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16期】史运玲丨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时光的步履真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我便从懵懂少年走到了知天命的门槛儿,回首在祖国的怀抱里一路追梦、圆梦的往事,忍不住心潮起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正上小学。那时候农村穷,文化落后,如果谁有一本小人书,就会在班里引起轰动,小伙伴们全都眼巴巴地围着书的主人转,只为把书借出来,过一把读书瘾。从小就嗜书如命的我,一遇见这种机会,便厚着脸皮,千方百计想把书借出来,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

父母偶尔给的零花钱,我从不舍得花,总要一分、两分地攒起来,待省吃俭用攒够一毛钱周末赶到临汝镇南寨门外的小人书摊儿租书看。平日里,对有好衣裳穿、有好食物吃的同学,我从不羡慕,唯独对拥有书的同学十分羡慕。

有些借来还没有看完的书,因为特殊原因要提前归还主人时,我自然是依依不舍的,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就是在这五味杂陈里,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一箱子属于自己的书,想啥时候看就啥时候看,想看几遍就看几遍!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虽然我们家还不太富裕,但毕竟能偶尔买上一两本书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上高中时,南寨门外邮电局前有了一座卖书的绿色亭子,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一有闲暇时间,总想去那里看上一看。印象里,那时候的期刊百花齐放,《武当》《飞碟探索》《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三月》《电影月报》《今古传奇》……形形色色,琳琅满目。那时,我已经期期不落地买《星星诗刊》和《散文》反复阅读了。如今,我不但有了近千本书,还有了自己的书房,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梦想。上周,我开着车去宝丰图书批发市场,一下子又买了三百多元的书。

我的第二个梦想也因书而起。书读得多了,便想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上初中时,我的故乡临汝镇办起了乡镇级刊物《乡音》。看到的时候,我激动极了!瞪大双眼,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看上面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那时候我想啥时候自己的文章也能登上报纸、杂志,被无数人阅读,那该多好啊!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实现了发表文章的梦想,从高二在《风穴文艺》发表处女作《18岁的北国女孩》起,我的文章像蒲公英一样,飞到了全国百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入选散文选集。虽没有写出能拿得出手的厚重作品,但毕竟也算走上了文学之路。我的投稿历程更实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最初在纸下垫上复写纸、一个字一个字往方格里手写变成了在键盘上敲打;邮寄稿件也由当初用大信封装好贴上邮票送到邮局发展成电子邮箱投稿,鼠标轻轻一点便发送出去了,方便又快捷。

说起电脑写作投稿,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三个梦想——拥有一台电脑。电脑慢慢走入农村是在上世纪末,那时我已经结婚成家,跟当教师的老公一道住在他任教的学校里。当时,有位姓连的老师是学校里第一个买电脑的人,因为对电脑的好奇,没事的时候我常去他那里串门儿,向他咨询有关电脑事宜。当知道通过电脑上网,可以阅读无限多的文章和书籍,还可以发送无限多的电子邮件而且不用付邮费时,我一下子动心了。如果也能买一台电脑,利用电脑发展自己写作的业余爱好,该多好呀!

当我向一位朋友说起想买电脑的梦想时,她还很好奇和惊讶,问我要这个干吗,是想撵时髦吗?她的惊讶并不是无道理的,当时电脑还挺贵,印象里一台新电脑是八千到一万多元,对于夫妻两人月工资合起来还不到六百元的我家来说,还真是一项不菲的开支。

时间过得飞快,又是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没几家能用得起的电脑如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发展成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我家也从2002年买别人的二手电脑,到如今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台电脑。我利用电脑上网提供的便捷,搜索到大量文史资料,眼界和知识储备都飞速增长,而且也实现了上班之余当自由撰稿人的梦想。如果放在从前,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光查阅那些浩如烟海的资料,自己就无能为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今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到美好的大自然里畅游,让读过的书与实地考察化二为一,也是我的一大人生梦想。最初,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我无钱外出旅游,只是在家乡附近的大山中转悠;后来稍有积蓄,便远赴太行山、张家界等地一饱眼福;现在,我们家刚买了一辆车,未来日子里,自驾出游见识祖国美好河山的机会更多了。

七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人生梦想也在时光的流逝里一步步得以实现。从梦想的实现里,我见证了生活的日益美好,更为我们日新月异的祖国深感自豪。

(文摘自《平顶山日报》作者:史运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