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土葬前,为何要在后庭塞入玉石?背后原因太惊人
古时候人们认为,玉石有特殊功效,所以陪葬品中往往能够看见它的踪迹,对于十分注重丧葬之事的王侯将相们来说也不例外,他们深信只要在尸体孔洞中放入玉石,就能达到永世不灭的功能,就连后庭也不放过,特殊文化也让后世大开眼界。
▲古时王侯将相下葬前,都是在尸身孔洞处放入玉石,以求肉体不朽。(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西晋医学家葛洪曾写下书籍《抱朴子》,内文提及“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意思是古人认为,如果尸体九窍中放入玉器,不仅可以避邪,使大体不朽,还能使活着的亲人受到庇佑。中国书籍《楼兰迷踪》中也指出,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尸体上孔洞都是塞进玉石,用意是希望让灵魂牢牢附在身上,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横着走”。
《百科词条》提到,随葬玉器的款式相当多样,好比玉衣又称“玉匣”,指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玉琀则称“口琀”,是放入死者口内的葬玉,且形状随各朝代而不同,例如商周时期的玉蝉、玉蚕,及春秋战国时代的玉牛、玉鱼等;九窍玉塞则是将死者九窍(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堵住,防止人体精气外泄。
▲放在尸身嘴里的“口琀”。(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另外,因为人死后肌肉会松弛,体液也会从身上的孔洞流出来,而肛门连接消化系统,肠胃道中的细菌和体液流出后就会让尸体加速腐败。
古时候医学技术并不发达,也没有存放尸身的冰柜,所以用玉石堵住来避免体液流出,虽说无法永远保持尸身不朽,但还是有一定的功用.其中最完整的“九窍塞玉”出现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是刘备祖先,他的尸身孔洞就被玉石牢牢塞住,这些玉石至今被留存在中国河北博物院。
▲“中山靖王”刘胜的尸身肛门处也放入了玉器。(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中国,以玉入殓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围绕、覆盖周身,或于双眼盖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当时口含、手握、眼盖之玉,其形状并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谓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于织物上缝缀玉片覆盖于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缀玉片,或据五官之形裁制,或作随意的几何形。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类似本品的眼盖,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缝缀于冥巾之上。殓玉制度到汉代臻于完备。
玉眼塞 图片摄自故宫博物院
西汉早期,出现了覆盖死者周身的玉衣,枣核形玉眼盖有时即缝缀于玉衣相对于死者眼睛的部位。此外,汉代还在前代殓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形制相对固定的玉九窍塞和玉握,即死者口中含玉蝉,鼻孔、耳朵、肛门、阴道均塞纳八棱柱形玉塞,双手握玉猪各一。玉衣、玉九窍塞、玉猪,以及嵌玉的枕、棺椁,构成一套完整的汉代玉殓具。
玉鼻塞 图片摄自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玉石器.故宫博物院》、《后汉书·礼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