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套数·秋思》讲记

张文江

因为讲《维摩诘经》遇到一个问题,于是牵涉到了渔樵的象。因为讲渔樵的象还有一个问题,于是牵涉到了马致远(1250-1324)的这篇《套数·秋思》。我最早看到这篇套曲是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里,此外是在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里,两个版本大体相似而文字不同。于是我试着去查考原文,刊载这篇套曲的地方很多,我仅仅查到了两处,一处是周德清《中原音韵》卷下,还有一处是海西广氏编(一说郭勋辑)《雍熙乐府》卷十二,可是两个版本的文字也不相同。再寻找今人的研究成果,我看到的有两种校注,一种是刘益国《马致远散曲校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一种是傅丽英、马恒君《马致远全集校注》(语文出版社,2002),但是两个版本的文字还是不同。在刘益国《马致远散曲校注》中,其他散曲的校和注都是合在一起的,只有这一篇因为异文特别多,不得不把校和注分列了开来。推究这篇套曲异文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刊载的地方多,所以容易出现异文。也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传抄者或传唱者进行了再创造,所以添减衬字,甚至修改歌词。当然也可能在传出时就有不同的版本,作者在写完初稿后,又有了新的体验,于是又更定了几个字。我下面讲的这个版本是择善而从综合起来的,有重要的异文另外列出。如果要探讨其中包含的象,大体差不多了。

马致远题名《秋思》的散曲,有两篇最有名。一篇是人人都知道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也有人认为是无名氏,但一般认为是马致远。另外一篇就是《套数·秋思》,在元明时一度很流行,现在知道的人比较少。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此句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原文,参考《人间词话》的评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秋思》一套,则直似长歌矣。”在我看来,前者的内容是文学,后者的内容是史学和哲学,两者程度的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这篇套曲在艺术上历来评价很高,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它“韵险语俊,万中无一”,王世贞《曲藻》也说它“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十二章《元剧的文章》总结说:“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非后世所能望其项背也。”元曲是天放出来一个东西,一个时代的文学天才全在那里,后人再写也写不过了。套数是几个散曲的组合,跟杂剧有合有不合。杂剧是代言体,以角色为主。套数是自叙体,相当于杂剧的一小折。

[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一梦蝶”,有的版本作“如梦蝶”。“一梦蝶”是完全等同,“如梦蝶”是仿佛、好像,两者都强调梦幻感,“一梦蝶”语气更重一些。“百岁光阴”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在佛教中称为一期报身。在中国的文学词汇中,光阴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解释是和生命有关的时间。光阴不同于西方牛顿的绝对真实数学时间(absolute,ture,and mathematicical time),宇宙创造好了,然后来一个时间箭头,跟生命或者其他东西都没有关系。但是光阴也不同于柏格森的主观时间(Duration),完完全全的意识流想象。光在宏观天体上是日月运行,也代表了物理学的时间标准。为什么用一个阴字呢,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好,因为它暗含着还可以有一个阳。光阴是和人有关系的可测量的时间,它是时间的阴面。那么还可以有和人有关系的不可测量的时间,它是时间的阳面。要体会这个阳面,那就必须追溯时间的本源,一直到所谓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至于时间究竟是什么呢,从古到今的人都在找,没有找到。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讲过一句话:“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以为我是明白的。有人问我,我想证明,便茫然不解了。(《忏悔录》卷十一,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242页)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如果直接照字面翻译,也可以译成《寻找失去的时间》。逝去的时光或者失去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光阴,他找回来了一点点。普鲁斯特跟柏格森有点亲戚关系,一般认为他受了柏格森的影响。其实普鲁斯特的体悟不完全能用柏格森的理论来解释,柏格森概括不了他。失去的时间相应于光阴,如果真的追溯进去了,在时间的阳面中全部保存着。大家可以试试看体会一下,想象一下,把自己放开一下。普鲁斯特体验到了一部分,他无意中碰到了一杯茶和一块点心,于是回忆啊、意识流啊都出来了。我觉得中国用“光阴”这个词相当有道理,真实的时间投影在一个个具体的有限的生命上,就是光阴。而真实的时间本身,你是不知道的。如果化掉个体生命的执碍,在西方基督教最后归结于上帝,上帝是时间的创造者,他没有阴的一面。在中国既然有阴则有阳,阳就是一个不可测量的东西。“百岁光阴”,光阴保存在百岁的故事里。如果由阴而阳,打开里面的封闭,失去的时间永远失去不了,古今都是一回事。孟子总结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子至少是部分破除时间相的人,所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孔子。汉代的孔子,宋代的孔子,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以及现在的祭孔大典,其中的孔子形象都不一样。真孔子本身呢,他不在这个投影里面。孔子本人也是相应过时间相的,那就是《论语·子罕》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在动中看到一个静止的东西,所以说是“圣之时者也”。“百岁光阴一梦蝶”,人的一生就好像做了一个梦。梦蝶就是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判断不出来。为什么说“一梦蝶”和“如梦蝶”语气轻重不同呢。“一梦蝶”近似于取消了一切差别,“如梦蝶”相对还是有一个立场。它是先有了界限,然后再把界限取消,不是完全相对主义的。庄周是一个人,所以他探讨,我是一个蝴蝶在做梦吗。但是蝴蝶不会探讨,我是一个庄周在做梦吗。“重回首往事堪嗟”,再回头一看,往事可以感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回顾反思,对自己有一个总结。因为回过头一看,其实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以为比尔·盖茨有故事,或者乞丐没有故事,不是的,他们都有不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你执著了,就是自恋。把这个自恋化开,就是文学。这些故事每个人各不相同,你有跟别人不同的故事,而别人也有跟你不同的故事,这个不同之间是同的。对于这里的异同,年轻人越早知道越好,体验的东西就会两样了。“重回首往事堪嗟”,为什么呢,自己年轻时犯了好多错误,现在一点点明白了,原来都有着认识上的误区。这篇套曲为什么说历史和哲学的呢,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历史看下来,人类犯了多少错误。自己犯过的错误,现在的年轻人照样犯,一点不稀奇。不仅如此,人类过去犯的错误,现在继续犯,而且将来还会继续犯。每个人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真的像小说一样,像诗歌一样,惊心动魄。把这些惊心动魄的东西提炼出来,文学作品就有概括力了。在《庄子·德充符》里有一个无趾,一个在老子和孔子门前兜了一个圈子的人。他犯了法,一只脚给砍掉了,真是堪嗟。他到了孔子那里,孔子说你快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吧。无趾说你还没有懂我,我因为不知务,所以被砍掉了脚,还有一个更要紧的东西,我无论如何不能让它再碰伤了。这里“不知务”的“务”是什么,就是年轻人入世,不懂社会运行的种种规则、潜规则。可以检查几个与“务”有关的词。比如说“事务”,事就是要做的事情,务就是怎么做。“务必”,要做的事情有其一整套的程序,你必须满足它的要求。“任务”,我负责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着内在的有机组合。“务本”,从事于本,或者说回归于原始程序。所谓务,就是一整套动态内容的名词化。不单单涉及做事情,而且涉及怎么做事情,脱离不了跟人打交道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务”这个字呢,就是政治哲学。我因为不懂政治哲学,只是根据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想象来做,出了事情才知道不对了。如果推原起来,我看到的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原因。“重回首往事堪嗟”,青年一定犯错误,不犯错误就不是青年了。“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有的版本作“昨日春来,今朝花谢”,语气还要重。时光流逝,永远是诗歌的现象。这里把一个季节缩短为一天,“春来草自青”,然而匆匆之间已是夏天,花已经谢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里边,给这个景象牵绊住了。本篇“花开花谢两由之”,语调苍劲,它本来只是一个自然现象,总归是这点事。不用你去拉住它。“急罚盏、夜阑灯灭”。急罚盏,就是热热闹闹地拼命劝酒,但终究还是要散场。夜阑灯灭,夜深了,灯要熄了,人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我还记得当初念大学的时候,读到过一首诗,大意是人生这杯美酒赶快喝呀,趁年轻的时候赶快玩啊。一直把这杯酒喝到最后,只剩下一些无味的酒渣。这首诗的内容我不记得了,只是还记得酒渣这个词,就是lees,杯子里剩下的一点点。这杯美酒,你别耽误了,不喝就没有了。但是你要知道,为什么要急罚盏,相互之间拼命劝酒呢,也可能是对夜阑灯灭的逃避。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快点纵欲,提前消耗完,以此来逃避散场,逃避夜阑灯灭。这个东西我不想看见它,其实你不看见它也要来。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这就是《红楼梦》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从“百岁光阴”到衰草牛羊野,就是从个人到历史了,也就是《桃花扇》结束的时候那一曲《哀江南》:“眼看它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但是这里气魄更大,“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到陕西西安一带去看看,那里是出土文物集中的地方,到现在还是这样。如果可以夸张些说,在那里随便找一个地方,稍微挖深一点,说不定就有文物会冒出来。曲中的衰草牛羊野,也照应了元代的游牧民族景象。“不恁么渔樵无话说。”恁,就是那么。如果没有那些变化,渔樵还有什么话可以讲呢。以后还要专门解析渔樵的象,此处暂且按下不表。“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这也是大自然的消息,秦宫汉阙再加上住在里面的人,最终的归宿就是荒坟。荒坟里的枯骨,如果活过来不得了,在当年一个个都是生龙活虎的人啊。横断碑是什么呢?碑应该是竖着的,应该是连着的,横断碑就是倒下来断掉的碑。“不辨龙蛇”,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因为碑弯弯曲曲的,留下的竖啊,横啊,已经不成字了,都是撇、捺之类。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就靠这些东西吃饭,从里边要找一个能量出来。在《鹿鼎记》第十八回中,也有类似于这样的一块碑,上面刻满了弯弯曲曲的篆文,斑驳残缺。韦小宝跟胖头陀说,这是蝌蚪文,我认识,里面有什么“神龙教洪教主万年不老,永享仙福,神通广大,寿与天齐”,胡诌了一通,把他蒙混过去了。初步看来,不辩龙蛇指的是字形,类似于草书那样的点点划划的象。然而再进一步看,即使字迹不清楚,跳过文字直接揣摩碑文的主人,那也是龙蛇。龙是阳的一面,蛇是阴的一面,龙是一个成功人士,蛇是一个地痞流氓。不辩龙蛇,分不清是好人坏人。龙和蛇生前也许有大区别,但死后年代久远,就不那么清楚了。所谓龙蛇,其实就是阴阳两边的消息。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因为大部分人在历史上,到现在都是,基本规律就是二八现象。大部分人是失败的,成功的人只有二,失败的人有八,永远如此。比方说隋末农民大起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真命天子只有李世民一个。就是你投唐投对了,还可能投到建成、元吉那儿,最终还是没有用。在唐末杜光庭《虬髯客传》中,虬髯客也是一个有志之士,他在遇见李世民后有一个判断,原来真命天子已经有了,我去海外换个地方吧。但是大部分人在当初是看不出来的,而且你没有试过搏一下,又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呢。投的如果不是明主,最后就灰飞烟灭了,蛇都算不上。李世民是龙,窦建德是蛇,在蛇下面的就是狐踪与兔穴。这些人也努力,也都是聪明人,但是时空没有相应。在李世民那里的秦叔宝之类,成功以后当然是“画图凌烟阁”,安享富贵尊荣。而当时没有投过去的其他瓦岗寨朋友,比如留在李密身边的王伯当,投到王世充那儿去的单雄信,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归宿,也就是狐踪与兔穴。这些人一定比秦叔宝差吗,不是,武艺也差不多,其他也差不多。成功人士有他的风云际会,有他的机缘,依靠的不完全是能力。“多少豪杰”感慨良深,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一时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鼎是象征国家的宝器,鼎足三分取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国的局势其实是想稳定的,所以说鼎足三分。半腰折是不稳定的象,好比半渡而击,正是薄弱的环节。“鼎足三分半腰折”,最稳定的象结合了最不稳定的象。腰折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夭折,前者是针对器物而言,后者是针对生命而言。汉末黄巾起义,群雄逐鹿,大动乱的象。到了三国,刚刚有点稳定的意思,局势一下又变掉了。你如果读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只要稍微稳定了下来,打仗归打仗,人们在缝隙里偷一个空,赶快生产,维持生存,生产力又有所发展。然而还没有稳定下来,一下子又颠覆了。你要稳定,永远稳定不了,所以说伟大人物的事业往往是不能完成的。不要说政治人物的事业往往不能完成,即使是文化人物的事业也往往不能完成。鲁迅没有完成他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没有完成《管锥编》的西文部分,潘先生也没有完成他的《易学史》。没有完成,你心里的计划完不成。“鼎足三分半腰折”,好不容易似乎稳定了,马上给你断掉,天地之间,真是生生不息。“魏耶?晋耶?”这句话深得不得了,也包含着尖锐的讽刺。中国从秦汉一直到清末,实际上都是政权的更替,不是政制的更替。清末废除帝制,五四运动引进新思想,开始了政制的更替。人的思想观念大变动,在里面不断地洗,到现在没有完全稳定呢,所以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遗传的更替时间非常长,政权的更替也不容易。为什么是政权的更替而不是政制的更替呢,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把儒家的经学作为王家意识形态肯定下来,起了相当的作用。然而儒家最高的理想是禅让制,而实际上施行的是皇帝世袭制,这里其实有一个说不圆的矛盾。禅让政治有人试过,那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试图在政制上搞一个更替。王莽想做周公,最后失败了。如果完全贯彻儒家的思想,到了一定的时候,禅让好啊,至少比打仗好。后来有一个人学他,吸取了他的经验教训,就是曹操,汉变成魏是通过禅让的。曹操学文王,自己做宰相就算了,让儿子做皇帝。王莽失败了,曹操成功了。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你成功的模式马上有人照抄,魏同样也变成了晋,有名的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禅让我也禅让,只不过费了几十年的工夫,一下就被人抄过去了。魏耶?晋耶?是同呢,还是不同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费尽心计想出的东西,别人也用它来对付你。魏耶?晋耶?搞不清楚。这个讽刺很深。曹操辛辛苦苦设计了一套模式,没有版权,也没有专利费,一下子被抄过去了。

[落梅风] 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天教富,莫太奢”,还有一个版本叫“不待奢”。有两句话,在古代思想中影响很大。一句是《论语·颜渊》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一句是《增广贤文》:“大富由命,小富由勤。”我们都希望做到小富,量入为出啊,勤俭节约啊,这是可以努力的。大富呢,不努力不行,但是单凭努力也不行,因为它要碰到时代的运。比方说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世界首富是保罗·盖蒂,然而现在已经不大听到了。而九十年代到现在,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保罗·盖蒂从事的是什么,石油。比尔·盖茨从事的是什么,电脑。以后还会有另外的首富走出来,但是下一个是谁就不知道了。世界首富有个领导时代的象,你要能够站上二三十年,比尔·盖茨几乎是即生成就。以出世间法而言,即生成就一个佛,那是不得了。以世间法而言,即生成就一个富,那也算是不得了。这个就是时代的需要,你做的行当成了应运而生的天之骄子,世界首富就出现了。当然这个行当里仍然会有残酷的淘汰,但那是另外一回事。“莫太奢”,不要太浪费了。巨富的钱是花不完的,比尔·盖茨如果有一千美金掉在地上,他没有时间捡,他的一秒钟不知道值多少万美金。“不待奢”,还没有来得及浪费。在我看来,原文有可能是“不待奢”。实际上这可以写一篇文章,叫“财富转移论”。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我想肯定不会超过五代,一定是有转移的。什么是“不待奢”呢?比方说江苏同里有一个退思园。在清末有一个叫任兰生的官员,他花了十万两白银,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园,据说是集清代江南园林之长。但造完园后主人几乎没有住过,又被朝廷召回了,没有时间住。而到了后来终于有时间住的人,是不可能保住你的园子的。这就是遗传的消息,创业者的后人是不会给你守业的。所以我在想,读书人如果稍微多读一些书以后,大概多少会有一点明白:不要留过多的遗产给孩子,否则可能会害了孩子。也许可以给他一点点财富,让他有个受教育的基础。也许可以传给孩子德,就像柏拉图强调的教孩子敬畏或谦虚(《法律篇》第五卷,729a-d)。林则徐讲,如果孩子像我一样,给他财富干什么呢。如果孩子不及我,给他财富又干什么呢。当然也要知道,鲜花烹油之盛的大家族在逐步衰落下来的时候,在后代中往往会产生艺术家,因为他全都看透了,修养也到了,比如说张爱玲。会赚钱的人有他的生意眼,不赚也不行,他赚钱是出于高兴,是本身价值的体现。像美国的巴菲特,赚了钱从事慈善事业,留给子女的只是个零头。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出生在富有的家庭,就向他们提供一辈子的金钱支持,破坏了他所认为的社会公平。“无多时好天良夜”。优势不会永远的,好的时间往往很短,曾国藩有过一句话“盛时常作衰时想, 上场当念下场时”。即使是比尔·盖茨,假设我们再活一百年,那首富肯定不会是他,一个人不会永远在高峰的。“看钱奴硬将心似铁”,这就叫一毛不拔,好比铁公鸡。为什么会赚钱呢,因为有“贫穷恐惧症”,心肠不硬是不行的。你给他谈文学啊、感情啊,他肯定听不进。对于钱绝对是一毛不拔,手一松钱就流出去了,要每个漏洞都堵上才能集起来。“看钱奴硬将心似铁”,他后来养成习惯了,就成病态了,所谓“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空辜负锦堂风月”,山水啊、美景啊,退思园自己没法欣赏,还是留给后人欣赏。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任粧呆。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就是我们的现在,每天都是这样,过了中午就是晚上,非常快、非常快的象。这是生命的历程,庄子所谓“白驹过隙”。普希金有一首诗《生命的驿车》,讲人生的时间分三段,其实在探讨生物钟。在年轻的时候,着急地赶着马儿快跑,越快越好。尤其做学生的时候,时间长得不得了,怎么还没毕业呢,真是遥遥无期。后来到了中年,人生一过高峰,时间快得你拉都拉不住,“疾似下坡车”。想拉住这匹马,让它慢一点,但是拉不住。还记得那一年,我在这里讲过冬至前的气场问题,现在想来至少有四五年了。而眼下冬至又到了,四五年唰地一下就过去了,真是令人感慨。就像前些年大家讨论世纪末,憧憬二十一世纪,当时二十世纪还有一个尾巴。这个尾巴也很快就过了,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象也不大谈了,人们开口闭口都是上一世纪怎样怎样了。最后一段是老年,普希金也讲了,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过了,又慢下来了。第三段我现在还没有体验,第二段我是深有体验的。2006年都还没有怎么念熟呢,这一年差不多就要过去了,“疾似下坡车”,快得不得了。这个人生高峰的界限,我觉得大概在三十五岁前后。三十五岁以前还不敏感,三十五岁一过,时间“哗”地就下去了。前几年有一回我走在路上,有一个小孩过来问路,开口叫我爷爷,当时真的把我吓了一跳。我叫别人叔叔的情景还在眼前呢,怎么自己也成了爷爷了。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大概在十五岁的时候吧,有一天朦朦胧胧地想过,什么时候才可能到三十岁呢,感觉远得不得了。而现在三十岁早就过去了,就是最末一段睡思昏沉还没有体验,不知道普希金讲得对不对,前两段绝对正确。所以说《欧根·奥涅金》开篇引一句诗,“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晓来清镜添白雪”,马致远大约活了七十四岁,写这篇东西我估计在五十岁以后,也不是很晚很晚,因为很晚就不是添白雪了。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是形容快,添白雪是来一点再来一点。当年写《管锥编读解》的时候,我用过这句话,“呼吸暗积,不觉白头”。呼吸层层叠叠地积累,头发就一点点变白了。现在年少白头的人很多,除了遗传的因素以外,我觉得有可能过于操劳了。“上床与鞋履相别”。这句话写得很生动,Say good night to shoes,也许他是一个人过。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六十岁还很有精神头,以为自己有一个不死的象。古代医疗条件不大好,到了这个年龄,人就自然而然地要想到身后事了。过去有一句上海话,“今朝不知明朝事,上床不知下床事”。为什么,不知道明天还见不见得到,说不定就睡过去了。“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任粧呆”。鸠巢计拙来自一句成语“鸠占鹊巢”,《诗经·召南·鹊巢》“唯鹊有巢,唯鸠居之”。鸠自己不会造巢,但它会抢走鹊的巢。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鹊在生产力方面有特长,鸠在生产关系方面有特长。“鸠巢计拙”是什么呢,就是吴思发现的“血酬定律”,它也付代价,也有成本。莫笑鸠巢计拙是旁边人的劝诱,为什么这么呆呢,你不会也去抢吗。或者别人抢你,你要反抗。你要知道,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人争夺分配权,有分配权的人往往多拿一些。所谓体制改革,就是要限制有分配权的人,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边平衡好。对于旁边人的劝诱,你为什么这么笨呢,他的回答是“葫芦提一任粧呆”。葫芦提是宋元的方言,意思是糊里糊涂,《红楼梦》有一个回目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任”有的版本作“一就”,有的版本作“一向”。在我最初看到的四种现代版本中,“粧呆”都写成“装呆”,我觉得不好,无论如何有一个保留。作者本来写的是人生感慨,装呆就太阴险了。我后来再去研究,在古代版本中终于查到了,这个“装”原来写作“粧”。我觉得“粧”才是对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妙的。因为从人生如戏的角度来讲,你们说我笨,我就走笨笨的这条路线吧。你们说我呆,那么就算我呆吧。我就是这样,那又怎么样呢。你们不见得聪明,我也不见得笨。在我看来,“粧”跟性情不违的,“装”是跟性情违的。不仅如此,“粧”还不宜直接简化成“妆”。因为“粧”还有些艺术化,还有些有机,似乎是活的。如果直接简化成“妆”呢,多少就显得有些生硬了。至于“一任”、“一就”、“一向”的异文,还是以“一任粧呆”好,全都妥贴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利名竭,是非绝”。利就是命宫,名就是性宫。性、命也就是心理和生理,要找这些东西来滋养。当然名利不是最好的滋养品,但对一般人来说,只能用这个滋养。如果把利名抽空了,那么是非也就断了。“红尘不向门前惹”,滚滚红尘的气氛是熏人的。“绿树偏宜屋角遮”。这个就是残缺美,也就是所谓借景,中国古代的园林美学。“青山正补墙头缺”,破房子本身的墙角缺掉一块,那边青山就露了出来,你才能看到原来这里也有美。这里用了红、绿、青三色,相间相映,彼此陪衬。“竹篱茅舍”。就是现在的农家乐,《红楼梦》中有一句诗“竹篱茅舍自甘心”(六十三回)。现在都要打造一个东西,在旅游的时候给你看。

[离亭宴煞] 蛩吟罢一枕才宁贴,鸡鸣后万事无休歇。算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付与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蛩吟罢一枕才宁贴”。我去查过,蛩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蝗虫,一个是蟋蟀。我想大概应该是蟋蟀吧,蝗虫怎么吟呢。听着蟋蟀的鸣声才睡得安稳,可以参考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枕,有的版本作“一觉”,似乎“一枕”更好一些。“鸡鸣后万事无休歇”,起床以后万事没完没了。古代人也一样有事情做,哪里会在家里呆着。不是朝九晚五,还要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的上班,就是用制度把它固定下来,古人还是做这些事情,就是没有上班的说法。“鸡鸣后万事无休歇”,为什么呢,就是那个“利名竭”。永远不会停,做不完的事情。你说有哪一天会空过,哪一天电视里没有新闻报道,永远不会。凡人的凡也就是烦恼的烦,海德格尔所谓“人生是烦”。“鸡鸣后”似乎暗用了《孟子·尽心下》:“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算名利何年是彻”。“算”,大意是想来,语气委婉。一本作“争” ,则稍稍直露。你要争这个名利,哪一年是个底呢,没有底。当年风行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时候,有一个认识的人对我说,想赚一百万回来再读书。我回答说,能赚钱很不错,能读书也很不错。但是想要赚了钱回来再读书,恐怕不一定能如愿吧。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回来了没有呢,没有回来。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的生活也发展了,一百万也算不了什么大数目了。一般钱多了就会想更多,永远如此,没有底。“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蚁排兵就是南柯梦。道家有一个梦,邯郸梦,佛家有一个梦,南柯梦。毛泽东《满江红》“蚂蚁缘槐夸大国”,用的是南柯梦的典故。蚂蚁和人的社会组织很相似,其中的争斗也很相似。蜂酿蜜,刀口舔蜜,犹如刀口舔血,最后还有一点点,不舍得放弃。蝇争血,“蝇头微利”,无论如何走不出来。只有少数理想的人才可能超脱,“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裴公绿野堂”,唐代的宰相裴度,他在晚年造了一座“绿野堂”,以诗酒琴书自乐,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来这里作过诗。事见《旧唐书·裴度传》。“陶令白莲社”,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当过彭泽县令,所以后世称他为陶令。白莲社是跟着庐山慧远修净土的那些人,陶渊明的朋友刘遗民等人都在内。当时修净土跟后来修净土的方法不一样,当时是观想念佛,后来是持名念佛。陶渊明本来也有点兴趣,但到了那里以后,最后还是走开了。《莲社高贤传·不入社诸贤传》:“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陶令白莲社是意象的组接,现代诗歌手法所谓“意象叠加” (image superposition)。在我看来,陶渊明的思想根基在《易经》,他另外有一个修养方法,所以对佛教的方法无所谓了。在文学里最大的大家,一定是对哲学或人生有特别感悟的,否则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文学中的创造性大体都是这样来的,就像《追寻逝去的时光》,普鲁斯特另外得到了一个东西,为了用尽可能完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再找到了小说的形式,不是先要符合文艺理论家的标准才写的。“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爱秋来那些?” 秋来就是深秋初冬,那些指有特色的风景和风物。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附说九引瑞士哲人亚弥爱儿(Amiel)雨后玩秋园风物,而悟“风景即心境”(Un paysage quelconque est un état de l’âme)(中华书局,1984,第55页),情和景在这里有着交融。“和露摘黄花”,摘下了黄花,上面还沾着露水。此句有的版本作“滴”,摘字质朴刚直,滴字语意佳妙。“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蟹蒸出来是红的,红得深了,透底处带一点黑就是“紫”。“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人生可以喝的酒是有限的。《世说新语·雅量》记阮孚感叹:“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你能穿坏几双鞋呢,不要太节省。所以我的理论是,浪费是不可以的,过于节约也不必。你如果没有看出财富的来龙去脉,单单只是一味地节约,往往换一个手又浪费掉了。浪费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因为任何一样东西到你这儿来,都有着很复杂的因果。一粒米能够到了你的米缸里,然后变成一粒饭到你嘴里,必须经过你看不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劳动,浪费就糟蹋了这些劳动。要知道地球上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现在的经济发展就是把祖宗家底拿出来用啊。石油要多少年才形成,给你几百年就开采光了,真是“闹攘攘蝇争血”。中国人传统的惜物我觉得是对的,像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每个人注意随手关关灯,就不知道能节约多少。“几个登高节”。登高节就是重阳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还是世间法,有兄弟在异地。你要真的登高节思亲,有些亲人不在了,这就涉及出世间法了。在异地不要紧,现在电子通讯很发达。亲人不在了怎么办,你总不能打个电话到阴曹地府吧,这里也有着永远的痛。“嘱付与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嘱付与顽童记者”,他想的以上这些东西,小孩子都不知道。永远有不知道的人,这是生气。这些东西都是重复的,小孩子还会有以上这些经历,不会每个人都看得破。“便北海探吾来”,北海就是神游,也就是我要睡了,你到那边来找我吧。还记得《西游记》菩提祖师说的那句话吗,神仙朝游北海,夕宿苍梧,兜了一圈子又回到原地,一日之内四海都游遍。到北海那边来看我吧,我要睡了,我已经醉了。醉呢,既是因为酒醉,也是被自己的思想所陶醉。“道东篱醉了也”,这个醉其实就是清醒,他自以为都看破了。东篱是马致远的号,也说明他对陶渊明的景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所辑的马致远曲集就叫《东篱乐府》。刚才有人问,“道东篱醉了也”和曹操《短歌行》“醉酒当歌”相同吗。我的回答是曹操也是能够看透的人。但曹操在魏晋这个形势中,他还在创造历史。如果可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词,他还在上升期。马致远身处唐宋以后的下降期,一直到元明清,其实跟前面都是重复的。上升期看不透,这个历史我要做出来。下降期如果看透的话,小的地方有变化,大的地方没变化。看透是对的,不看透这点东西,你没法探究上层哲学。但看透以后还是有一个尖锐的问题,你还在这个局里边,你怎么办。马致远最后还是没办法,只能用喝酒来逃避。在他那个时代,他没有找到可以谈这个层次上事情的人,只有在酒中自己和自己谈。曹操是大作家,马致远是大读者。他把大作家的东西看出来了。大作家创造一个东西出来,下笔非常苍劲:“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在晚年,诗的格调也是向上的。然而《秋思》在最后不是向上的,逃避本身还是有问题。

讲马致远的这首曲子先做个铺垫,我的目的是为了解析渔樵的象。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也是看透的人,在一个大家庭衰落下来的时候,最后的选择也只能是逃避。《红楼梦》是逃避到出家里去,《秋思》是逃避到饮酒中去,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没有走出来。《秋思》是元曲套数里的第一,《红楼梦》是小说里的第一。两个第一都跳不出,那还能有什么。“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里边实质性的东西变了吗,没有变。变了再上去一个层次看,还是一个重复。《秋思》这么短的一篇东西,只有三百多字,秦汉的象也有了,魏晋三国的象也有了,《西游》的象也有了,《红楼》的象也有了。四大小说中,有三大小说投影在上面,这是什么概括力。“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跟元代社会也有关系。元代社会崇尚武功,特别不安定,读书人的地位尤其低下,容易产生虚幻感,所以他这样悲观。如果在康乾盛世,大家都忙着做官或者赚钱去了。

马致远的《套数·秋思》非常简洁,大量的冗余被洗刷掉了,只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象。类似于本篇的人生感慨,孔尚任《桃花扇》最后一段《哀江南》有几个乐府,也描写兴亡的家国之感,我看下来没有本篇好。此外还有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一代一代地接着讲, 多少有些罗唆。马致远只抓了几个纲出来,完完全全地笼罩了历史。至少从秦到清末这段历史跳不出来,他在元代已经看到了。所以孔尚任竞争不过他,他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个较短时期的变化,当然“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是好的。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有一段关于德尔菲神庙的记载。德尔菲神庙供奉的是阿波罗神,在古希腊它的神谕威信极高。它后来屡遭劫掠,到了基督教兴起以后,就逐渐衰落了。公元四世纪的时候,曾经有个罗马皇帝试图修复神庙,但是神谕的回答是哀叹已经失去的荣耀。在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德尔菲的神谕是出来一个准一个,然而时过以后,再出来的神谕也只能是哀叹了。原来连神都是在消息之中,所以《易经》上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苏格拉底提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做了一个回答,这个回答是渔樵。当然渔樵的象还可以深化,但总比逃往酒里的人好一点,逃往酒里的人已经比浑浑噩噩的人好了。马致远接受的是全真道的思想,就是王重阳的那一路,都是有基础的,否则不会自己悟出来。曲中的人生感慨也可以认为是口水话,古代经常有人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是口水话,提醒你一下也终究是好的。让人知道人生无常,比较容易清醒。在现代社会要用渔樵的象来洗洗自己,渔樵不会是每个人,但里面可以有每个人的影子。

(0)

相关推荐

  • 刘秀得陇望蜀一统天下, 而曹操得陇不望蜀鼎足三分

    成语得陇望蜀的原意是已经取得陇西,还想攻取西蜀,常用来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是一个贬义词,它有两个来源刘秀和曹操,刘秀得陇望蜀统一天下,而曹操得陇不望蜀鼎足三分. 光武帝刘秀刚称帝时,天下尚未统一, ...

  • 正宫·金殿喜重重(南北合套)·秋思(风雨秋堂)(套数)

    [原文]     正宫·金殿喜重重(南北合套)·秋思(风雨秋堂)(套数)     范居中     [金殿喜重重(南)]风雨秋堂,孤枕无眠,愁听雁南翔.风也凄凉,雨也凄凉,节序已过重阳.盼归期何期何事归 ...

  • 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如梦蝶)(套数)

    [原文]     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如梦蝶)(套数)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 ...

  • 马致远 夜行船 秋思(套数)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 ...

  • 书法《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两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日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一一司马曙&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欢迎阅读. 天净沙⑴·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 ...

  • 中华经典资源库: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郦波)

    <天净沙·秋思>这首几乎是句句押韵的小令把一幅苍凉孤寂的天涯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言简义丰,句法别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那么,诗人在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 ...

  • 初37 吟诵书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吟诵书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读诵)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吟咏) 来源:<中华经典吟诵>(赵敏俐 徐健顺 主编 ...

  • 古诗词日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译文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 ...

  • 马致远的《秋思》把每一句都改动一字,你会怎么改?

    2021-03-15 09:48 阅读量:2.2万+ 华人号:中国文化 我们先看<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的作者是元朝马致远, ...

  •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肖旭/文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与关汉卿.郑光祖.白 ...

  • 元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

    元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 一君木子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 这是初中生必背的一首古曲. 此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