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李可染与京剧
国画大师李可染与京剧
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鲜为人知的是,李可染还是一位京剧票友,他平时常对人说:“我第一志愿是拉胡琴,第二志愿才是画画。”京胡,又称胡琴,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李可染的京胡
李可染生于古黄河沿岸的江苏徐州,儿童时代,每听到从街道窗口传出京胡的声音就很受感动,后来便开始自学。李可染回忆说:“当时,街上有一个卖唱的乞丐,每晚拉着胡琴在街上游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随在他身后,听他拉琴。这是我学琴的第一个老师。”
《榕荫放牧图》
1923年,驻扎在徐州的军阀张宗昌为庆贺母亲寿辰举办盛大堂会,京剧名家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都受邀到场,李可染也去听了戏。当时为程砚秋操琴的胡铁芬烘云托月的琴音深深打动了李可染,“好听!” 李可染晚年常回忆这一段情景,“这古朴美妙的琴音在我耳边奏鸣了一辈子。这行云流水的胡琴使我回味了一辈子。我就是这样迷上京胡的。”
1925年徐州京剧堂会
除了胡琴声,李可染对程砚秋的戏也十分赞赏:“程砚秋的戏非常奇,是奇中见正。他的嗓音很宽,常用险腔,有时唱高腔,忽然从很高的高腔掉下来转为低腔。有时高亢激昂,有时又细如游丝,我很喜欢他的唱腔。”他还常常取之譬喻绘画要以奇险取胜,“艺术中的奇就是好。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传奇’,中国绘画则讲究似奇反正、奇能见正、正中见奇。”
胡琴圣手孙佐臣
堂会期间,李可染认识了著名戏曲评论家,能唱善演、拉琴打鼓无所不能的苏少卿。一次,苏少卿邀李可染去见胡琴圣手孙佐臣。李可染恭恭敬敬向他求教,老人家说:“学艺第一要路子正,第二要能用苦功;话极平常,可是世上学艺的人成千上万,能有几人真正把路子走正了,把功夫练到了家的⋯⋯”苏少卿告诉李可染,孙老先生早年练功时,在数九寒天,把两手插在雪堆里,等到冻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来练,不到手指灵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看他左手食指尖上一条深可到骨的弦沟,即可以想见他当年练功的情况。世人只知孙老先生的演奏,金声玉振,动人心魄,却很少人知道这感人的琴音是怎么来的!
李可染 《黄山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77年作
李可染听后惊叹不已,便暗下决心苦练基本功。虽然后来没有成为琴师,但李可染始终保持着这一喜好。在杭州国立艺专时,写生之余还常常要拉上一曲。当时,西湖边的船工和居民对这位拉胡琴的青年相当熟悉。
后来,李可染与苏少卿之女苏娥喜结连理,他们“妇唱夫拉”,在京剧票友界热闹了好一阵子。可好景不长,苏娥因生第三个孩子苏玉虎后患斑疹伤寒而谢世。伤心不已的李可染一头钻进绘画,不再拉琴,怕触及丧妻之痛。1944年,邹佩珠走进了李可染的生活,她也爱京剧,但唱的只是老生中的几段名曲。于是,李可染教了她全部《乌盆记》的老生唱腔。在重庆,邹佩珠登台演出《乌盆记》,李可染还为她操了琴。
李可染 《阳朔一景》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解放后,李可染住在中央美院职工家属宿舍,心情好时,就会拿出胡琴拉上一二老段子。不少内行都知道,李可染有一手好琴功。虽然如此,李可染仍然自谦学琴入手不正,当不了一位好琴师。著名画家黄永玉在《大雅室胡同甲2号安魂祭》中则说:“李可染拉胡琴不是小好是大好。”
李可染 《清漓渔船图》 镜心 1962年作
李可染十分喜欢去剧场看戏,杨小楼、余叔岩、尚和玉、杨宝森、程砚秋、裘盛戎的演出他都爱看。他说:“欣赏好戏好演员是过瘾,另则去熏陶一下,也许会得到启示,对画画有好处。”
李可染 《革命摇篮井岗山》 设色纸本
李可染最后一次看京剧是1989年10月,中国举办第一届艺术节,他捐了十万美元。有关方面送来了《四郎探母》及《曹操和杨修》的票子。李可染对由尚长荣和言兴朋主演的新编历史剧颇感兴趣,然而两个月后,未等对戏嚼出大味来,他却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这是现存唯一一张李可染拉京胡的照片,弥足珍贵。每当创作遇到困难时,李可染总会痛痛快快地拉一段京胡。随着激越的琴声,得到些许放松……
艺术中的奇就是好。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传奇”,中国绘画则讲究似奇反正、奇能见正、正中见奇。
程砚秋的戏非常奇,是奇中见正。他的嗓音很宽,常用险腔,有时唱高腔,忽然从很高的高腔掉下来转为低腔。有时高亢激昂,有时又细如游丝,我很喜欢他的唱腔。
——李可染
李可染的京胡
在我儿童时代,每听到从街道窗口传出京胡的声音便感动,心便跳动起来。后来自己开始学习起。当时,街上有一个卖唱的乞丐,每晚拉着胡琴在街上游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随在他身后,听他拉琴。这是我学琴的第一个老师。
——李可染
李可染《浔阳琵琶》 (1946年)
1925年春,李可染从上海美专毕业回到徐州,适逢军阀张宗昌为其母祝寿(农历四月初八),在徐州大办堂会。杨小楼、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等京剧名家一时齐集。李可染通宵达旦地观看表演,深为东方文化的神韵所倾倒。他晚年一再说,当时真是“如聆天乐!”
李可染在徐州京剧堂会上第一次看到程砚秋的、余叔岩的演出。程砚秋以气催声,幽悠深婉的唱腔给李可染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他常常取之譬喻绘画要以奇险取胜。
1925年徐州京剧堂会
1925年徐州堂会报道资料
李可染《卖唱图》(1949年)
李可染爱听戏,同时也有很多戏曲界的朋友,如田汉、欧阳予倩、张君秋、李世济等等。在齐白石老人家中,来了兴致,弟子们也会演上一出,通常是李苦禅扮净角,李可染拉京胡。
李可染夫妇与京剧名家张君秋
李可染夫妇与京剧程派名家李世济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个时期想学拉胡琴。一位同乡带我去见胡琴圣手孙佐臣老先生。我恭恭敬敬向他求教,老人家说:“学艺第一要路子正,第二要能用苦功;话极平常,可是世上学艺的人成千上万,能有几人真正把路子走正了,把功夫练到了家的。⋯⋯”那位同乡告诉我说,孙老先生早年练功时,在数九寒天,把两手插在雪堆里,等到冻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来练,不到手指灵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看他左手食指尖上一条深可到骨的弦沟可以想见他当年练功的情况。最后那位同乡感叹地说:“世人只知孙老先生的演奏,金声玉振,动人心魄,却很少人知道这感人的琴音是怎么来的!”
——李可染
李可染自小喜欢京胡,虽然后来没有成为琴师,但他始终保持着这一喜好。
李可染在杭州国立艺专时,写生之余还常常要拉上一曲。当时,西湖边的船工和居民对这位拉胡琴的青年相当熟悉。直到晚年,李可染的手上还留有练琴时留下的弦痕。不少内行都知道,李可染有一手好琴功。虽然如此,李可染仍然自谦学琴入手不正,当不了一位好琴师。入手要正,功夫要实在,李可染对琴如此,对画亦如此。
这是现存唯一一帧李可染拉京胡的照片,弥足珍贵
每当创作遇到困难时,李可染总会痛痛快快地拉一段京胡。随着激越的琴声,得到些许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