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费希特的原则与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目的

被费希特视为批判哲学之主旨的基本洞见是自由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或自我不是事物之一,不是纯粹的因果链上的一环,而是自由的、自我决定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是真正实在的,其他一切都是死寂、被动的经验:它是生命和心灵、知识和行为,事实上,是我们整个的经验世界的原则,是所有文明和进程中的推动力量。它是我们的知识依赖的基础,是理论知性的统一原则,对此,康德曾经暗示过而莱因霍尔德曾经寻求过,它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共同根基。因此,对知识的研究,被证明是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主题,也是费希特艰苦卓绝的生涯中始终面对的事务。知识论是所有知识的关键:他在知识论中提供了对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条件、原则和前提的全面详尽的论述。

在费希特看来,康德从经验中抽象出了范畴,但并没有证明它们是理智的必然规律:他没有证明他的原理。费希特告诉我们,这只能从一个共同的基础中推导出来,只能通过严格的科学程序的方式得出。每一种科学要成为科学的话,就必须拥有一个由第一原理统一起来的连贯的命题系统;它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体系,是每个命题都占据着一个明确位置并且与整体有着明确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空间概念是几何学的中心观念,而因果概念则是自然科学的中心观念。不同的科学需要一种包容一切的科学,一门关于科学的科学,一种知识论,它将建立或证明每门科学赖以建立其上的基本原理。这一普遍的科学或哲学—所有其他科学之确定性的来源—自身必须从一个自明的或必然的命题出发,从一个绝对的第一原理出发,这种第一原理将给自己的判断以科学的特性,并且同时使得其他所有研究领域中的判断有效。

然而这种中心科学不是立法者,而是知识的史料编纂者:它意识到心灵的必然活动的体系,监视或观察处于创造过程中的心灵。但它并不是对发生的事物的单纯登记而已,尽管费希特有时候对它有这样的声明;它努力理解这些活动的必然性,试图揭示不同形式的认知的基础或逻辑前提。“如果唯心主义所要打造的长链条中哪怕只有一环不能与邻近的一环衔接上的话,我们的科学就无权声明证明了任何东西。”这个假定是:心灵自身是一个理性体系,它作为有机的理性而活动,理智的各种不同功能不是断裂的无意义的行为,而是全部都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贡献了力量;若不是这些理性的功能,理性的目的—也就是,自我意识的演进—就无法实现。因此,哲学家在进行演绎活动之前应该理解所有意识的目的或意义。就像在一个钟表中一样,如果我们知道整体的用途、它的结构、形状等,我们就能够说出它的部分必须如何,因此,在意识体系的情形中,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部分,如果我们理解有目的的整体的话—一个清晰、完满且发达的自我意识。知识论的方法在于证明理智的不同活动有助于自我意识的演进,若是没有这些具体的理智活动,心灵就无法变得自由并具有自我意识。在他早期的更为技术化的作品中,费希特从基本原理出发发展出一套知识体系;在较为通俗的作品中,他从对于知识的观察出发前进到原理;但他的目标始终是相同的—对知识之有机统一体的阐明。他有时候称自己的方法为发生学方法;然而,它并没有以描述知识原理的心理起源为目的,而是要证明它们是如何从必要的前提中出现的,或者理性自身如何演化出了它们。

为了研究理性思维的起源,哲学家必须通过一个意志行为使思想开始活动:因此,哲学不是从事实开始的,而是从活动开始的。知识不是关于世界的观念或是单纯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自我决定的活的过程—不是财产,而是业绩。只有通过一种自由行为,真正的知识才会成为可能。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心中进行自由创造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进行理解;我们无法创造的,我们也无法理解。意识无法被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解释;它无法被外在于自身的事物生产出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或者在创造活动中意识到自身的一种创造。换言之,知识必然要预设纯粹的、自我决定的活动作为其基础,或者说,知识就是这样一种活动。知识、理智、思想,是自由的。没有这种活动,就没有感觉世界、经验或思维;因此,这种思想活动,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寻找的基础原理。纯粹自我、自我性原理或自我活动的理性是知识论的出发点,是一切知识的自明的前提;它也是我们的科学的终点或目的,因为,当知识论到达了完整的自我意识时,意识就把握住了全部知识的意义。

我们已经看到,需要有一个意志行为使心灵或自我进入运动,但一旦开始运行,它就按照某种必然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意义上,必然性是自由的产物。我没有被迫思想,但我一旦思想,我就必须依照法则思想—依照时空形式,依照充足理由原则等。但若没有活动的自我,一切意识都不可能。以A=A这一判断为例;尽管很简单,但若没有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心灵,它就是不可能的。如果自我没有跳入存在和行动之中,或者用费希特的话说,如果自我没有设定自我,就没有主体、没有客体,也没有经验世界。既然没有自我作为条件就没有经验世界和现象世界,因此,也不可能将自我构想为客体链条中的一环;那将是本末倒置。自我是自然事件的整个序列的基础或条件,因此,不能被包括在这样的事件之中。

(0)

相关推荐

  • 论费希特演绎法权概念的方法

    张东辉 一.引言 法权哲学的使命在于:对法学本身作出反思,为其提供最终的理性根据,为各个法学部门奠定可靠的基础.如果说法学研究实然法,法权哲学就研究应然法.它的出发点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事物,而是普遍的 ...

  • 读书笔记:《自由及其背叛》

    如编者前言所述,50年前,本书收录了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 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 ...

  •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_黑格尔_完全解读哲学名著事典 超解:描写"意识"成长的旅程物语 概述: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描写了意识通过经验发展,并最终到达看透一切的"绝对知识 ...

  • 科学主义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无意识——批注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科学主义”是一顶用谎言编织的帽子》

    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 1 [赵南元]关于"科学主义"的种种说法,大抵是谎言的集合.科学与神学.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非形而上学性,是脱意识形态的(哲学也有拒斥形而上学的流派,但 ...

  • 自由与行动:费希特哲学的主题与特色

    来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舒远招 一.人的自由是费希特哲学的主题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费希特的哲学尤其是他的知识学具有极为重要的过渡 性作用.但是,在以往的费希特研 ...

  • 费希特浅析

    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康德的核心思想是试图调和前面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端,在康德看来,知识不能仅仅来自于纯粹形式和先天范畴,而需要一个客体为心灵提供经验质料,蕴含着物自体是后天经验的提供者.费希特是继承康 ...

  • 东方朔|“利足以生民” ——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

    ABSTRACT 摘 要 荀子将社会组织分为小人劳力.君子治人两大阶层,在分配制度上试图借由差等原则建立一个"群居和一"的社会.对于治人者阶层,荀子强调"德必称位,位必称 ...

  • 梯利:笛卡尔科学的分类与知识的方法和标准

    在笛卡尔看来,真正的哲学的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含着知识的原则,比如上帝主要属性的定义.灵魂的非物质性和我们拥有的所有清楚而简单的观念.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在发现了物质事物的真正原则后,我们在物 ...

  • 倪逸偲 | 探求意识实在性的终极根据: 费希特与谢林早期先验哲学的平行演进(1794-179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探求意识实在性的终极根据: 费希特与 谢林早期先验哲学的平行演进(1794-1797) 倪逸偲  | 文 作者简介 倪逸偲,1994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 ...

  • 利昂·希夫曼(Leon G. Schiffman)

    利昂·希夫曼(Leon G. Schiffman),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圣约翰大学Peter J. Tobin商学院营销学教授,拥有J. Donald Kennedy捐赠教席(电子商务领 ...

  • 梯利:哲学纲要与人的哲学

    培根认为人类必须重新开始科学工作.他自己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世界理论,他只是为科学标出范围指出取得新成就的方法.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计划写他的巨著<伟大的复兴>,这部书有六个部分,培根只完成 ...

  • 梯利:培根的归纳法

    培根认为,过去的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成果是因为缺少适当的方法.人的理解力自身缺少力量-就像缺少工具和方法帮助的手一样.我们必须设计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方法,为心灵找到新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要找到新逻辑和新 ...

  • 梯利:洛克伦理学理论

    英国经验主义从经验中推演关于对错的知识,并把道德建立在自我保存的冲动或对幸福的渴望之上.当然,培根并没有忽视人的社会本能,但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类本性基本上是利己主义的,并使得道德成为一种开明的自利.理 ...

  • 梯利:新启蒙运动

    第一节 理性和权威 前文已经概述的倾向-唯名论的发展.思想的异端倾向.神秘主义以及对神学和哲学的经院主义结盟的反对-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种伟大改革运动的先驱.这个时代开始批评旧传统和旧的语言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