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用之用”是道家思想核心,怎么理解“无”和“有”
小
播
读
书
///
10/22 2020
无用之用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老子在这一篇说:三十辐,共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用之用”,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思想
“无用之用”,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其实非常反直觉,无用为什么还有用呢?我分成三个方面来解读。
老子这段话大概意思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轮的轮毂当中,有了车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首先,在道家思想里面,之前我们讲过相对性,有和无是相对相生的,而且是现有“无”才有“有”,有和无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基本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万物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两面会相互转化;是如何转化的呢,物极必反,就像钟摆一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点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老子首先说,有和无是相对的,器皿因为有了中空的“无”,才能乘东西;而房屋有了中空的地方,才能住人,这都非常直观,也好理解。但老子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有,而忽视了无。
其次,我们来看看,有是什么,无是什么。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就要讲到中国哲学里面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体和用。
体和用的思想,如果要讲可以讲很多内容,但是今天我简单来介绍。《周易》里面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荀子》里面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荀子说:万物虽然形体各异,但都有各自的用处,这是客观规律。
体,指本体、实体或者表象;用,指作用、功用、意义或者本质等等。东方思想讲“体和用”,而西方思想讲“现象和本质”,这样大家就比较好理解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念论”就开始区分现象和本质,而且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都是虚假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更本质的、真实的。
所以,我们对比来看道家思想,其实是类似的。
老子说,当我们看到的车辆、器皿、房屋,都只看到了他的表象、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那才是他们的本质。而本质是看不到的,我们能看到的是“有”,看不到的是“无”,所以,老子说:这是无的用处或者意义。
最后,我们来聊聊“无用之用”,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利”,你可以理解为“利益”、“便利”,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目的。
在我们眼里,做一件事是有目的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是有用处的。但是,问题恰恰在这里,为什么要预设一个目的和前提呢?
我们都知道,道家思想的道,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指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大自然有目的吗?其实是没有的。我们都知道,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演化法则,大自然的演化是没有目的和预设方向的。大自然最常采用的演化方式的: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这两者都是不确定的,其实跟道家思想非常类似,大自然是没有预设的目标的,这是大自然的“无”
回到人类社会,其实如果我们做任何事,目的性太强都不是太好,之前我的文章分享过,很多时候,一件事的成败,是由随机性决定的,而我们常常误以为是自己能力导致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说,我们要搞清楚,当我们面临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是能力问题,还是随机性导致的。结果和过程要分开来看。
我们经常讲要“顺势而为”,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顺势而为呢?不是要“逆势而动”呢? 这其实是道家思想对人的能力边界有清醒的认识,他让我们懂得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所以,我们要顺应大势。另外一方面,这里的“势”,你可以理解为趋势,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所无法掌控东西,或者说我们常说的:随机性,或者运气。
所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充满了随机性,趋势很难把控,更好的策略是,在顺势而为的情况下保持努力。这和大自然的进化法则是一样的,适者才能生存,我们既要努力,也要懂得顺势而为的价值。
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到道具思想的:“无”。
首先,无和有是相对的,会相互转化,这是第一层意思;其次,为什么无更重要?因为有是表象,而无才是本质,意义和作用;最后,我们聊到了无用之用,因为有也代表目的或者确定性,而无则代表了随机性和趋势。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没有预算的目的和方向,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充满了随机性,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一些看似现在无用的东西,可能未来有大用。
平时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其实也需要留出一些时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或者短期内无用的事情,保持对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尝试。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hao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