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医案(脾胃病)
▲陈福如 1940年出生,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名中医。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6年制医疗系。现任深圳市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53年。为深圳市首届名中医、第三批与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代表著作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如临床经验集》与《医学探微》两部。
疏肝理气法治疗便秘·大肠气秘
魏某,男,62岁。2014年7月18日初诊。
中医倡导“天人合一”,“天”即是指自然界,“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要很好适应自然界复杂的变化。而人又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的五脏六腑、组织器官也是一个整体,它们的功能是互相配合的,通过生克制化,维持各自的正常功能。任何脏腑器官功能的失常,都是与其他脏腑器官密切相关的。临证时应通过辨证,审明其平衡失控的症结。
本病例的便秘就是由于肝气郁结而出现肝的疏泄功能失职,造成胃肠道的降浊功能障碍,而致便秘。治以疏肝解郁,则能恢复其疏泄功能,方能使浊气下降。所以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佐用腹皮、槟榔导浊下行,有利于大便排出。肝的疏泄能影响到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但其根本还在于脾胃虚弱,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三诊用异功散健脾益气以治其本,并用香苏饮行滞气而醒脾胃,以补异功散理气助动的不足,从而达到动静结合。
脾胃消化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健运不息,气行畅通则为补。若纯用补益之药,易出现胃肠壅滞,所以在归脾汤中用木香、异功散中用陈皮。临证用药若能丝丝入扣,就能发挥药物的合力功能,还能矫正其副作用,从而实现中医治法的平衡宗旨。■
清阳明热结治便秘·大肠积热
因大便秘结5天未解,发热2天前来就诊。
辨证为便秘·大肠积热。
治以清阳明热结。
处方:金银花30g,厚朴、枳实各10g,大黄(后下)10g。水煎2次,分2次内服。
本方由小承气汤加金银花而成。临床观察发现,若纯用以上用量的小承气汤,通便作用差,需把大黄用量增至20g方能通便,但常出现腹痛,其大便虽通,但常有后重,频频欲便。而用上方,虽然大黄只用10g,却有很好的通便功能。笔者临证治疗小承气汤证时,用金银花30~40g代大黄,既能通大便,又无明显副作用。金银花甘寒,寒能清热,甘能养阴润肠,对热盛伤津之大肠燥结是对证之品。对儿童便秘单用金银花亦有佳效。而用量是取效的关键,宜采用递增方法决定治疗量。例如10岁儿童开始用量为15g,根据排便情况增减用量。大便畅通后可用马蹄、芦根煎水代茶服,连服3天左右,以养津润肠,甚有裨益。■
疏肝醒脾,清化湿热治疗慢性泄泻·大肠湿热滞留
慢性泄泻10余年,腹痛旋即大便,黏稠便,排便不畅,有后重感,便后则舒。经肠镜和多次大便检查未见病变,排除痢疾等病,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多方治疗,收效甚微。
舌质边尖红,舌苔黄白微腻,脉弦细滑。平素嗜酒及厚味。
患者复诊多次,均遵原治法,随症加减,治疗月余,泄泻告愈。
众所周知,凡是暴饮暴食、嗜酒及厚味等易导致脾胃消化病。而因情志异常产生消化道疾病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其发病有增无减。由于当今都市生活肉食偏多,杂粮偏少,饮酒成风,蔬菜农药超标,饮食污染等比比皆是;加上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相互攀比等致情志异常极为多见;内外因交加,每可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酿成脾的清气不升,胃浊失降。肝强脾弱,肝木克犯脾土,可见腹痛则大便、大便不畅等升降紊乱、湿热之邪滞留之表现。治疗上必须抑肝扶脾和清化肠道滞留的湿热双管齐下,方能逆转其病理变化。故用痛泻要方抑肝扶脾,用香连丸合木香槟榔丸加减,清热化浊导滞。致病的肝贼和湿热浊邪得到清除,使脾胃功能可如常运筹,则病可康复。
本病例的病位在大肠,不能一叶障目,只看肠而忽视其他脏腑的影响。必须从整体观出发,运用脏腑辨证思维,审究病机,辨明病因症结,才有可能消除病因,逆转病理,拨乱反正,这体现了中医辨证的丰富内涵。否则,不是捕风捉影,就是遇见诊断难题,草率地乱下或风、或湿、或虚、或实等诊断,敷衍应付,要想治愈疾病,只能是望洋兴叹!
温补肾阳治疗慢性泄泻·肾阳虚弱
古某,男,75岁。2011年10月20日初诊。
每在凌晨4点许则大便,溏便,每天4~5次,小便频数,夜尿4~5次,四肢冷,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坐则欲寐,舌质淡胖,舌苔白多津,脉微细。
健脾益胃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
大便溏烂,每天3~4次,纳呆,嗳腐,食则胃腹胀,脸色萎黄,舌质淡胖,舌苔薄白润,脉弱。
辨证为慢性泄泻·脾胃虚弱。
治以健脾益胃。
处方:黄芪30g,党参、炒白术、茯苓、鸡内金、炒扁豆各20g,炒香附、焦山楂各15g,陈皮、炙甘草各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该病例泄泻10余年,纳呆乏力,舌质淡胖,舌苔薄白润,脉弱,皆为脾胃虚弱的表现。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升则胃浊降,共同维持升降平衡,健运不息,则人能身强力壮。若脾胃失于运化,不能生化气血,气虚血弱则神疲乏力,脸色萎黄。病情属轻,但必须重视调治。否则,病延日久,必影响到心、肺、肝、肾的正常功能。因为,心所主之血、肝所藏的血皆由脾所生化的血来源源不断地补充,如此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同样,肺所主之气和肾所藏的精,全靠脾所化生的血转化而成,此所谓精血同源。
总之,人之脏器组织功能全赖脾胃化生的气血等保障,因此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即是维护生命的根本之意。脾胃的强弱不但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与全身脏器组织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直接关系,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寿命。笔者曾对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作调查发现,长寿又健康者都是纳食正常、大便通畅者。能食则生命泉源不竭,大便通畅则能把代谢废物及时排出,杜绝产生新的致病因素,从而保护老人健康长寿。因此,我提出的“慢性病、老年病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是长期从事临床后得出的经验的结晶。
我撰写这一医案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医者在临床处方用药过程中,既要避免药物对脾胃的伤害,以防胃肠功能紊乱而变症丛生,又要重视保护好脾胃的消化功能。■
【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作者:陈福如 主任中医师】
止泻神丹治疗急性泄泻·胃肠湿热
陈某,男,35岁,广东省丰顺县汤西区南际乡福宁村人。
我先父是中医的信徒和爱好者,他勤奋学习中医,积累了不少有效良方,例如治疗急性黄疸的退黄汤(另文介绍)、止泻神丹等,治愈了众多病人,并且不收分文。童年的我目睹了父亲精心研制的各种中成药治疗各种病证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深受乡亲们的信赖。而在当时,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那时我家还是很贫穷的,家中无分文,连买盐都用鸡蛋去换,父亲却把买回的中药制成药末为广大乡亲治病,并从来不收分文。
父亲教诲我,我们宗族村名是“积善居”,就是先祖对后代制定的家规,要世世代代坚持以善为根,以慈善待人,以善举关爱社会。我父亲的高尚道德是不熄灭的航灯,指引着后代,并鞭策着后代要尽己之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是积善居合格的人才。■
健脾益胃,升提脾阳法治疗急性泄泻·脾胃气弱,脾阳不升
傅某,男,52岁。2015年6月21日初诊。
低热37.5℃,口干,纳食欠佳,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浮弦细。
服上方5剂则吐泻均止,继续服用陈夏六君子汤数剂则康复。
清热化湿法治疗急性泄泻·大肠湿热
二诊:5月13日
服上方3剂后发热退,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缓。湿热之邪已挫,不用再服苦寒清热燥湿之剂,宜用饮食调理,清淡为主,忌食肥腻,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则自然康复。
本病为西医学的急性胃肠炎。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多因暴饮暴食肥甘厚味、或饮食不洁、或肉食未全煮熟、或食物污染变质等,刺激了胃肠道,出现胃肠应激反应,加速蠕动,从而把有害食物尽快排出,此为正气奋起祛邪的表现。
用滋阴补肾法治疗胃痞·脾肾阴虚
赵某,男,54岁。2011年6月21日初诊。
纳食不振,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大便干结如羊屎,难排,数天1次,舌质黯红而苔少,脉细。
于10月上旬追踪,胃无不适。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引张璐之言:“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乃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本病例既出现胃脘痞满、纳食不振等脾胃虚弱之症,又有大便干结、腰酸腿软等肾阴亏损之候。肾主水,司五脏阴液的调节。肾阴正亏而不能上滋于脾,则脾阴随之以竭。故应脾肾同治,滋补脾肾阴液,先后天同疗。肾阴盈足,水能滋木,肝木则荣,木气升发,有利脾气之升,清升则胃浊下降,肠腑畅通则大便如常。从而维持肝肾之气上升,心肺之气下降,脾胃斡旋中焦,则五脏六腑功能如常。这是五脏生克制化之理。只要熟练运用脏腑辨证,则辨证思过半矣。
本病立足滋补脾肾,并遵《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教诲,此乃取效的关键。凡是慢性及疑难病,首要明辨病机,次要固守病机,待脏器组织功能逐渐恢复,正气复则邪气却,疾病必然有望回春。否则,频频更医,治法无规范,用药杂乱无章,诛伐无果,则难觅坦途,只能是徒劳无功。■
用疏肝调经法治疗胃痛·肝气郁结
苏某,女,38岁。2012年3月17日初诊。
以风胜湿法治疗胃痞·脾虚湿困
诊断为胃痞·脾虚湿困。
治以健脾益气,以风胜湿。
处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各20g,苍术、柴胡、羌活、防风各10g,黄连、陈皮、炙甘草各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二诊:6月30日
服上方7剂后,困倦减轻,纳食不振好转,仍大便烂,日2次。以上方加薏苡仁30g,泽泻20g,藿香10g,10剂。
三诊:7月15日
服后胃脘痞满明显减轻,稍有倦怠,纳食好转但仍欠佳,大便软,日1次,舌苔白微腻,脉缓较前有力。现湿邪渐化,脾运失健,治以健脾助运化,佐以化湿和胃。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鸡内金、薏苡仁、炒稻芽各20g,法半夏、藿香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可服15~30剂。
2个月后跟踪查询,胃脘痞满诸症悉解。
本病例以脾虚失运为内因,夏季气温高而湿重的诱发因素为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治疗上必须健脾与化湿双管齐下。化湿既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又用柴胡、羌活、防风以风胜湿,这是中医治病特色,即根据“天人合一”理论,用自然的客观规律以指导治疗,这也是中医的创举。例如天气潮湿出现返潮时墙壁都流水,大风一吹则湿气全消。这也是中医不可或缺的辨证思维。
辨证既要从人身上查内因,又要从地理环境与病发季节找诱发因素。本病例起病在潮湿的夏季,又出现体倦、便溏、舌苔白厚腻的湿困特点,从整体出发而辨证为脾虚湿困,治以健脾益气,以风胜湿。对湿浊缠绵难解时,用防风、羌活等风药,对如油入面难分难离而缠绵难解的湿浊有独特效验。■
疏肝理气法治疗胃痞·肝气犯胃
曾某,男,52岁,职员。2007年1月30日初诊。
胃脘痞满5年。
胃脘连双胁下满闷不适,频频嗳气恶心,情绪不好时加重,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因痛风发作前来就诊,告知上方服20剂,近月来胃无明显不适。
肝与胃类似兄弟,和睦则各尽其责,协作有序,肝气疏泄正常则胃气和降、脾气升清正常。若肝气失于疏泄,肝气易犯胃腑。胃脘痞满连及胁下、频频嗳气恶心,是辨为肝气犯胃的主要表现。所用之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以合力疏肝平逆气,有利恢复肝气疏泄,故痞满逐步减轻。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经典格言,肝气之所以能犯胃,主要还是脾胃气虚,故三诊用陈夏六君子汤合香苏饮,正气得扶,则肝气不再犯胃而获愈。
慢性病日久必须在临床症状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康复期调治1~2个月,待其脾胃运化功能旺盛,才可停药,从而能减少其复发。一言以蔽之,正气足则邪不可干。虽然祛邪则正安,但宜适可而止,若无邪再用祛邪之法则重伤正气,导致新的邪正对立的局面。总之,医者在临证时要做到辨证入微、一丝不苟,则能药到病除。
健脾益气法治疗胃痞·脾胃气虚
陈某,男,62岁。2007年11月8日初诊。
二诊:11月29日
服15剂后胃脘痞满十减其八,纳食增加,观其脸色转佳,精神好转,以上方加木香10g,嘱其服20剂后再议调治。
经2008年春追踪,一切正常,体重增至56kg。
本病例辨证为脾胃气虚的依据是:纳食不振,脸色萎黄,神疲气短,脉弱和体重不足。方用陈夏六君汤合香苏饮,共奏健脾益气、理气消痞之功,突出用药精、简、效的特点,缓图起效,不求急功,重在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若用药繁多,不仅难求寸功,又会重伤脾胃,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而出现肝气郁结等,此种情况屡见不鲜。作为医者,提高学术水平永远在路上。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认真总结,激发创造性的辨证思维,必能达到彼岸。若贪图享乐,怕苦怕累,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若要治病求效,只能是望梅止渴而已。■
平调寒热治疗胃痛
郑某,男,49岁。2000年7月28日初诊。
胃痛史3年,曾经2次胃镜检查均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现胸中烦闷,恶心嗳气,时有反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为胃痛·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治以平调寒热。
处方:党参、白术各20g,干姜、黄连、黄芩、半夏各10g,炙甘草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患者拿着处方后,左观右看,喃喃自语,仅7味药不到90g,疑虑地询问:“这么少药行吗?我平时服的药都是20多味,有300~400g。”我耐心向他解释说:“这是经方,相信会有效。”他着急补充说:“我胃痛3年了。”怀着疑心离开诊室又回来,并把处方交给我说:“不要开10剂,先服3剂看看。”
二诊:7月31日
一进诊室门就高兴地说:“真是神方,服3剂胃痛好多了,那天说错了,请不要见怪……”他坐下后向他解释说:“这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名方,称为经方……”经询问其胃痛明显减轻,恶心嗳气十去其七,胸闷好转,完成脉诊后开原方7剂交给他,说:“再开上次未服的7剂。”患者胸有成竹地说:“我相信服了一定会好”,并连声感谢着走出诊室。
三诊:8月16日
他服了7剂后自感良好,又配7剂,胃痛全解,现无明显不适,仍效不更方,把黄连用量减少至5g。嘱其再服15剂后再做定夺。
2001年上旬患者陪朋友就诊告知,胃痛一直未作,并连声说“妙手回春”。
本方系张仲景《伤寒论》的黄连汤化裁而成,因其胃痛由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错杂,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平调寒热,和胃降逆。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泄胸中之热;干姜辛温,暖胃中之寒;三药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半夏和胃降逆;党参、白术益气和中,又可制黄连苦寒败胃之弊。黄连汤中有桂枝、大枣,因患者有慢性咽炎,去桂枝以防其燥热。因患者有反酸,不宜用大枣,故2味均去之,加白术助党参益气之力。
我临床喜用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经方,药简效宏。经长期探索研究发现,经方的奥秘是方证对应,以及量达其效的量效关系。由此形成了我临证用药精简、量中其效的学术特色。■
调升降治疗胃痛
文某,女,45岁,职工。1997年3月16日就诊。
胃痛史3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余未发现其他病史。
现胃脘隐痛,无明显嗳气反酸,纳食尚可,大便质软而难排,2天1次,大便量少,便后胃痛减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升与降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例如地气上升则为云,云气下降则为雨,若升降正常则既无天旱又无水涝,异常则发生自然灾害。人之五脏六腑都依赖正常升降功能来维持平衡,适其平衡则身体健康。而脾升胃降是脏腑升降的枢纽中心,若升降紊乱则变证蜂起。平衡升降贯穿在中医治法的始终。本病例既用升麻、柴胡助其升,又用枳壳、槟榔导胃浊下降,且一味枳壳同具升降之功,毋轻视之。正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指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法治胃痛
徐某,男性,53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
胃痛史15年,反复发作,痛则较剧如锥刺,通过相关检查排除肝、胆、胰、心的病变,前后经过6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屡经中西医治疗后虽有疼痛缓解,但易复发,每因饮食不当则疼痛。
现纳食与二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舌边有瘀斑,舌苔薄白,唇紫黯,脉弦。
二诊:11月7日
服上方15剂胃痛减轻,未出现刺痛,舌边瘀斑变淡,但服后大便烂,日1次,上方去生地、赤芍,加茯苓20g,嘱其服15剂。
三诊:11月28日
服后近周未见胃痛,但有不适,以上稍作加减,再服15剂。
患者家住佛山市来深就诊有点不便,于12月底来电云胃痛月余未作,咨询是否继续治疗,遂拟下方调治,药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苏梗。
患者于2000年5月初带其姑母来诊,高兴地告知,半年来未有胃痛。
清肝利胆法治疗胃痛
张某,男,45岁,职员。2016年12月初诊。
胃痛史3年余,平素嗜酒吸烟。2015年7月在某市人民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反流,HP(++)。
现胃脘隐痛,恶心反酸,吐苦水,口干,纳食正常,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舌苔黄干,脉弦数。
二诊:7月2日
三诊:7月28日
《灵枢·四时气》指出:“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切中了本病例的病因病机。长期暴饮暴食,饮酒无度,烟不离手,日久酿成胆热而肝之疏泄失职,以致胆热犯胃。故首诊用小柴胡汤清泄少阳肝胆郁热,以金钱草、预知子清热消炎利胆,并重用蒲公英速清胃热,故胃痛诸症得到较快控制。三诊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并继续守用金钱草、预知子促胆利则不再犯胃。正气复,邪气却,委曲疏泄之法而护胃。
健脾补气法治疗老年胃痛
胃痛史30余年,屡次经胃镜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1991年7月10日病理诊断:(胃窦)黏膜慢性炎。除高血压、动脉硬化外未发现其他病变。
医者要有菩提普救之念,以拯救苍生为天职,渔于保健防疾之良法,益于一方,胜于治愈其病。不少患者都感言,从中意外得到的保健知识,可靠易行,是用钱买不到的护命之宝,我深感其勉励之言是对医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尽力而为,这是“医者,父母心”的内涵。本病例获效有赖于参芪等健脾补气之功,其中高丽参大补元气不仅能拯救重疴,又能治疗迁延难愈之症。■
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法治疗胃痛
【基本资料】
二诊:10月24日
服上方15剂后,胃痛、反酸减轻,心情闷闷不乐明显改善,能入睡4小时,仍梦多,纳食稍有增加。嘱其继续服上方15剂,以观后效,再作调治。
三诊:11月26日
服后效良,近周来胃痛缓解,心情开朗,睡眠基本正常,纳食尚少,以上稍有出入,再服15剂。并吩咐其要做到生活规律,纳食与睡眠要定时,形成生物钟,进食适量,食八成饱,宜清淡为主,切忌暴饮暴食,坚持每天适度运动。
四诊:2011年2月17日
因发热咳嗽就诊。其高兴地告知,近2个月未再出现胃痛,睡眠正常,精神奕奕,心情开朗。
我提倡诊病模式为辨病、辨证、辨体质三结合,是长期临证的经验总结。通过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可避免误诊。因上腹部疼痛可分别由胃、肝、胆和胰的疾病引起,经B超检查已排除了肝胆胰的疾病,从而诊断为胃脘病。且病延6年,未见消瘦等恶性肿瘤的征象,故诊断是明确。
关于如何进行施治,首先必须通过辨证,找出病因,辨明病理机制,从而为治疗指明治疗原则,其次根据病证结合的原则,应用方证对应的思维选方用药。因而本例选用逍遥散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共奏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之功。其中逍遥散体现了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教诲,用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脾气。肝为藏血之脏,以当归、白芍补肝血,肝得血则疏泄正常,郁症则解,则肝木不再克犯脾胃,而达到治疗目的。陈夏六君子汤是健脾和胃的常用方,健脾以升清,和胃而降浊,则脾胃运化正常。■
清热养阴法治疗胃痛
李某,男,38岁,职员。1995年7月19日初诊。
胃脘痛史8年,分别经B超检查: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先后2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
胃痛反复发作,反酸恶心,口干,饥则隐痛,大便干结,2~3天大便1次,量少,舌质红,舌苔白而干,脉弦数。
处方:蒲公英30g,太子参、麦冬、白芍各30g,丹参、玉竹、花粉各20g,枇杷叶、赤芍、乌药、厚朴各15g,炙甘草5g。水煎2次,分2天内服,每天1剂。
本病例胃炎迁延8年之久,值得深思。屡治未愈的原因在于中医辨证不明,方不对证,药不中病,药量不当等。其大便干结,而且3天1次,舌质红,舌苔干,脉数,辨证为胃热无疑。若临证疏忽舌诊脉象,完全不可能确诊。诊断有失,效从何来?本方重用蒲公英,既有清胃热之效,又具通便之功,大便一通则热毒之邪从大便而出。有如排水沟中污垢堆积,污水停积则臭气熏人,蚊虫滋生。把污垢铲除,沟水畅流则不再滋生蚊虫。幽门螺杆菌是微生物,生长期满则消亡,若胃内环境适合HP生存,则其后代不断滋生,如割韭菜,割后再生。
中医治疗是立足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明确病因病机,其施治既审因用药、祛除致病因素,又重视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利于杜绝HP的滋生。同时不少中药如蒲公英、金银花、黄连、黄芩、薏苡仁等都具有抗HP的作用,选方用药时要选对药、用足饱和量才能达到疗效。方中用丹参、赤芍、厚朴和苏梗等都是根据辨证而定。病久必有瘀则用丹参、赤芍祛瘀通络,活血先理气则用厚朴与苏梗。总之,只要辨证无误,用药周密,量达其效则可药到病除。■
疏肝清胃,理气止痛法治疗胃痛
刘某,男,时年35岁,职工。1989年7月12日初诊。
刻诊: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反酸嗳气,口干口苦,易怒心烦,大便硬,2~3天方解大便,舌质淡红,舌苔黄,脉弦。
温肾扶脾,暖肝理气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基本资料】
杨某,女,63岁,干部。1990年9月初诊。
刻诊:面色灰白少华,精神疲惫,脘腹胀痛连胁,纳少乏味,便溏而滞下,头晕腰酸,夜尿5~6次,苔白舌淡,经胃镜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之后再随证调治肝脾胃3个月,诸证均解。经胃镜和病理复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嘱患者仍需坚持治疗,调摄精神,定期检查,以冀永步坦途。
健脾益胃,祛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
胃脘痛病史15年,屡经中西药治疗,终未治愈。近3年胃痛发作较频,失去治疗信心,疑为癌变。分别于1987年3月和1990年5月在某市人民医院经胃镜和病理活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合并肠上皮化生。
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瘀内蕴,胃络瘀阻,升降失职。
治以健脾益胃,祛湿化瘀,升清降浊。
处方:黄芪、白术、山楂各20g,茯苓30g,厚朴、法半夏、延胡索各15g,莪术10g,木香(后下)、陈皮各6g,炙甘草3g。15剂。
服上方15剂后胃脘胀痛诸症明显减轻,纳食增加。药已中病,宗上法增损,或增苍术燥湿醒胃,或益肉桂、良姜之属温中散寒,或加左金丸降逆化浊,或合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之辈调治半年,胃脘胀痛诸症悉除,体重由48kg增至54kg。
1992年2月在某医院经纤维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已消失。继以上方增损研成细末,每次6g,用温开水调服,每天3次。
服药3个月后,于1992年5月28日在某医院再次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未见异常。随访年余,一切正常。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是制定治则的根据,治则是选方遣药的准绳。根据CAG的病因病机,其基本治则是:健脾益胃,祛湿化瘀,升清降浊。从而对CAG的辨证能执简驭繁、论治能切中病机,获得理想的疗效,并对CAG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与分型论治比较,后者只是辨证的一种思维框架,难以抓住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的病机,影响疗效的提高。前者从疾病的主要病机出发,使治疗切中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了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