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切皆束缚(连载2)
(连载2)
第5章
随我的头脑一同消失
我的头脑是宇宙的中心。
我所见、所感、所知的一切,都在我头脑的中央(也在你头脑的中央,甲壳虫头脑的中央)。
一切都是客体,而我的头脑是其主体(作为一个头脑,它是直接主体,作为“大我”,它是终极主体)。
但我无法看见、感知或认识我的头脑,关于它存在的推论是不可接受的,感觉上是不合理的。我感知不到这样的客体,我感知到所有其他的客体,除了它。唯有我的头脑不是我的客体。
当然不是这样,它是主体,眼睛无法看见它自己,我无法在感觉上感知我自己,主体无法知晓它自己,因为那被认知的事物势必是客体。主体无法作为其自身的客体而存在。
所以,一切作为客体的事物看似存在;
唯有主体似乎并不存在。
但客体无法离开主体而存在,客体是主体显现的一个方面。
因此,表面上不存在的主体是存在的,而表面上存在的客体是不存在的。
然而,由于客体即是主体,主体即是客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它们只能是,所存在的一切只能是我的(以及你的和甲壳虫的)头脑的缺失,而头脑也是万事万物的呈现。
那么,我在哪里?你在哪里?甲壳虫在哪里?
我们都是我们的缺失。
***
第6章
这现象的缺失
在任何地方,我都不是客体;“我”的任何部分也都不是客体。只是在这里,我能看见空无一物(除了客体化宇宙)即是我,我只是客体化的缺失。
当我了悟到这一点时,我也不再是一个个体化的“我”,因为任何个体化的东西都是客体。
我的客体化的缺失,即是纯粹非客体化的呈现。
作为非客体化本身,我唯一的存在是非客体化的,
我无法以任何方式被描绘、描述、摄像或形容。我之所是,非个人化的我,没有属性,也不类似于个人化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纯粹的概念。
注:“自我”、“小我”,任何种类的独立人格或存在都是客体。所以,正如《金刚经》反复强调的那样,那种类型的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我的客体化自我只是一种概念化的存在。
就非客体化而言,我是表相宇宙。
将我自己与我的概念化客体认同,构成了束缚。认识到,我的概念化客体只在目前存在,而其主体是这现象的缺失,是当下,构成了解脱。
我即是我的现象的缺失。
***
第7章
我们的佛性
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只是无法感知显而易见的事物。
正如穆蒙所说,“他无处躲藏!”
假定的或表面上的“神秘”归因于纯粹非客体性的客体化非存在——这即是佛性,因为客体性只是概念化的,而非客体性不符合任何程度的积极性。
黄檗禅师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的本初佛性,实话实说,是一切客体化事物的缺失。”
在“这-这里-现在-是”(This-here-now-AM)之中有什么神秘的吗?它无处不在。离开它,其他一切都不存在。
这“如是”是纯粹存在,是自发的。
当我们在寻找它的时候,正是“这”在寻找它自己,而我们无法找到它,因为它即是我们的本质。
客观地说,它不是这里。
注:具有二元性的语言,并不允许我们表达这些东西,我们不得不使用诸如“它”之类的客体化术语。在任何情况下,语言只是一根指针。感觉必须保持一种不被打断的主体性。
***
第8章
这就是我们
由于我们不得不使用具有二元性的语言来交流领悟,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个良好的建议,即:以一种可证实的方式使用词语,也就是,以一种在词源上正确的方式使用词语。
领悟意味着“彻底掌握”,但在形而上学方面,没有人能够彻底把握任何事物,也没有什么要把握的。因此,感知是概念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还有两个因子——感知和概念化——形成了一个整体,而那个整体是机械化的,由此,我们创造了轮回的概念。
我们需要做的事刚好相反,放下一切,变得空无,认识到我们是空无,从而把整个概念化进程丢在身后。经由这样做,我们不再想要成为那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东西。而这毫无疑问即是涅槃。因为没有什么被想象出来,没有什么被感知到,也没有什么被身心装置投射,而身心装置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化的感知。
在那一刻,就我们而言,现象化宇宙不再存在。我们安坐于一种完美的状态中。我们自动重新变得完整,那是我们一直所是,也将永远如是。而它永远不可能思考或说话,因为它是纯粹的非客体性,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度量方向上,远离一切概念化的维度,是一切维度和一切现象的源头。
这是太阳本身,通过消极和积极的二元主义而闪耀光芒,它的光芒(即是它本身),看似被分裂为了消极(涅槃)和积极(轮回),从它之中出现了所有的现象体,可感知的概念化宇宙,包括我们所知的我们自己。
耶和华说:“我即我所是”——这毫无疑问意味着“这即是我”。我们也是,“这即是我们”,因为它是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将永远存在的一切。
***
第9章
潜在实相
外向型的人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在主观上,它们并不存在。这确实是这些术语的公认意义,我认为,这也是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
需要数年的直觉探究才能明白,对立面是真理。除了作为一个概念,没有任何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就主体性而言,一切事物都拥有潜在的存在性,即:永远作为潜能而存在。
大师们不知疲倦地说,每一件单一的事物“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他们的意思只是:事物仅仅作为潜能而存在,潜能是客体与主体的整合,消极与积极的整合,通过整合,每一个相互依赖的对立面都被消除。
“了悟”一词的含义是,明白一件事物的真相,从逻辑上来说,它只适用于假定概念化客体存在的虚幻进程,因为它们没有别的真相。
我们的终极本质,及其可能是的一切,既非实相,亦非相对现实,而是潜能。
***
第10章
潜在的圆满
大师们的根本教导,总是在采用任何形式宣称,它“既非'是’,亦非'不是’”,实际上这意味着,它“既非积极,亦非消极”。因此,做我们倾向于去做的事,是虚妄的,也就是,即刻去寻找它,由于我们是在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辩论,所以,我们被告知,它不存在。
那既非积极亦非消极的东西是双重否定的结果,通过双重否定,每一种特征都被其对立面抵消了,留下一种现象化的空白,没有任何现象体存在,那即是完美的客体之空性(voidness),被称为“空”(The Void)。
神会说过,对觉醒者来说,空性不再是空性本身,这意味着,空性不再作为客体而呈现。但客观地来看,那空无之物永远不可能变成别的任何东西,永远不可能是,比如说“充实”、“圆满”,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但我想大师永远不会这么认为):其身份是客体之空性者,如果不停止成为它之所是,就永远无法空掉客体。只要它本身还是一个客体,它就必须保持避免客体,但当它停止成为它自己,客体的时候,完全停止成为它自己,它就回归了主体,因为主体是纯粹的潜能,而其本身是潜在圆满。
这毫无疑问是神会话语的含义,导致了一些学者头脑中的动荡。
注:我们可不可以从中归纳,并宣称它同样适用于所有客体?这难道不明显吗?每一件客体,当它停止成为它自己的时候,即停止客体化,从而变成空无,就回归了主体,重新成为了潜能。潜能难道不是一切的本质吗?始终牢记“潜能”这个词语只是一个指向,不是任何“事物”,因为从现象上来看,它必定永远是全然的缺失,它的非客体性必定全然存在,正如客体性是空无,主体性是圆满。
***
--- T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