

临走时候说了句“有要求尽管提”。

一般人听到这句,

都以为是领导的客套话,

没想到他却不假思索地说:“我要钱。”

然后掰着指头说:

“我的《逻辑》不要钱,

《论道》也没要钱,

但《知识论》一定要钱。”

但他想要钱,并不是因为爱钱。

蒋介石曾派专机接这些教授们去台湾,

他却完全不为所动。

他在意的从来不是名利或财富,

他在乎的,

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和祖国的前途。

他要钱,是为了资助学生。

动荡时期,多少学生家乡沦陷,

根本拿不出钱学习,

他便一直默默资助学生念书。

曾经的外交部长乔冠华

被日本人驱逐出境,

生活困顿潦倒,正是金岳霖鼎力相助,

帮乔冠华顺利在德国留学。

文革时,他被批斗的很惨,

整天被揪出来反省,写检查。

因为有眼疾,那些人却不让他去医院,

后来病情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了,

他们还不许他坐公车,

70多岁的他,也看不大清,

只好摸索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去医院。

一切结束后,他一直深居简出,

毛主席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

他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

他让蹬平板三轮车的,

每天载着他到王府井转圈。

他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

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

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

曾是地位极高的哲学大家。

1984年,他重病卧床,

留下遗嘱:

我死之后,

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三千元献给党。

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

10月19日,他永远地离去,

人们惊讶发现,

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大师,

竟穿着一件破洞的内衣。

后来为纪念金岳霖,

1990年设立“金岳霖学术奖”,

这是我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奖项。

纵观金岳霖先生一生,

他是一位至纯至真的大师,

在战火纷扬中著书立说,

托举起中国发展的未来;

他也是热血满腔的赤子,

弃优越生活,

在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里,

仍胸怀天下,无问西东。

希望以后再提起他,

我们不会说,

他是天下第一号的情痴,

而会说:

金岳霖,他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大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