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寺释宫,真身瑰宝
如果说何家村文物是大唐遗宝,那法门寺文物就是隔世遗珍。
除了三件组顶级国宝外,2499件出土文物中一共有99件被评为一级文物,这是目前国内出土文物中一级文物比例最高的,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共同再现大唐的绝世风华。
唐皇室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供奉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法器,在地宫中营造了一个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
莲花是佛教圣物,银芙蕖专门用于供奉,形态端庄大方,精美细腻,仿佛时刻都会随风而动。法门寺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的银芙蕖,唐人将其放置在后室密龛中,直接供奉给真身舍利。
银芙蕖花以银筋为茎、座,花叶用薄银箔做成。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三层,共十六瓣。其中主茎中部又分出三支茎,一支为小莲蕾,二支为翻卷的荷叶,工艺水平是唐代金银制作工艺佳品的完美再现。
近几十年来,出土了一些唐代金银器,包括著名的何家村遗宝,但明确写出与唐代皇帝相关的,只有法门寺的文物。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的代表作品,錾刻有文字,写明是唐代高僧送给唐懿宗39岁的生日礼物。法门寺佛舍利被迎入皇宫供奉,就置于这尊菩萨像的银匾托盘之上。
单轮十二环迎真身金银花锡杖,很袖珍,与捧真身菩萨一起供奉佛舍利。
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也称功德瓶,是佛教很重要的法器。阏伽是净水的意思,地宫里出土了四件,分别写有东西南北,象征四海之水。在瓶腹有四个莲瓣纹圈,内饰有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圈足呈喇叭形,有一周覆莲瓣,莲瓣间也以倒竖的三钴金刚杵为饰。
佛教重要法器迎真身金钵盂和团花银钵盂。当年唐僧就是拿着一个紫金的,一路化斋去了西天,取得了真经,还养活了三个徒弟,不过最后不得不随了人事才取回了真经。
迦陵频伽纹金钵盂。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其形象为人首鸟身,据传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佛经中又名美音鸟或妙音鸟。
不过,这些佛家法器多是2010年第一次去法门寺时拍的,现在法门寺博物馆里似乎没有展出,反正我没看到,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些法器的宗教性质而没有博物馆里。
臂钏,为阿阇黎修法用具之一,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
佛教臂钏以前仅见于敦煌壁画,法门寺地宫首次出土了实物。
在地宫的最后一道门前,有两尊汉白玉的彩绘天王像,一左一右把守着后室的大门。
这尊风化严重的天王像在大门的右边,身边是一个大香炉,香炉下有一个箱子,里面就是十余件秘色瓷。
这两尊护法天王像在内室里紧挨着内壁,装影骨的八重宝函就放在他俩中间,而身下的秘龛里就是真身舍利。
这尊天王像放在右侧,歪着头脸向外看,就这个姿势保持了1000多年,一直在黑暗的地宫里守卫佛宝舍利。
博物馆的珍宝阁里展出了安放两件影骨和真身舍利的宝函,安放影骨的一套佛器就是八重宝函,另一套是阿育王塔、铜浮屠和迦陵伽纹银棺。本来还有一枚影骨由汉白玉灵帐和鎏金双凤宝盖纹银棺存放,不过没有展出。
好在真身舍利的五重宝函展出,唐人在封闭地宫时,将这套宝函密藏在地下的密龛里,并用多种国宝来供奉它。
这套宝函共有五重,最外面的第五重是铁函,本来用丝绸包裹,出土时丝绸已经朽烂了,铁函也锈蚀严重。2010年时还曾见到,现在已经不展出了,估计损坏更厉害了。
真身舍利显然是被刻意放在这个不起眼的铁函之中,然后再隐藏到地面下的秘龛里,而且也没在物帐碑中记录。经历过多次法难的佛门弟子采用这种隐密的方式来保藏真身灵骨。
铁函之内,是也用丝绸包裹的第四重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和两枚水晶珠。关于这两枚水晶珠一直不解,现在认为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
银宝函造型方厚,以银铸成,涂以金漆,四壁及顶上雕有四十五尊形相各异的神佛菩萨的造像,美轮美奂,令人目眩。
正面右侧栏界内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錾文,宝函外底另錾有“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錾文。
可见这个宝函是在公元971年专为唐懿宗盛放真身舍利而造,是名副其实的真身宝函。
地宫文物陈设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曼荼罗密宗仪规。而安放真身舍利的银宝函,上面錾刻的都是金刚界大曼荼罗坛场图。
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场。密宗以高度组织化的密咒和仪规为根本修习方法,修法前必须建造曼荼罗,而且要求坛场布置精致,法器都是非金即银。从地宫布局和文物造型纹鉓,可以看出李唐皇室与佛教的密宗关系密切,文献也记载有多位密宗高僧被封为国师。
银宝函内是第三重的漆木函,但出土时已经朽烂散开了。在漆木函里发现了第二重的嵌宝水晶椁子。老百姓入葬就是棺材,但古代上层就要有椁有棺,唐人用纯洁的水晶为真身灵骨做椁,和今人都想一块去了。
不过,这个椁子与出土时的照片差别挺大,侧面没有大面积的斑纹和水沁,上面两颗宝石的颜色和形状也不一样,应该是复制品。
水晶椁子里就是第一重的玉棺,里面安放佛祖真身舍利。
真身灵骨出土时,玉棺里浸满了水,因此灵骨有些发软,玉棺也有一层泛黄的水沁,展出的这件玉棺太光亮了,应该也是复制品。
估计一般的展览都很难看到真品了,恰如赵朴初为三枚影骨和灵骨所写的诗,“影骨无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从复制品身上也能看到唐人对佛宝的虔诚、崇敬和工艺水平巧夺天工吧。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