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摄影 不让你偏执的完美成为一种病
因为摄影评论的机缘,会有更多看图、评图的时候。对于不少作品,其实我真想后面加上一句话,你对作品太完美的偏执,也会成为一种病。
单张艺术作品、商业广告、纪实看起来那么精、那么美,是情理之中的。可有的自然状态的纪实组照,不仅每一张看起来环境如舞台布景,主体就在黄金视点,光影照场般理想。而且不同时段拍出的作品连影调都惊人一致,在一切堪称完美的同时,往往会给人如醉梦中的不真实,这是很致命的事。
对摄影完美偏执的人还有不少
有的细节型偏执;细节决定成败,不错,但别忘了,魔鬼就在细节中,如果一味追求细节精致,也许会因大失小,摄影中主体总是第一的。
有的主题型偏执:不管题材是否贴切,内容是否支撑,都往大主体、主旋律方向无限靠近,但不小心就陷入空洞、离题千里的境地。主题是独立情感的体验。
有的技术型偏执:一头扎在技术参数里,在构图的黄金视点和对应照形中精益求精,技不惊人誓不休,硬磕一些死的东西,但任何技术只是服务于内容表达。
有的器材型偏执;心中总是缺了那么一台相机,一个镜头,凡是新的摄影器材都想悟透并拥有,分辨率,畸变、高感、宽容度、操控性、MTF等等。但这机那机不如时机,这头那头不如脑头。
有的后期型偏执:相信后期能拯救一切,怀想将数字艺术与摄影结合到极致。以求作品达到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而最好的作品来自自然而然。
不必为不完美而耿耿于怀
有时候你会为风景中突然冒出电线杆、合照中冒出的人影、照片中水平线倾斜、摄影中部分过曝而欠曝等而耿耿于怀、懊恼不已。其实,大可不必。并不见得就是你拍得不好,只是你把完美当成唯一得艺术标准了,甚至有些偏执的强迫。作品表达思想,画面传达情绪却并不会被这样的“意外“就给“和谐”掉了。
但我们执着于摄影作品没有半点杂质,丝毫瑕疵。我们追求摄影过程完美细节,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场景、氛围要有感染力;主体、元素要有吸引力;细节、形态要有表现力。你的画面想要说出一个什么样的生动故事,表达怎样一种特别感情、展示一种怎样的个人风格。而那些锐度呀、那些噪点呀、那些角度呀、那些意外呀,那些所谓的完美,不过只是一个没想到,或许是一个加分项,有的话或许还会画龙点睛,没有的话其实也无关痛痒。只要整体一致,合适的极致、适度的完美就很好了。
独特和完美你看重什么
看经典照片和名家之作,给我们的第一感觉绝对不会仅是完美两字。而应该是独特。那些包含了时代特征,包含了性格特质、情绪特性的老照片。作品的场景和人带给我们的故事、精彩的瞬间、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今天的照片相比,那些相片可能是原始的,甚至会有一些模糊,更谈不上锐度什么的指标。但是,正是照片中所包含的浓烈情绪,感动故事,让我们难以忘记。
卢献艺 摄
“很多人拍风景都会避开电线杆,但我认为拍风景不要忌讳这些,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是当下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反映,以后假如这些电线杆都被埋到了地下,你想拍也拍不到了,千万不要让画面刻意干净得不真实。”贵州省摄协副主席、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卢现艺先生如此认为。
森山大道他的黑白片子、高颗粒、粗糙,自出道以来备受争议。有的人吐槽他如果晚生几十年,估计是用手机拍照。这货的片子完全是死黑死白,画面根本不精致,根本不需好相机。但还有些人却极其钟爱这种反传统、反精致的糙。他的作品尤其在当代日本年轻一代里,人气颇高。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摄影巨擎。
森山大道 摄
不是说完美不重要,完美永远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对完美的追求,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是完美从来都不应该凌驾于内容之上,完美应该在我们的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技巧性的存在,而不应该成为摄影的唯一标准。更不要因为所谓的完美成为形式,丧失个性、丢了情绪、淹没思想。
不管完美、还是粗糙、甚至缺憾,你得有理由,你要会诠释,你要恰如其份用好才是正道。如运用失焦,抖动、噪点等等。对某些人来说,创造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象征等来拍很艺术很观念的作品也是可以的。
周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