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国,崇祯到底冤不冤?
胡赛萌/文
1644年4月25日凌晨,崇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上朝,却无一人前来。
此时的北京城,已被李自成的起义军围得水泄不通,而各地勤王军队却不见踪影,崇祯明白,大明这次真要完了。
当然,悲伤是没有用的,此刻的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先是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命令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孩子外公家藏起来,叮嘱他们一定不要落入李自成手中。
在逼迫皇后自缢后,崇祯又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拔刀向女儿砍去,由于衣袖遮眼,崇祯只砍中长平公主左臂,鲜血直流的长平公主昏死过去。
接着,崇祯又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
做完这一切的崇祯精疲力竭,瘫坐在帝座之上默然无语。过了许久,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崇祯爬上了煤山。
此时,天色早已暗了下来,可北京城外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那是李自成攻城部队照明用的火把,冲天的火光把夜空映得一片通红,饥饿愤怒的农民军正如潮水一般冲击着北京这座古老而坚实的城墙。
望着城外如洪流一样的农民军,再回头看看夜色中死寂一般的紫禁城,崇祯哀声长叹,在一棵老槐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纵观历史诸多亡国之君,崇祯或许是最备受争议的一个。
他勤政,即位后十年如一日,天天上朝,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他节俭,登基后就停了皇家特供苏杭织造,并购置棉花纺车,命宫女自行纺布自足。
百姓勤俭就能持家,可作为皇帝的崇祯怎么就勤俭亡国了呢?因为自许颇高的他,太过刚愎自用,完全无法忍受下属跟自己观点的不一致。
李自成三围开封,明军无力阻止救援,汪乔年战死,杨文岳、左良玉、孙传庭皆自顾不暇,开封孤城,岌岌可危。
面对危局,户部尚书侯恂因建议放弃中原地区而被崇祯投进监狱,同情侯恂的吏部尚书郑三俊也被一起下狱。
自此,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在重大战略决策之时,只要崇祯的态度不明朗,没有一个人敢表态。
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前夕,大明朝危如累卵的紧急关头,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于在南迁问题上表态。
崇祯不得不在私底下做李明睿的工作,让他在上朝时主动提议南迁一事,但唱惯了政治高调的其他朝臣却不买账,最后崇祯没有办法,只能困守北京。
就当时具体情况而言,南迁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可惜,这样相当不错的一个选择却不够政治正确。
放弃北京意味着逃跑,这是一个谁也担不起的政治责任,若日后有人翻旧账、唱高调,崇祯肯定不会背这个锅,到时人头落地的只能是提出或赞同南迁的大臣。
当初松山、锦州失守,崇祯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秘密议和,结果被言官逮到了一通乱喷,崇祯下不来台,大怒之下杀了陈新甲。
既然做得越多错得越多,那么就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看着崇祯出牌,谁都不愿意再当第二个陈新甲,孤身一人的崇祯只好去煤山上吊。
崇祯至死都没有明白,大臣或许会犯错误,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正确,当他剥夺了朝臣的反对声之后,意味着一切的责任都要由他来担负。
分权的同时也在分散责任,帝王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此才能不认死理,能懂变通,知放权,会克制,所以唐太宗能垂拱而治,宋太祖可以君臣共治。
崇祯一朝并非无人,可惜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连战皆捷的袁崇焕被活剐,秘密和谈的陈新甲被杀,卢象升孙传庭战死,洪承畴被俘……
在崇祯的天威之下,有错的只能是臣子。既然如此,那帝国的大厦只能且只会由崇祯一人来扛,当他也扛不下去的时候,国家自然就亡了。
崇祯的悲惨遭遇固然让人同情,可他的刚愎自用又何尝不是咎由自取?
作者:胡赛萌,好果文化创始人,知名评论人,曾在新闻晚报、教育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公号:好果胡赛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