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七情六欲是怎么回事?

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建立中医思维,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七情六欲。关于七情六欲这个词汇,我们大家都熟悉,但如果我们深究七情是哪七情,六欲是哪六欲,恐怕大家都有点迷糊。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七情和六欲其实是两个概念,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佛教概念之后,产生的一个新的词汇。因此,今天的课程就涉及到了部分佛教知识。

在讲解七情六欲之前呢,我们先介绍给大家一首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十戒歌》。下面给大家读一下。

《十戒歌》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首十戒歌说尽了世上的相思苦。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年轻时曾经有过恋人,在他品尝了世间恩爱之后,告诉他的后世弟子,一但你们的脚踏入红尘之中,就是无尽的相思与生死纠葛。

因此,就写了这首《十戒歌》用以告诫后人。可是没想到的是,而现在的少男和少女则用这首诗来倾诉他们的爱慕之情与相思之苦。这也是仓央嘉措的诗歌的特点,出家人可以理解为戒律,在家人可以把他当做情诗。

一说到佛教就让人想到无情,就比如白蛇传中的法海,恨的很多年轻人牙根痒,这就让我们对佛教有点心存芥蒂,认为一旦学了佛就得断绝七情六欲。其实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佛教从来也没有让一个人断绝喜怒哀乐,这个不仅大多数人做不到,即使是得道高僧也做不到,其实这是个误解。

在佛教有这样一个认识,情绪和欲望在不受管理的情况下是对我们自己有害的。就比如我们可以去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是我们管理着欲望,还是被欲望管理。我想大多数答案,是我们被欲望绑架,而不能自主。而这样的路走到尽头往往是以悲剧收场。

而在佛教的修行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人被情绪和欲望控制,而是去作情绪和欲望的主人,这样才符合我们所追求的健康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七情六欲的主人呢?我们就应该从了解七情六欲开始。

下面我们先说七情,七情在《黄帝内经》中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种情绪。这个在我们之前的课程当中都有详细的解释,本堂课我们主要讲七情和六欲之间的关系。那么,下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先要明确六欲是什么?

那么,六欲是什么呢?

为什么偏偏是六欲,而不是五欲或者七欲呢?关于人的欲望,现在能查到的解释有很多版本,几乎每一个哲学学派当中都有解释,因为版本太多我们就不那么费劲的引用了。我们就以大乘佛教的《唯识论》的观点来解释六欲。在佛教认为人的六欲缘起于眼、耳、鼻、舌、身、意这人体的六识,因此称之为六欲。

那么什么又是缘起,什么又是六识呢?我们先说说缘起是什么意思,在佛教缘起的概念是指一切事物的发生,都需要两个以上的基本条件具备才可以引发。就比如说,我们对一个异性产生好感,我们就先要见到他,这其中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与他要相见,这是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其实这后面还有很多条件,比如相见时间、地点、环境,另外还包括作为主体的我当时的心情,再比如这个异性的她,要符合我心目中的美好的形象。

否则我就不会对他产生好感,或者者更进一步引发相思的情绪,如果世间地点和情绪这其中哪一条不符合这个条件,那就很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思想活动。所以一切欲望的产生都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的条件。这其中,缘就代表条件。起就代表引发或者发生的意思。因此缘起的意思就是当条件具备,事情就会发生。

另外一个定义就是六识,那么,什么又是六识呢?

这个六识,指的指的是人认识世界的六个识别系统,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识。这个六识,对于事物分别有不同的识别功能,分别是:眼识别色彩,耳识别声音,鼻识别香气,舌识别味道,身识别触感,意识别概念、方法与经验。这里为什么强调一个识字,这个识字的含义,就是认识和区别。这六识有区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因此称之为识。

另外,有一个说法,我们都听说过,说男人恋爱靠眼睛,女人恋爱靠鼻子。也就是男人看到一个女人,只要和眼缘就可以恋爱,女人看男人要符合她心目中的味道,才可以引发荷尔蒙冲动。这种人的原始的需求,我们称之为欲望。

那么,六欲该怎么理解呢?

六欲在佛教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眼见色生欲,耳闻声生欲,鼻嗅香生欲,舌尝味生欲,身触物生欲,意触法生欲。是为六欲。

下面解释一下眼见色生欲,,就是比如,男人见到一个美女,女人见到一款名包,一款漂亮的时装,生出占有的想法。这就是眼见色生欲。这里我们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一个人的眼睛是不会生出欲望的,生出欲望的是我们的心识。因为眼睛无好恶,同样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都没有好恶,因为这些都人体感知系统,感知系统是无好恶的,因此六识并不会产生欲望。而感知系统之后是我们的心,心是有好恶的,因此,只有心才能产生欲望。

另外,眼见色生欲,也是有其生理依据的。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合五色的定义,当以一个人出现五脏的虚实变化之后,就会对某一种颜色的产生偏好。就比如心气虚的人就喜欢红色;肝火旺的人喜欢绿色;肺气虚的人喜欢白色;脾虚的人喜欢黄色;肾阴虚的人喜欢黑色或者蓝色。我们大家有了这个知识,就可以根据五脏的特点,选择一些配饰,这样对身体和心情会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就比如,肺气虚的人可以选择一块和田白玉来佩戴;肝阴虚的人可选择一块翡翠来佩戴,心气虚的人可选择红宝石或者红玛瑙佩戴,脾虚的人可选择一块黄玉佩戴,肾阴虚的人可选择一块蓝宝石来佩戴。这种佩戴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以色补色,来辅助五脏能起到调理身心的作用。

下面讲耳听声生欲。

就比如,我们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就会身心舒畅。我们为了听觉享受,会花大价钱去买一套音响。为了听觉享受我们会远离城市,不惜跑商几百里去听大自然潺潺流水声、去听山间的鸟鸣声,这些都是在满足耳识的欲望。再比如男人喜欢女说话如燕语莺声。女人喜欢男人说话浑厚的声音,这些同样是我们耳识的欲望。

在中国古代的古琴是五根线,这五根线分别命名: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由低沉到高亢。其中宫声,漫而缓;商声,促而清;角声,呼以长;徵声,雄以明;羽声,沉以细。《黄帝内经》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五脏中任意一脏出现虚或者实就会导致我们对某一种声调声音感兴趣。

用我们现代音乐举例,就比如一个人身体强健,肝火偏旺的人,就喜欢摇滚风格的音乐。因为肝主疏泄,一个人身体强健而肝失疏泄就会郁闷,因此,本人就会去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这个时候摇滚音乐就比较适合这类人。一个人脾虚就是悠长温婉的音乐。一个人脾虚就容易被肝克罚,脾虚的人喜思虑,喜思虑的人就不喜吵闹。因此,喜欢悠长温婉以助思考。

一个人心火偏旺的人就容易焦虑失眠,这类患者就是喜欢一些清快风格的音乐。例如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广场舞音乐。一个人肺虚,就喜欢悲伤缠绵的音乐,比如,红楼梦里面的枉凝眉、葬花吟,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她听了反倒舒服。一个肾气虚的人则易恐惧,这种人一般容易引发担忧的情绪,因此这类患者比较喜欢宗教音乐,因为宗教音乐能带给人安宁等等。大家看,我们这么一分析,你就能看出,每一个人的喜好和讨厌,都是有其生理依据的,并不是向我们大家理解的这样,某某人的偏好,是无事生非。

其实,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好恶,往往出自于心识的选择,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选择的,只是偶然听到或者突然看到某种事物就会突然明白了自己的追求。这个在我们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最明显。往往身旁桃红柳绿的让我们挑花眼,而蓦然一回首,你等待的那个她居然就在那个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向仓央嘉措写的那样,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与你途中相见。我们相信有缘人一定会相见,如果无缘见了也等于没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姻缘,佛教的因缘指的是因果和条件。佛教讲因果,也就是前因后果。这里的因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很长长到前世的因果,很短短到就再当下。缘则指的是事物发生的条件,条件一旦具备事物就会发生转变,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当因和缘这两个条件碰在一起的时候,你心灵的火花才会绽放。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你就会随心所愿。反之呢?我们也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做只会让事情朝着更糟糕的方面去发展。

我们常听人说:世间苦,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其实换个角度考虑一下,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已经很多了,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了的情况下,我们还不满足,那么究竟是我们想要的太多,还是世界给予的太少呢?这是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慢慢思考。

下面讲鼻嗅香生欲。

对于人与人来说最直接诱惑就是体香的诱惑。还有食物香味的诱惑,和香水的诱惑,都可以让人产生想得到的欲望。另外,时下比较流行的香道,也可以产生诱惑,这个需要说明一下,好的香可以使人清心开窍,心智清明。这个对人是有好处的。欲望并非全坏,比如一个人追求身体健康,学习中医,这些都是是向好的欲望,不能一说欲望就都是不好的。同样,追求爱情也并非坏事,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我们大家的所愿,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

因此,佛教反对的欲望是造成人心智沉迷的欲望,这种沉迷的欲望会使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意识,人有适度的自我意识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太过强调自我,就会引发无尽的贪欲,这种贪欲就会把我们的心变成恶鬼,恶鬼的样子很多看过佛经的朋友都见过,细胳膊、细腿、细脖子、大脑壳,大肚子,佛教为什么把恶鬼画成这个样子,因为贪婪无度嘛。

下面讲:舌尝味生欲。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舌面上布满了味觉神精,味觉神精在佛教称之为舌根,我们大脑对于味道的识别能力,佛教称之为舌识。舌识根据五脏的需求对食物产生偏好。比如:心火旺喜食苦味,肺受寒喜欢辣味。脾健旺喜食甜味。肝火旺喜食酸味。肾气虚喜好吃咸味。根据《黄帝内经》的五味入五脏的观点,酸是肝之味,苦是心之味,甜是脾之味,辛(辣)是肺之味,咸是肾之味。

这五味在五脏阴阳平衡的时候是不显现的。而五脏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在我们的中枢神经当中就等于打翻了无味瓶,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就会根据五脏的虚实上泛到我们的口中。就比如:口苦为肝胆湿热,口甜为脾虚,口酸为肝虚,口辣为肺虚,口咸为肾虚。

当然佛教所说的,舌尝味生欲,并不是仅指的识这些,比如,在三国演义当中就记载着一个地方官,爱吃死孩子。而我们现代有的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去生吃猴脑,这些不合理的欲求,不仅会使我们心进入一种癫狂的意识,而且会使我们的心灵背负上很强的罪恶感。这个是不利于心灵解脱烦恼的。

下面讲:身触物生欲。

举个例子,我们在家里铺地板,铺地毯,用锦缎作棉被,穿纯棉的衣服,这些都是身触的欲望。我记得,以前听过一个童话故事,一个王国的小公主意外走失了,下面的大臣找到了两个公主,于是就需要分辨清楚那个是公主才能带去见国王。这个大臣就想了一个办法。分别在这两位公主的床上放了一些花生,然后铺上厚厚的棉被。第二天早上醒来,那个假公主香香的睡了一夜,什么也没发现。而那个真公主辗转反侧,一夜也没睡好,说你的被下面放了什么,这么硌得慌,让人怎么睡觉。这个大臣就因为公主特有的靠触觉破了案。

这就是身体触觉的欲望,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生活档次上去就下不来了,其实不是下不来了,是当我们不能满足身体欲望的时候,心理就会产生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带给我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恐惧。因此,现代人很多人的发愤图强,并非是欲望驱使,而往往是恐惧驱使。而这种长期的恐惧压力,就会对肾脏产生伤害。

另外,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牵牵对方的小手,就心潮澎湃,亲吻一下对方,就觉得很幸福。这一系列美好的感受,同样是触觉带给我们的。我们很多人把这种触感误认为是爱情,更误认为是对对方的爱,实则是对这种感觉上瘾。尤其是很多结婚多年,夫妻生活已经不能带给你这种感受的人来说,很多人婚外恋的理由是爱情,真的是爱情吗?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

中医认为人体的酸、麻、胀、痛、痒,都是人体的触觉神精带给我们身体的一些独特感受,这些感受就意味着我们身体在摸一个局部出现了问题。就比如人受风之后就容易感觉酸痛,为什么呢?中医就认为是腠理不开,腠理不开的意思就是在人体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气、血、与水的循环障碍和不通,随着这种不通的逐步加重,就会产生麻木。关于胀、痛、痒虽然都和气血不通有关,但胀主要是不通。而造成疼痛原因一般是内热欲压力,痒则主是身体里面的热造成的。因此《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为心主火,火就是热的意思。

下面讲意触法生欲。

这里的意主要代表人的意识,也就是意识的分别判断能力,法的意思是知识与概念。因此,佛经又被称之为佛法。意触法生欲,指的是人的意识也就是思想会对于一些符合自身需求的特点的知识产生欲望。

就比如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记得我小的时候,男生看金庸,女生看琼瑶。这就是意识对于知识产生的欲望。这种学习的欲望往往都与青春期的荷尔蒙有关。学习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在适当的年龄看适当的书。不产生偏执,就比较适合了。就比如说学习传统文化,也要符合这个时代特点,不能脱离时代去学习,如果一个现代人说着100年前的话,这个人我们看起来肯定不正常。

我们现在有一些佛教发烧友,非常喜欢佛教。被现代人冠以佛系青年的标签。这个标签本身到没有什么,但是学佛的目的是为解脱烦恼,更好融入的社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非让人把我们看成另类,这个就有点问题了。所以学习本身没有问题,而关键在于谁掌握了这些知识。怎么理解和认识这些知识。

说道欲望的产生,就是上面我们介绍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通过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欲望。而欲望的产生还要有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眼见外物或者接触到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还需要一个思维的转化的过程,才能转化成为我们的欲望,这在大乘佛教唯识论当中有一个规定流程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流程在佛教称之为五遍行心所法。所谓遍行,就是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大家都是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也就是一个统一公式,规定动作。所谓心所法的意思是,这个五遍行的认知是所属于心的认知范畴。

这五遍行该怎么理解呢?

触就是接触到,眼见到,耳听到,舌尝到等等,这些都是接触到的意思。作意就是注意到,接触到和注意到并不是一个概念。就比如有很多东西在我们接触的过程是视而不见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接触到,但没有注意到。

受,就是感受,感受有三种,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一般我们的心识对待事物都会生起这三种感受,一般苦的感受是我们讨厌的,乐的感受是我们向往的。不苦不乐的感受是我们忽略的。

想,在佛法中的想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想”涵义不同,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定义,指看见一个境界,内心浮现起一个定义,譬如看到一朵莲花,在我们心里就会生起莲花的概念。随之以后的再升起的思考,我们就借用心中的概念而不是事实了。

思,是五遍行中的最后一个概念,这里的思指的是思考,思考什么呢?当我们通过前面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把一个事物完成了定义之后,我们就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好的,能不能弄到手呢?是讨厌的就远离,要不就踩上一脚。

前面简单介绍了一下佛教关于我们接触到一个事物时候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五遍行法。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进入这样一个思维定式。而人与人思维的区别就在于个人认识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一朵花,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毫不在乎。这在心理层面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造成的不同的选择,并且引发不同的情绪。

当我们的思想完成了前面五遍行这一系列规定动作完成之后,我们储藏在五脏中的七情就该粉末登场了。比如我们追求一个异性,求道者心生欢喜,被拒绝者心生愤懑,望而却步者心生忧思,生死离别者心生悲愤,获得而怕失去者生心生担忧。如此,循环往复,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如此。

因此,在我们人生这一个生命过程中,就是不断的通过五遍行法引发六欲七情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乐此不疲的轮回不止,当我们累的不行了,或者疼的不行了,我们有可能会歇一歇,反思一下,当伤口愈合了。我们还会向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的去推动这个轮回不断的进行下去。

说道欲望有这么多的害处,为什么我们还乐此不疲呢?儒家有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吃饭与性是人的两大基本需求。吃饭,我们都理解,能吃饱不挨饿,这个本来应该没什么好说的。但是,现代人为了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长腿的不吃板凳,会飞的不吃飞机。说起来实在让人无语。我们用佛说三世因果经当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当我们在埋怨我们的身体,总是不争气的生出各种各样疾病来,我们应该想起这句经典。所以,有的时候有朋友问我。什么是业力病?我说所有疾病都是业的感召,只是业的不同而已。

那么,儒家为什么把饮食和男女放在一起呢?因为,饮食和男女对人来讲同样重要,都是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你光吃饱了是不够的,人的繁衍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欲望。

过去有一句话,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怨愁。当我们一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这种与生俱来的繁衍欲望,会促使我们对异性产生坚定不移的倾向性。这个从我们看关于描写爱情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都可以了解到。就比如说孟姜女与范喜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爱情故事让多少少男少女对这种坚贞的爱情产生鉴定的信仰,纷纷向飞蛾投火一样去追逐爱情。可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我们体内一种叫做荷尔蒙的激素逼着我们去完成繁衍的任务。

而当我们的荷尔蒙消退,一切爱情都变成了纠纷。我们就会心生怨恨,怨恨那个负心人,其实当初的好都是荷尔蒙的作用,现在的不好也是荷尔蒙的作用,只是我们也同样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眼花了而已。

当纠纷产生的那一刻,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轮番登场,搞得我们无所适从,又焦虑不安。因为,我们不知道所谓的幸福何时降临,愤怒与悲伤何时报道,我们期待着幸福,拒绝着悲伤与愤怒,可是却幸福总是降临的太晚,又不禁不住世间的消磨。而愤怒与悲伤却总是来的太快,反而却总是能坚持的太久。因此,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情绪里挣扎,翻滚。苦乐由不得自己。

讲到这里,有很多朋友就会很灰心。这不是永无解脱之日了吗?是的,如果你继续在七情六欲里打滚就是永无解脱之日。如果你希望解脱烦恼,这里至少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学习中医,因为医以载道。古来由医入道的人很多,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伊尹、扁鹊、孙思邈、陶弘景等等,由医入道的人大有人在。另外一个就是禅定的方法,这个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这个方法,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那么,为什么说学习中医和可以解脱七情六欲的缠缚呢?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说:如果想让田地里不长荒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家。我们把七情六欲比喻成荒草,把庄家比喻成良好的习惯,管理七情六欲也同样是如此,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破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想破除一个坏习惯,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好习惯,这就叫作有破有立。

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怎样学习中医养生?今天,我们就介绍黄帝内经当中有一段内容,供大家参考。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顺应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和四时寒暑的规律调整作息,修养身心。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过度操劳,也不沉迷情欲与房事,身心淡然,所以能够精神健旺,身心和谐统一,这样的人就符合了自然之道,自然可以活到上天赋予的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下面一段话是告诫我们现代人的。

《黄帝内经》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喝,滥饮无度,颠倒黑白的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酒醉之后行房事以图快感,放荡情欲而使肾精枯竭,为了满足物欲,而使真气耗散,不知精神内守,保护精气的充满,纵欲无度而不善于驾驭精神,专注于求物欲追求,只是图一时之快,错把这些当成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可言,所以到年过50就衰老了。

通过上面介绍的《黄帝内经》这段内容,我们就能了解到,我们得到今天这个半百而衰的果报,是怎么造成的。那么,我们已经这样了,修行还来得及吗?中国古人有句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在那羡慕别人健康长寿,不如,从今天开始学习中医,关注健康。从任何时间开始关注健康,总是会受益的。

好的,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一直强调:可使寿命延长、又不花一分钱的实用方法

    我们接着上篇 继续聊到,有一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反复被提到,被认为是养生的重中之重,这个词就是少欲. 原文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其中的"节& ...

  • 净心平和,不修心性而心性自修

    原创品品道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心要清净,只要拨去我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保持自然适乐的轻松状态,就能直指本心. 为什么心性很重要? 什么是心性?价值观.理 ...

  • 爱争辩的人,脾胃都不好。《黄帝内经》讲,...

    爱争辩的人,脾胃都不好.<黄帝内经>讲,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心脏病.脾胃病,只要把争辩 .不讲是非这一条戒守好,心脏病.脾胃病立马好一半,当下就好一半,非常快速.药只能解决一半问 题, ...

  • 【黄帝内经】男性的肾虚是怎么回事?

    讲   阴阳,论五行,学医入道 点击播放语音课程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关于性别与人体衰老和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一集我们讲男性的肾虚. 关于男性的肾虚,是男性最感 ...

  • 【黄帝内经】肝气郁结是怎么回事?

    原创 汶东内经讲堂 汶东内经讲堂 今天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中医名词,肝气郁结.关于肝气郁结在中医的相关教材中是这么解释的:肝气郁结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 ...

  • 【黄帝内经】阴虚是怎么回事?

    [黄帝内经]阴虚是怎么回事? 原创 汶东内经讲堂 汶东内经讲堂 今天 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阴虚是怎么回 ...

  • 【黄帝内经】心肾不交是怎么回事?

    原创 汶东中医工作室 汶东内经讲堂 今天 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建立中医思维,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个中医名词,心肾不交.说到 ...

  • 【黄帝内经】告诉你感觉是怎么回事?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聊聊感觉,感觉这个东西即平常又神秘,说他平常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说他神秘,是因为我们都有感觉,却都说不清楚感觉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感觉,看看大家都有没有 ...

  • 「黄帝内经」肝气郁结是怎么回事?大医本草堂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中医名词,肝气郁结.关于肝气郁结在中医的相关教材中是这么解释的:肝气郁结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我 ...

  • 【黄帝内经】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健康关系,你知道多少?

    每天从数以万计的养生榜单中为各位小主提取最有价值信息. 发现更多的养生知识,成就更好的健康人生! 中医所说的 ' 七情六欲 ' 指什么?中医理论有七情六欲之说,那么七情六欲指什么?有那 ' 七情 '' ...

  • 【黄帝内经】阳虚是怎么回事?

    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建立中医思维,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阳虚,关于阳虚这个词,很多朋友都知道,但是很多朋友都有误解.这个误解 ...

  • 【黄帝内经】口苦失眠是怎么回事?

    原创 汶东内经讲堂 汶东内经讲堂 2021-08-28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失眠的第二个症状,口苦失眠.那么,口苦失眠有什么表现呢?口苦失眠,顾名思义就是有口苦,有失眠.按中医的分类,这类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