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旧第 周氏宗祠
濂溪旧第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又叫周氏家庙,敦木堂,2005年11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垷坦村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建筑。即周三畏后裔的家族祠堂,如今为垷坦村老年协会所在,位于村口附近,坐西朝东偏北45°左右,总共三进两天井加两厢,建筑面积725.61平方米。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创建,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民国末期1946年曾进行重修。现大多为清代遗存。周氏宗祠门楼采用四柱三楼仿木牌坊式,额枋处贴面高浮雕狮子戏球、鲤鱼跳龙门、福禄寿喜、亭台楼塔等题材的砖雕图案,正中有“周氏家庙”横匾一方。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石柱木梁结构,明、次间为抬梁式,梢间为穿斗式,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方形扁梁,梁侧面有回纹浅雕,无栌斗,五梁架直接搭在前后金柱柱头,再用坐斗、童柱等构件连接三架梁,檩条下用帽翅、沓木等构件,单步梁一头插入金柱身,一头搭在檐柱头,牛腿、雀替雕刻人物、花鸟等图案,内额悬挂“忠隐传芳”匾。过门厅后是“凹”字形天井,地势抬高,又步四级台阶入正厅。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八檩,同样是石柱木梁结构,石柱抹角刻海棠线脚,明、次间抬梁式,梢间为穿斗式,五架梁对前双步后单步,梁栿为断面圆形的直梁,梁下皮略做弧度,有童柱,柱头均无栌斗,人物牛腿,内额悬挂“敦本堂”匾额。后厅又高于后天井四级台阶,面阔五间,进深八檩,除了明间四金柱为石柱外均用木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回纹牛腿,额枋上有“翰林”、“濂溪旧第”等匾额。周氏家庙的两株树龄上百年的罗汉松和金桂被村民视为珍宝,倍加呵护。
周氏宗祠平面三间三进二天井,砖雕门楼,有梅兰竹菊,狮鹿鱼鸟,亭台楼阁,山水庙塔等浮雕图案。庙堂内正中悬挂匾额“濂溪旧地”。据考,垷坦为兰溪周氏始源地,周三畏是垷坦第一代始祖,三畏为濂溪四代孙。濂溪字茂叔,名敦颐。因此,垷坦集聚周氏1300多人即是周三畏之后裔,也是周敦颐之后裔。周敦颐乃北宋理学家,其村存有《道国元公濂溪周志》三卷,说起周敦颐,为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爱莲说》,表达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情怀和廉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忠隐传芳”匾额的意思为:周三畏,南宋汴梁人,隐居于白露山,卒葬于此。宋理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赐匾“忠隐庵”,其精神流芳传扬。
“濂溪旧第”匾额的意思为:垷坦村为周敦颐的后裔聚居地。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为了纪念先人周敦颐,垷坦村故称“濂溪旧第”。
周氏家庙——敦本堂
在此,顺便谈谈垷坦村的教育,民国初年,本村周士奎任校长,办起了私立潜修初级小学,有2名教师,1个班级,有学生43人。校址在周氏宗祠内。民国26年(1937)改名为白露乡第八、九保国民学校,开2个班级,教师2人,学生78人。1949年8月,易名垷坦初级小学。1958年,改称垷坦完全小学。1969——1973年开设小学附设初中班,越一年停办。1978年迁出周氏宗祠。1989年由村集体经济投资14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96年8月学校布局调整,撤郎山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垷坦小学。1995年班级6个,学生150人,教职工7人。期间,也曾办过垷坦幼儿园,1996年有1个班级,33名幼儿,任教教师1人。
垷坦村俱乐部创办于1983年冬天。活动场地225平方米,设有电视室,有22吋西德产彩电1台,图书室藏书300余册,阅览室订阅报纸20余种,有象棋游艺室。村委会每年拨出活动经费。1985年活动场地由村老年协会管理,并开班老年茶室。1985年被评为建设乡先进俱乐部。老年协会、老年茶室至今开班在周氏宗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