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哈姆雷特正名|茜的《哈姆雷特》“作业”

茜:高校教师,国际中学兼职。文学带给了我双重的温暖,首先是在开卷阅读时,然后是在教学中,酷爱教学的我,喜欢和青春期的孩子们在一起,专注整本书阅读,希望和孩子们一起细读中外文学经典,见证文学的力量,希望通过文学帮助渴望灵魂滋养的青少年在探寻自我的旅程中拓宽视野、建构力量。

作业:
今天,Hamlet对女友和母亲的态度激起了大家的公愤,猫猫认为Hamlet有暴力倾向,牛仔老师认为Hamlet残暴,鹿宁认为Hamlet拖延,还有惹不起的人说Hamlet有恋母情结。呵呵,我也来说说我心目中的Hamlet王子,注意,不是Hamlet大叔,我们不能用大叔的标准去要求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哈。
我们分两个阶段来看Hamlet:王子在父王被杀前和父王被杀后
一、父王被杀前,别人眼中的Hamlet王子的完美形象:
1、        在恋人奥菲利的心中,哈姆莱特灵魂高贵,具政治家的洞察力和学者的口才,武艺高超,是国家的希望、名流的榜样、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永远的C位。
2、        连想置他于死地的克劳狄斯也认为,哈姆莱特天性纯善,是一个堂堂男子,可以领导宫中的大臣。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崇拜他,以致于克劳狄斯对他不敢轻举妄动,要在英国除掉他,尽量减少影响。
3、        挪威国王的侄儿福丁布拉斯认为,哈姆莱特完全可以成为一位很贤明的君主。
4、        即便是在遭遇变故后Hamlet这份纯良仍熠熠生辉。
比如哈姆莱特待人很平等。当霍拉旭说:”我永远是您卑微的仆人”时,作为王子的哈姆莱特立刻纠正他,说:“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朋友相称。”他要霍拉旭和马西勒斯替他保守秘密,并且说:“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忠诚。让我们彼此保持着不变的交情。”
听说儿童剧团来到宫中了,哈姆莱特急切地发出一连串问题:“怎么,他们都是些孩子吗?谁供养他们吃、给他们穿?这些孩子干他们这一行,到了嗓子唱不成的时候,就此不干了吗?”而且还操心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怎么过;所以,他嘱咐波洛涅斯,要格外优待他们,说:“他们越是配不上,越能显示你的宽宏大量。”这个忧郁王子内心有非常柔软和温暖的一面。
综上, Hamlet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奥菲利亚讲述了他的完美,克劳狄斯说,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而且是盲目崇拜。
在性格上,哈姆莱特本人也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美德,但一点邪恶足以令人声名狼藉。剧本最后,他要霍拉旭活下来,向世人讲述他的故事,解除他们的疑惑,以免损伤自己的名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哈姆莱特被人诟病的原因就在于性格上追求完美!这种性格在他的人生发生巨大变故后体现得尤其突出!
  • 我们来看看,Hamlet究竟经历了什么?

父亲莫名其妙地死了,而母亲不到一个月就改嫁了,嫁的还是自己的叔父。换了任何一个人恐怕都难以接受;何况在他眼里,父亲与叔父一个天神一个丑八怪,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其次来自他对社会的认识,宫中通宵达旦纵酒狂欢的恶习,乃至整个国家,都让哈姆莱特非常厌恶和痛恨。
第三是他的宇宙观,整个宇宙在他眼里,只是一大堆乌烟瘴气的集合;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非常陈腐、乏味、无聊,令人厌恶;最后是他的人生观,他认识到命运的险恶和人世的苦难,从而充满了绝望,要不是神禁止自杀,也许他会自杀。
一、     基于以上两个前提,我们怀着同感力来看看这样一个遭遇人生巨大变故的年轻人(注意:不是大叔)是如何面对的?
1、         Hamlet对恨的人绝不宽容。
Hamlet对杀死父王的叔叔、对奥菲利亚满脑子恶俗思想的老爹、对两个密探朋友都展示了他卓越的语言杀伤力。在次不在赘述,只说说今天兔子老师要求分析的观戏始末,在疯癫的保护下,哈姆雷特是如何怼了Polonius,Claudius, Gertrude,R&G的话。
Hamlet怼Claudius是借着揶揄自己是变色龙,暗中讽刺Claudius说的全是空话/假话。挖苦母后在丈夫死后不久就开开心心。看戏后嘲笑R&G笛子都不会玩(不会让笛子发出声音),还想玩弄我,从我这里刺探出内心的秘密。
当然,这些机锋Hamlet都是借着耍流氓式的装疯来达成的。看戏时,Hamlet坐在奥菲利亚身边,语言很轻佻,有的句子甚至像流氓说的,不符合王子的身份,要放到现在可以告他性骚扰,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应该注意到,克劳狄斯也在剧场,这是哈姆莱特说要装疯后,第一次直接面对他。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实际上是在迷惑克劳狄斯。
2、  Hamlet追求完美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他对最爱的人的不宽容和对自己的更加不宽容。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后者,我们才能够去谅解Hamlet青年对爱的人的“残酷”与“暴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Hamlet如何对待自己最爱的Ophelia:
哈姆莱特要复仇,第一个想到的是Opheli,他特地来向Opheli告别。王后曾盼望他俩共结连理,现在他却不得不自己来斩断情丝,怎么不令他肝肠寸断呢?这种精神痛苦里是他更深刻的爱。你如果深深地爱过,又失恋了,也许能理解哈姆莱特此刻的感受和表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Hamlet并没有说一句话,实际上Hamlet是在自己心里与爱人告别,Ophelia和她爹却以为是Ophelia不见他导致了Hamlet的疯魔!这点很重要。这一段描述非常动人。Hamlet脸色苍白、浑身褴褛,他握-拉-遮-瞧-临摹-摇-点-发出-放松-转过-回顾-注视着Ophelia,一步步离开。可谓字字剜心,Hamlet哪像是离开女友,简直就像是要离开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后来在Ophelia她爹的策划下,两人的见面时,为何Hamlet360度大转变呢?他见到Ophelia第一眼还赞美:“且慢!美丽的Ophelia女神,在你的祈祷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第三句话话风就完全变了呢?这里我们需要细读文本。
首先,Ophelia还纪念品刺激到了敏感的Hamlet, Ophelia接着解释理由:“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Ophelia真是把戏演戏过了头,本来是自己不理Hamlet,怎么成了Hamlet变心呢?!聪明的Hamlet马上意识到这是她爹的诡计,于是,Hamlet开始向女友扔炸弹、插刀子:“我的确曾经爱过你”、“我没有爱过你”、“你进尼姑庵/妓院去吧。”估计他还察觉到有人偷听,问Ophelia,“你的父亲呢?”。
好吧,“爱之深、恨之切”,没有前面Hamlet把Ophelia视作生命、视作全宇宙唯一女神的挚爱,哪有此时此刻对自己的女神被玷污的恨?!
对自己的母亲,我认为照此情感逻辑,仍然可解。对于母亲,哈姆莱特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她痛恨母亲才一个月就改嫁了,而且是嫁给自己的叔父,他用非常刻薄和恶毒的语言痛骂她污辱她;但另一方面,他又有孝心,要服从母亲的意志,哪怕有些勉强,后来还告诫自己不能伤害了母亲的身体,不能失去了本性。Hamlet不是大叔,他的年龄不可能具有大叔的圆融,只是青春期的决绝!
3、         Hamlet对自己就更是血淋淋的解剖,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青春期的人带给别人的伤害,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伤人,又伤己!如果没有苛责自己的精神品质,没有自省,那就是没有Hamlet精神。
哈姆莱特对人的苛责,也延续到他自身,他具有很强烈的自省意识,对自己的不宽容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一个鲜明特点。他认为我们(包括自己)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能信任,不过自己还不算是最坏的人。他反省自己有很多过失,比如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等,不该在雷欧提斯面前失去了自制,自己的罪恶是那么多,真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至于自己要为父亲复仇,却总是拖延,懦怯多于智慧。看到演员全身心地投入表演,看到福丁布拉斯的军队视死如归,看到坟墓里的骷髅,都会引发他深深的思考。他精辟地总结出来一句:“要知道一个人的底细,应该先知道他自己。”古代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两句话很适合这样的哈姆莱特:“认识你自己”和“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有的学者认为,《哈姆莱特》是以戏剧艺术的形式探索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一部关于人类自我认知的伟大作品。
《哈姆莱特》是全部莎剧中最长的,他的台词就有1506行,占全剧台词的39%,莎剧共有1378个角色,他的话最多,但主要是在思考社会和人生、责备自己拖延,而直接表达复仇决心的,全部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10行;其中看不出他有任何计划和准备,仿佛一直在回避,回避不了就责备自己拖延,通过责备,他就在精神上解决了拖延问题,获得了心理平衡。
福柯是20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他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认为,哈姆莱特的疯癫就是由于文明而引起的。他第一次把“疯癫”看作文明或文化的产物, 我理解的意思是,在一个社会中,当人们的理性诉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的时候,疯癫就会出现,或者喃喃自语,或者狂吼呐喊,进行反理性的自我宣泄和自我揭示。
基于此,我认为,Hamlet的暴虐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黑白完全颠倒的国家,他追求完美的决绝的性格让他没有办法原谅仇人、原谅有瑕疵的爱人,尤其是不能原谅自己的种种“不完美”才导致了他的各种疯癫和语言暴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