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摩托车企业能否赶上日企,就看未来的10年

前天写了一篇《再过10年,国内一定能出现雅马哈、本田、铃木一样的摩托车企业》,文章发表后,跟帖不少,点赞不多,从评论来看,多数人不同意这个判断。

有人说,“再过10年,也赶不上日本60年代的水平”,还有人说“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大城市摩托车不解禁,100年都追不上”,“60年代日本100多家摩托车企业,80年代有20多家,现在只有4家!一个CB400生产30年共6代的沉淀,国产难望其背,更不用说1000的公升级超过200匹马力,还不超过400斤”,也有谨慎支持的观点,“国产摩托车想和日本低端的追平,10年应该差不多,要想中端和高端摩托车这个世纪估计都追不上”。

总结起来,中国的摩托车产业在10年内很难赶上日本,原因是人的态度问题、禁摩政策、技术积累。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棘手,每一项都是难题。

首先,态度问题。

由于摩托车的体量小,相比汽车总体价格便宜,企业赚快钱的思想更甚。而摩托车的复杂程度一点也不比汽车小,并且由于摩托车是两轮,安全问题还要比汽车更复杂,只想赚钱的态度难以把事情做好。而反观日本剩下的摩托车企业,哪一个不是有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哪一个不是将摩托车的品质放在首位。国内的一些企业拼技术拼不过,就堆积配置,在外型上下功夫,争取“外貌协会”成员。稍微好一些的企业,刚刚去掉合资的商标,就将自己的摩托车卖得比合资的还贵。

国内的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大件的核心技术,而国内的摩托车企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缺少工匠精神,缺少做事业的精神,而只想着赚快钱。

第二,禁摩政策。

对于一项市场受到政策限制的产业,也难怪企业没有积极性。禁摩就没有市场,虽然随着国内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摩托车市场中玩乐型摩托车的比重增加,但是大城市禁摩、13年报废等政策限制,导致整个摩托车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仍然有限。这使得企业不敢投入。

另一个因素是国家对于燃油车的远期政策,海南省提出2030年禁售汽柴油车,欧美普遍在2030年至2040年禁售燃油车,作为机动车的摩托车也不可能例外。留给摩托车企业的时间有限,企业的积极性也相应变得有限了。

第三,技术积累。

确实,摩托车的复杂度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没有时间的积淀,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日企。

评论里的不自信可以理解,对于国内摩托车企业,消费者也是怒其不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阶段的国内摩托车企业也在进步。

大长江豪爵的漆水值得称赞,很多摩托车企业也是国际品牌包括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的零配件供应商,国内的一些企业也掌握了一些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面升级为电喷摩托车以后,国内摩托车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国内摩托车政策的松动,比如150ml排量以下的摩托车免征附加税、摩托车转籍异地通办、摩托车驾照一证通考,这些政策都释放出对摩托车产业的鼓励态度,提升了摩托车企业的发展动力。

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国内的摩托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合资合作,和汽车产业一样,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政策方面可能也会越来越宽松,只要摩托车企业转变态度,在10年的时间内,虽然不可能超越日企,但还有可能赶上日企的基本低端水平,造出看着舒心,用着放心的摩托车。

其实,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赶上日企的基本水平,而是留给燃油摩托车的时间可能只有10年到20年的时间,到时候就算赶上了日企,也没有太长的发挥时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