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兴岛跨人工运河经海安路来到军工路。海安路北侧军工路516号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正门,为纪念沪江大学教授米拉德 (William Harold Millard )而命名为密氏校门。校门1916年建成,同年5月30日校门和门房正式启用。1953年底校门移至军工路旁。米拉德是新英格兰人,哈佛大学文学士、牛顿大学神学士。他才华横溢,机智幽默,任教于神学院,深得学生喜爱。在沪江大学成立初期,从1908年9月到1909年3月,米拉德一直居住在校园里。令人惋惜的是其因病早逝,去世时只有32岁。上海理工大学内有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20世纪初期,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购得军工路165.5亩土地,计划在上海创办一所高等学校。自1906年起,浸会神学院与浸会大学堂相继成立,后又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并于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在近半个世纪中,这所教会学校曾多有创举,也经历过不少艰难时刻。如今,坐落于此的上海理工大学不仅守护着“沪江”的老建筑,更传承着宝贵的“沪江”精神。1992年,建校86周年前,学校在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对密氏校门进行改建,将校门门柱、钢门按密氏校门原样以 1:1.23进行放大改建。为保持原风格,柱子采用苏州产的天然花岗石。如今大门右侧门柱所刻的“滬江大學”字样为校友郑章成所题,左侧则挂着“上海理工大学”门牌。郑章成是沪江大学首届毕业的两名学生之一,赴美进修后受聘回到母校任教,曾出任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沪江大学遭日军占领而被迫迁移,一度解散,后又易名为“沪江书院”。战乱中,郑章成仍坚持主持沪江书院教务,为“沪江”保留下了一脉书香。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大校董会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军工路470号有上海理工的南门,南门的风格倒是与里面的教学大楼蛮搭的。学校正门正对着以沪江大学首位华人校长刘湛恩名字命名的“湛恩大道”,大道两旁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物。首先在左侧映入眼帘的便是麦氏医院。麦氏医院建于1917年,因美国麦克来氏(Alexander McLeish)捐助而得名。据徐志摩在校内学术刊物《天籁报》的记载,“美国善士捐来五千元,又向校友筹措千元”,其中徐志摩本人亦捐款50元,名列捐款征信录第四。当时麦氏医院还为附近百姓诊病,因而也得名“普济医院”。如今,该两层建筑保留了青砖外墙和红砖砌筑的线脚、腰线、门窗,改造为“沪江美术馆”,为这所理工院校增添了一份优雅的艺术氛围。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比,还是南侧的一幢宏大的现代建筑抢眼。这是一幢教学大楼(田家炳综合楼),2006年底投入使用。这里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报告厅等。占据了从正门至南门湛恩大道与仁义大道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去年的7月10日,香港一位99岁的老人安详辞世。他,就是香港慈善家田家炳。有人曾这样评价田家炳:他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也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富豪,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在田家炳的心中,就有一块学田。他曾经在经济危机时,为了兑现捐赠的承诺,把住了几十年、价值上亿的花园豪宅低价出售,自己去租房子住。至今,他成立的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有一种不朽,叫校园里的田家炳楼。是呀,打再多玻尿酸、羊胎素,容颜也终究会老去,买再多的私人飞机、豪华别墅,也终究是一场空。唯有矗立在校园里的大楼会铭记你的名字,里面传出来的读书声让我们知道,你的生命已融入到文明的延续当中。外方内圆的结构,就像一个真正的“方圆”之人,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天上有一颗编号为2886的小行星叫“田家炳星”。田老先生生前将此作为他人生中最大的荣耀。老先生,一路走好!在直通西校门的湛恩大道上,有伟人像广场。老人家挥手向西方。而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老人家挥手向东方;复旦大学校园内,老人家挥手向南方。不知道在上海的哪所大学里,他老人家挥手向北方?伟人像南侧是偌大的运动场。运动场东是体育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里正在举办“寻红色足迹 铸复兴伟业”——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展·上海理工大学巡展。或许时间还早,这里灯光明亮,却空无一人。往北,有留学生公寓。看到有留学生出入,但看不出为留学生配了什么学伴。校园里绿树环抱,红墙晖映,这里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保留的许多历史建筑,都是为了纪念捐助者对校园建筑与大学教育的贡献。这批建筑大多以“思”字开头、“堂”字结尾,中间则采用捐助者中文译名中的一字,如“思福堂”“思魏堂”“思裴堂”“思伊堂”“思乔堂”“思雷堂”“思孟堂”“思晏堂”等。现在这些建筑外观维持原貌,室内则改造为宿舍、礼堂及办公使用。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今国际学生公寓。怀德堂(Women's Hall):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今第五宿舍。艾德蒙堂(Gymnastum):由美国人Edmands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今体育教学部。图书馆(Library):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今公共服务中心。
图书馆中庭。
图书馆前草坪上,刘湛恩校长塑像。刘湛恩(1896—1938),湖北阳新人,著名爱国教育家。1918年东吴大学毕业,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内外揭露日寇侵华罪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7日,遭日伪特务暗杀身亡。1985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思伊堂(Evanston Hall):1919年竣工,原用作男生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今职能部处办公楼。思孟堂(Melrose Hall):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今第二办公楼。格致堂北有一个小广场,绿树环绕,绿草如茵,国旗飘扬。小广场西北望,可见学校最高建筑。小广场北侧的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最初容纳了图书馆、校长办公室、小礼拜堂和教室,耗资2.13万美元。思晏堂的“晏”字取自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博士(Rev Matthew Tyson Yates),纪念他于1847至1888年间在中国传教、兴办教育、救助伤亡的义举。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伤亡惨重。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今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大楼立面有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构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有折衷主义的倾向。原楼高4层,倒塌重建后改为3层,顶部装饰亦有变化。思晏堂门厅正面的墙上,嵌有黄浦江两岸沪江大学与浦东高楼大厦图案的一幅浮雕,上有学校先贤对这所学校的寄语: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是必须在这座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门厅的两侧挂着数十幅老照片,这里选了4幅:沪江校景、1937—1947年沪江大学鸟瞰图、密氏校门和图书馆。思晏堂门廊上看南面小广场。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大礼堂与思魏堂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今大礼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立面上简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入口厚墙线脚、扁平拱及室内装饰体现出后罗马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该建筑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音乐堂(Music Hall),今仍为音乐堂。音乐堂1935年10月建成,楼高2层,原为中学礼堂(Academy Assembly Hall),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音乐堂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思雷堂(Richmond Hall):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附属中学部上院。今能动学院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