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叔微藏史】|西藏从来不是“文化孤岛”
看文字眼睛累,那就来听听看~
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拥有远程物质交换与区域交流,是重要标尺之一。
虽然西藏的自然条件严酷、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交通艰险,但是令人感动的是:人群之间的交往、物质交换、观念意识之间的影响,远不是崇山峻岭的险恶所能阻挡得了的。
尤其是藏族先民与西藏以外的地域之间的早期物质交换和交流,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初见端倪。
贝 饰
最早引起学者们注意的“舶来品”,是西藏卡若遗址中的10枚穿孔贝饰。
我们知道,贝类在早期人类活动中承担着至少两种重要角色和功能:装饰和流通。
作为装饰品,西藏卡若遗址的贝类,出土时是与其它小件装饰品组合在一起的。
根据鉴定,这些贝饰属于宝贝(Cowrie Shell)类,它无疑来自海洋。
在我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黄河上游诸石器时代文化中发现了大量贝饰。
然而,西藏卡若遗址远离海洋,竟然发现了这种贝,这证明它的居民与我国其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居民,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意识。
更有意义的是:反映出早在4000-5000年前,西藏的部落与高原外界之间的区域物质交换,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在空间上已经达到了很远的范围。
带 柄 铜 镜
在拉萨曲贡遗址墓地中出土了一枚带柄铜镜,经考古学家和学者研究:这枚带柄铜镜从风格造型上与西方流行的带柄铜镜属于一个系统。
同类带柄铜镜,在我国新疆、四川和云南等地的遗址中都出现过。
有考古学者认为:这种早期带柄铜镜,最早应起源于中亚——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
在先秦时期,这些古代游牧民族与活动在我国西部的古羌人部落之间,在经济类型、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中,甚至不排除“斯基泰文化”因素的直接渗入。
“斯基泰文化”:斯基泰(Scythians),古波斯称其为塞克人,《史记》和《汉书》中称塞种、尖帽塞人,属于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
他们的居住从今日俄罗斯东部的欧洲部分一直分布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他们应该是历史记载最早的游牧民族。
然而,带柄铜镜的具体传播路线,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尤其对西藏带柄铜镜的源头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和认识。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西藏发现的这类带柄铜镜绝非本土制作,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通过贸易,这类铜镜都只能是远程物质交换的产物。
远古西藏绝非“文化孤岛”
总而言之,即便是在远古时代,西藏也绝非一座“文化孤岛”,它与外部世界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源远流长。
这是西藏高原内部史前各部族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生产环境和资源压力等综合作用下促成的自我需求,以进一步谋求对外的交流与拓展。
这是西藏高原各部族之间兼并融合催生的内部互动和交流。
这是西藏高原史前各部族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积极参与的“国际性”的贸易和交流,是从物质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切也为西藏文明后来的发展路径和逻辑轨迹植入了丰富的生命力“基因和元素”。
——小话·𝘛𝘪𝘣𝘦𝘵 |达叔微藏史
参考资料:
《昌都卡若》|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四川大学历史系
《西藏曲贡村石室墓出土的带柄铜镜及其相关问题初探》|霍巍
《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霍巍
《从新出考古材料论我国西南的带柄铜镜问题》|霍巍
《西藏通史·早期篇》|张云 石硕 主编
文字 |达叔
合作微信号:
lanyue-dawa
小话|不失敬畏和尊重
欢迎您关注【小话 TIBET】
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
转载以及相关商业请谨慎
联系方式:17708919564。
点击文顶“小话TIBET”,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