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船蛟湖村:青宫领袖徐士谷
曾经泛滥成灾的湖水,被装扮成清澈明丽的村中小溪
沿105国道,过了围里,西去五六里地,往左拐,不一二里,便进入拖船镇蛟湖村。蛟湖者,顾名思义,腾蛟潜于湖者也。据村中老人介绍,早前蛟湖和赣江连为一体,因为地势低洼,这一带常年积水,成为广袤无垠的湖面。俗话说,水火无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要到湖里讨生活,又要应对凶险的水患,往往凶多吉少。面对凶险,人们认为是水中蛟龙作怪,把这片湖面叫作“蛟湖”。村庄里几乎所有的传统建筑的门头,均刻有“兽面吞头”的饰物,形似傩面,大约是为了镇住湖中蛟龙,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门额上的兽面吞头,成为蛟湖人与水患抗争的精神图腾
进入蛟湖,村庄四周都有水带环绕,依稀可见当年江水泛滥的痕迹。但村庄的建设,却是一日千里,旧貌换新颜。村庄中,楼房比比皆是,鳞次栉比。穿过楼房旁边的巷道进入村中心,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巷道虽然多被水泥覆盖,仍隐约可见青幽幽的青石板路面,见证着村庄早期的辉煌。而村庄中多处保存尚好的精美古建筑,以及为数众多的匾额,又似一部部厚重的史书,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经久不衰的悠远故事。
精美的老宅与幽深的巷道相守至今
据《蛟湖徐第家谱》载,蛟湖村开基祖希荩公(字竭忠),乃东汉末年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之后,于宋绍圣元年(1094),由吴塘(今属白土)入赘于此,成为蛟湖支祖,也由此开启了一个书香万世、名人辈出的丰城望族。
“青宫领袖”和“艺苑持衡”老宅
在蛟湖村中,有一座古朴幽静的小院子。院子的地面是坚固的大麻古板,院子里的主题建筑是一幢清代中期古宅,清水墙墙体,墙体表现古朴庄重,在古宅大门的上端,镌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行楷大字:“青宫领袖”(青宫即东宫太子)。距之不远的地方,也有同样一座院子,一幢风格类似的建筑,一样的清水墙,大门上面的匾额是“艺苑持衡”四字。所不同的是,这幢老宅墙体上多了一些石雕装饰,十分精美。在“青宫领袖”的后面,还有一幢风格迥异的木壁小楼,门头的匾额虽已不在,但房子的主人却清晰地记得,匾额上是“赐砚楼”三个字。这些古宅的主人,就是清代三朝重臣徐士谷。
徐士谷绘像
徐士谷(1803-1866),号稼生,晚号拙翁,土生土长的蛟湖人。其父徐廷晨,常年在湖北襄樊一带经商,因“喜诗书,尊儒士”,见士谷日渐长大,便请来先生教授士谷读书。士谷有着非凡的领悟能力,“过目成诵”。弱冠之年,去襄阳探望父亲,与父亲一道拜见襄阳郡守周芸皞,被周芸皞邀请加入当地诗文社,名噪一时。后来参加科考,一路领先,终成名宦。
赐砚楼小巷深深
据《丰城县志》同治版第一卷记载:道光八年(1828)科举会试第六名举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杜鸿年榜进士,选入庶常馆(新进士深造之馆),授编修。后晋清秘堂奏办院事、司经局洗马。1843年,道光帝亲拟降旨为江南主考官。1844年又晋升为吉士讲师,任顺天乡试同主考之重职。1845年会试分校礼闱入直上书房,论经讲艺,很受道光皇帝赏识,夸他有苏轼之才,擢升为太子老师,当了侍读学士。徐士谷告老还乡时,道光又特为他在老家蛟湖村建了一栋养老阁楼,并送一块珍奇“端砚”,亲赐十二支腾龙盘凤条墨,并亲书赠题“赐砚楼”三字。这就是“赐砚楼”的来历。
相传为张之洞亲书的“立功祠”门头
1846年,道光下旨将徐士谷充任四川省乡试正主考官,即任学政之职,专门负责招贤纳士。在他任职期间,他选拔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充任到各重要部门任职。清廷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就是徐士谷这位伯乐相中的。相传,在咸丰二年(1852)的一次乡试中,徐士谷拿起一份落选卷仔细阅读后大加赞赏,连声说:“可惜!”后该卷被列为红榜,这份考卷就是张之洞的。同治二年(1863),张之洞名列殿试前茅。为此,张之洞不忘师恩,为徐士谷故乡蛟湖村特亲笔书赠“立公祠”等多块匾额,以此来纪念这位一心为公的恩师,留以后人敬仰。至今,“立公祠”三个字还赫然醒目立于蛟湖村西头同治年间建造的祠堂门额上。
古拙的老宅和精美的门头
1848年,因得罪同僚,遭诬告,被罢官回到故乡蛟湖村。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皇帝继位,下旨召徐士谷火速进京,复其编修职位,主持朝廷修编之要职。1851年,咸丰帝又特旨徐士谷任福建省副总考官。1852年,徐士谷奉旨调任顺天乡试同主考官;1859年晋升侍读书郎(即皇子的老师),充任皇帝日讲起居注官职位,为朝廷编纂了大量辞书文稿。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攻占北京,大肆烧杀掳夺,焚烧圆明园时,徐士谷闭门不出,拟积薪自焚免遭外国人侮辱。他在文稿诗集中写道:“读书今日用,故里仰文山。”其志节可钦可佩。
多福多寿,人杰地灵
同治壬戌年(1962),徐士谷丁母忧(守孝),力辞归家。其间,多次推辞朝庭召回,而是在家乡的龙山书院客串讲学。由于积劳成疾,同治五年(1866年),一代名臣徐士谷病逝于故乡蛟湖,享年63岁。徐士谷一生著有大量诗集文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停云草》、《赐砚楼》等著述。
村前四百多年的老檀树,守望着永恒的家园
白云袅袅,湖水依依,默默见证着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曾经饱受水患之苦的蛟湖村,早已变成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而在水一方的蛟湖人,依然保存着纯朴温和、忠孝恭谦却又不失顽强的性格,在各自的领域描绘绚丽的人生轨迹。先辈远逝,留下的是一部又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