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降临,俗语“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什么意思?

老祖宗在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并为此而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

惊蛰又名“启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季节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今年的年03月05日,即 辛丑年牛年正月廿二,便是一年一度的惊蛰节气, 民间有很多关于惊蛰的俗语,每一句含有惊蛰的农谚,都和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惊蛰马上到,俗语“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什么意思?今年雨水多不多?年景好吗?

一、什么是惊蛰?打雷和惊蛰的关系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句话说的是二月份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打雷的现象,目的就是为了惊动万物。而“蛰”则有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的意思。

昆虫根本听不到打雷声,那么是什么让它们“惊而出走”呢?很显然是回春大地、天气变暖所致。

自古就有“惊蛰始雷”的说法,历史上曾将惊蛰称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启蛰”,2021正月廿二惊蛰节气交节,和这种说法比较吻合。

按照古人的说法:“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民间也有“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或“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等农谚。

如果从干支纪年法角度来看,惊蛰乃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可见惊蛰节气和打雷的现象密不可分,如果从《易经》卦象来看,卯月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而“大壮卦”的卦象,则是天上开始打雷。另外,“卯”,也有万物冒出地面的意思,代表着一年春耕由此开始。

二、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这句俗语说的是惊蛰节气尚未到来,但是却出现了打雷天,那么就会有四十九天阴云密布。“四十九”只是一个虚指,一般指一个月左右。

民间还有“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的说法,无论是四十九还是四十五,都表示可能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由于惊蛰到来之后就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如果连续多日下雨很容易发生灾害。过去农民经常根据惊蛰节气,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并进行合理的春耕安排。

如果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来看,这种预测天气的方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实际意义。因为惊蛰节气到来时天气乍暖还寒,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多变。

过去农民常说“冷惊蛰,暖春分”,表达的是天气比较冷,那么到春分的时候就会暖和。而“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则是说如果惊蛰时刮起了北风,那么天气就会像冬季一样冷,根本不利于春耕。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其实也表达了节气、气温对春耕的影响。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人们根据惊蛰刮北风还是刮南风,去判断未来的天气情况,以及是否适合耕种,这种经验之谈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惊蛰未到先打雷好不好

惊蛰节气当天打雷,其实一个非常好的兆头,寓意着今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农业肯定会获得大丰收。

相反惊蛰之前就听到雷声,那么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很容易出现灾害天气,这就意味着粮食要减产。

雷声在惊蛰未到之前打响,意味着后续将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这样不仅会导致洪涝灾害,而且农作物还会因为光照不足而生病,这对农业播种非常不利。如果用一句俗语来诠释这句话,那就是“未蛰先雷,人吃狗食”。

很显然人肯定不会主动吃狗食,但“未蛰先雷”就会导致粮食欠收,这样家家户户可能就吃不饱肚子了,为了填饱肚子所以才会和狗抢食吃。

结 语

大家一定要善于从俗语的字面意思,去深入挖掘俗语背后的含义。尤其是和农业息息相关的农谚,更是蕴含了老祖宗的大智慧。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实际上就是春天的序曲,后者说吹响了春天的号角,当昆虫都蠢蠢欲动之时,正适合春耕播种,所以最怕的就是年景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