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 | 在阅读中感悟“孤独”(散文)

在阅读中感悟“孤独”

 文 / 金忠 
(安徽铜陵)
2020.02.20

这里所说的“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寂寞、无助等含义;也不是指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从世界名著《百年孤独》和《红楼梦》的阅读中我认识并感受了这种孤独。

《百年孤独》是阿根廷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贵族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宝黛钗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世态百相,表现了诸多人物在封建枷锁压抑下的孤独无奈。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曹雪芹笔下四大家族三百多个人物尽管个性不同,经历不同,有高雅的也有猥琐的,有开朗豪爽的也有世故刻板的,有文化的绅士的也有粗俗的鲁莽的,他们的内心都存在着某种孤独和无奈;

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

贾府又何尝不是这样?!

贾政王熙凤贾探春都无法支撑“呼啦啦大厦将倾”的危局。在家族走向衰亡时,每个人都显得那般的无奈和渺小;

《百年孤独》不足三十万字,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告诉人们“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

《红楼梦》七十余万字,“好了歌”和“注释”还有那支曲儿:“......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与马尔克斯标注的“孤独”异曲同工。

墨尔基阿德斯用梵文书写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只是家族六代人未能破译羊皮卷手稿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一线索,使得近三十万字的著作情节跌宕,最后奥雷良诺破译出羊皮书的内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马孔多消失了,家族的百年历史结束了,故事也讲完了。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不仅是《红楼梦》这本书的书名起缘,他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画册和词曲,是书中角色命运的预言。有人说第五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读完全书才能参透什么是“千红一窟”、什么是“万艳同杯”、什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在阅读过程中谁能理解贾宝玉心中的孤独呢!

《百年孤独》全球销量五千万册。这本书不仅是网上的热搜、书店的热卖、读者的热议,2021年春节期间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四十集连续剧“流金岁月”(第31-32集)精言集团掌门人叶谨言向员工朱锁锁荐读的也是《百年孤独》这本书!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我以为这本书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不是因为它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它成功描述了跟人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情绪有关,与成功渲染了适合产生“孤独”情绪的环境有关。从大屠杀这夜开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实际是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马孔多的一切被雨水冲洗侵蚀。香蕉种植园被大雨冲走了,整个小镇退缩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它认为“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抑或失败,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书中有许多关于“孤独”经典阐述:

“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别,这本书读起来枯燥,有一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红楼梦》,印了多少册、拥有多少读者可能已经多到无法统计,历史上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之说。它以一本书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伟人毛泽东多次向党的高级干部荐读《红楼梦》,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说:读五遍以上才有发言权(《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514页)。

《红楼梦》是一本什么书呢?

曹雪芹自己的概括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的作者没有直接用“孤独”这两个字来表示孤独,也没有关于孤独的专门阐述,我以为整部《红楼梦》中“孤独”情绪和心境无处不在。

贾政和贾氏祖先有不便说出来的“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孤独;

宝、黛、钗有被压抑被阻遏被扼杀的青春爱情婚姻的“孤独”;

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有百无聊赖的生活孤独;

曾为贾家崛起立下功劳苦劳的焦大有不受尊敬、看不惯“王八羔子”“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养小叔子”的孤独......“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听到柳湘莲这句骂,我想贾宝玉的内心一定是孤独而又孤寂的。书中说“宝玉红了脸”。这大概是中国文化对孤独的特有的表达方式。

在《红楼梦》的语境里,孤独是一种难以与别人沟通的记忆,是一种难以与别人求同的思考,还是一种难以完全表明的心境。

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中国人表达孤独的口语:如在社会交往中有“貌合神离”、“形同陌路”、“话不投机半句多”等等;夫妻之间也有“同床异梦”、有“稻草滚成筋,不知男(女)人心。”等等表达孤独的短语。

马尔克斯则对孤独进行了直接的阐述:他认为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认为孤独永恒……

我们在世界名著中阅读“孤独”、感悟“孤独”,因为“孤独”确实存在于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孤独”有许多经典论述,例如他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认识、关注、体验孤独就是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提醒我们关注心理体验人生,让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能做到:

在顺境中保持清醒,

在逆境中淡然一笑。

(网络配图)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