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英年早逝引发的思考:养生到底有没有用?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前不久,“养生专家”梅墨生59岁早逝,引发大众思考,加上媒体的渲染,使人们怀疑养生到底有没有用?

于是,许多议论都冒出来了:养生专家连自己都搞不定,纯属忽悠。乡下老太太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养生,也活了90岁;某人天天抽烟喝酒还活了80岁,某医生天天给人看病,自己40多岁就生病死了……

极端的个案,尤其是名人的案例非常吸引眼球,但也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据报道,梅墨生是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教授、研究员,是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头衔一大堆。

可以想象,上述头衔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梅墨生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他曾告诉记者,青壮年时期,因为忙于工作,埋头书画练习和创作,他一天要低头练习十几个小时,有时还工作到后半夜,长期如此,颈椎、腰椎“频频亮起红”。

不惑之年后,梅墨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损耗、透支了太多。此后开始注意作息规律,也重新开始练习太极拳。他对自己忽视身体健康而深感后悔,但认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媒体渲染梅墨生“从小注重养生”,显然并不准确,他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养生专家”,是因为他出名之后参加了很多活动和电视节目,讲了很多养生经验和观点。

“养生专家”英年早逝只是个例,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所谓专家早死了,就否决养生的重要性,认为所有养生方法都是骗人的,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孤立事件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长寿的影响指数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而自我保健因素占60%。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养生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

但养生也确实存在许多误区;一个人思绪太缜密,活得太小心,每天每时都在考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时候能活动、什么时候不能活动,天天研究这些能轻松吗?天天考虑这些能不累吗?殊不知,养生的最大智慧是随遇而安,过度关注养生反而违反了养生之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活了98岁,生前有人问季老长寿秘诀,季老的回答是“不养生”,他说自己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被人称为季羡林“三不养生法”

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

季老不挑食、不忌口反而保证了营养均衡不嘀咕是指季老先生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从不为自己的健康怕这怕那。心里没负担加上“勤”,自然百病不生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活了112岁,在《周有光百岁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谈到他的长寿秘诀,比如胸襟要开阔,生活要简单、有规律,多吃素、少吃荤、不吃补品,保持好奇心等等。

尽管许多百岁老人谈到自己养生的秘诀是“不养生”,也有许多乡下老寿星根本不懂什么叫养生,但从这些长寿老人心胸开阔,生活独立,随遇而安,以及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来看,他们践行的正是养生之道。

从百岁老人的长寿经验来看,养生其实很简单啊,心大一点,少生气,合理饮食,作息有规律,再加上适量活动就行了,没有那么多玄乎的东西。

而现在许多人生活紊乱,费力劳神工作而久坐不起,该吃饭的时候应付或不吃,遇到美食就暴饮暴食,该睡觉的时候熬夜,该起床的时候懒床,这些都是对生命很大的伤害。

习性造病,人一定要掌控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人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你能否懂得许多养生的道理,而更为重要的是你能否把养生之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