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处文化墙带来的一点思考

某月某日,某人漫步市区某处文化墙,驻足观望。

墙上“潍城六景”,引起一番沉思。回来记录成文。

元代张起岩在潍州做官之时,留下“潍州八景”诗,到清代潍县志,补录二景,成“潍县十景”。今文化墙取其六景,名“潍城六景”。

“潍县十景”之“六景”:古潍县地域辽阔,辖现在的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及昌乐的部分区域等,自古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据元延祐you年间(文化墙写的是延祜hu),状元张起岩标定有“潍县八景”(其实是潍州八景,元代仍是潍州,明初才降为潍县),每景赋诗一首。后来,清朝《潍县志》民国《潍县志稿》均增加两景,称“潍县十景”,记载了潍县一年四季美丽迷人的景观景色,因行政区域调整,目前在潍城辖区内有“六景”(此六景真的在目前潍城辖区内吗???),现呈现给大家,供了解历史,留住美好的记忆。(以上文字摘录文化墙,感觉其中问题很多,如果误导了外地人或者歪果仁,就不好了。让我们一一分析一下吧)

文化墙上写的是元延年间,总觉得不大对,赶紧查了一下,原来是延年间,到底是“”与“”是通假字呢,或者它们这是闹了一个乌龙呢,不得而知。虽然两个字长得比较像,但发音是不同的。一个读hu,一个读you。

在明初洪武之前,潍州并没有降为潍县,张起岩写八景诗所在的元代,称为潍州没问题的,那么八景诗叫做“潍八景”才对,文化墙上写的“潍八景”,似乎不妥。明洪武年间后,潍州降为潍县,到了清代,补填“北楼晓钟”与“塔山望日”二景,称为“潍县十景”。

文化墙上此六景为:孤山夕照、麓台秋月、玉清烟晓、青阳晴眺、北楼晓钟、塔山望日。并注明它们都在 潍城辖区内。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到底都在哪儿呢?

孤山夕照。孤山在昌乐县境内,今市委党校附近,当地也叫做首阳山,山上有孤山庙和伯夷祠,已被毁,今重建。孤山在潍城与昌乐交界处往西的地方,并不在潍城辖区内。

麓台秋月。麓台在浮烟山东麓,有公孙弘墓麓台村,此景在潍城辖区内,没问题的。

玉清烟晓。玉清宫,当地人也叫做北宫,在潍城区北宫大街以北的一处院子里。当时诗人张起岩站在北城墙的青阳楼所写,如今只剩玉清宫前殿和大殿,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北宫大街,北宫小区等名字,都是由这座玉清宫的名字而来。此景在潍城辖区内,没问题的。

青阳晴眺。早先在北城墙有一处青阳楼,后来被毁。清代潍县知县何镕重修青阳亭。在民国《潍县大观》中可以看到此亭的样子,后来被毁。此景在潍城辖区内,没问题的。

北楼晓钟。青阳亭西侧不远,是北门。也叫望海门,北门之上有一座大钟,早先放在撞钟院内,后来挪到北门楼,在清代被添补为“潍县十景”之一。此景在今潍城辖区内,没问题的。

塔山望日。 塔山,在今坊子境内,也叫灵山,为虞河发源地之一,如今山上有灵山山庄,此景也是在清代被添补为“潍县十景”之一。据潍县志记载,塔山之前在昌乐境内。如今划给坊子区,并不在潍城辖区内。

由此看来,文化墙上所写的“潍县六景”,确实需要斟酌一番。确切来说,只有四景是在潍城辖区内的。那么其余的“潍县十景”到底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下。

石桥漱玉。此景在白浪河石桥。至于诗人当年写的哪座白浪河石桥,尚且存在一点争议。不论如何,此景都离着潍县城不远,为何没有被文化墙列入“潍县六景”之一呢,实在令人费解。

与石桥漱玉相似的, 还有西山霁雪。据史料记载,西山就是今潍城西部的群山。此景应该可以看做在潍城辖区内的。

当然,还有两景,东园早春。在今奎文辖区境内。南溪垂钓,在今坊子境内。此两景都不在今潍城辖区内。

综上所述,文化墙上写的“潍县六景”,这四个字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其中的两景“孤山夕照”与“塔山望日”并不在潍城辖区内,而在昌乐县坊子区内。不过可以把此两景换成“石桥漱玉”与“西山霁雪”就可以了。它们可都是在今潍城辖区内的呢。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关于文化墙的一点思考。

欢迎各位批评指导。谢谢!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如果喜欢他的文章,就关注他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