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不要追随我 | 就读这篇
不要追随我
逸
好几年前,一个同事的父亲去世了,上午亲友们都去吊唁,下午传来消息,这个同事的母亲也去世了。
这两位老人是一对恩爱夫妻,年龄都将近八十岁,子女教育的都还好,都过着相对幸福的生活。听到这则消息的,表示出讶异和惋惜。至于惋惜些什么,没有更具体的语言去解释。他们那么大年龄了,人们害羞于将同日之死归结于爱情。也许归于爱情还是觉得浅薄,归于亲情又太过凝重。应该是带着爱情和亲情,相伴人生风风雨雨和丽日温晴,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便觉得生无可恋了。
大约是四年前,也有一桩追随。丈夫将近七十岁,经过了病痛的折磨之后去世了,后事操办完毕,就有人见她妻子磨刀。有人批评了她,作罢了一段时间。最终,吞老鼠药而亡。子女们都生气得很!就连村里邻居也很有点气愤。他们应该是四零后的人,养育了六女一男,遭遇了各种自然灾害,经历了无数的生活艰辛。我少年时还记得他家有一场火灾,乡亲们都去救火,人都安全了,东西都没留下来。孩子们要在热心人家借宿,衣服要靠亲友施舍,吃饭要靠亲友接济。但男主人在乡村也是一个“排上人”,不几年又盖起了一溜六间的瓦房,女儿的婚事都挑挑拣拣,嫁的都趁心如意,儿子随他,大高个子,因为六女一男,媳妇也可心的挑选的漂亮贤惠。
不排除丈夫在漫长的人 生中会交一些桃花运,但妻子是自始至终的追随者。年轻时是崇拜,年老时是依恋。丈夫去世后,老妻磨刀,应该是想爽利一些,遭人呵斥后,又转经它途。他们的子女在这个社会,日子还都过的滋润,哪里少了母亲的钱用?六个女儿,也能照顾起她的感情和生活。何至于两手一撒,将儿女以及孙辈们齐散散抛下!难道只有丈夫可爱,子女就不可爱了吗?难道是子女不孝顺吗?子女们怎么会不怨她呢?
但她毕竟死了。命是她自己的,她想结束,谁都管不住。
就在前天,又听说一桩事来。是妻子刚去世,丈夫不想活了,吃许多安眠药,没有吃死,灼伤了胃。接着有一次寻死,又没有死掉,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三个月,子女们为他花十几万元。
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愤愤的批评。死什么死!真是气人!抢救没有什么意义,他的生命,只是机械维持的心跳和呼吸,其它什么都没有了。
讲故事的是夫妻,听故事的也是夫妻。
老伴去世了,你应该接着活下去。这个世界让你依恋的,不只是丈夫或妻子,还有孩子,还有自己未到尽头的生命。就算深爱时约定,生同衾,死同穴,也可以违背。生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认知在不断的体验和成长,两个人的约定,也可以渐渐调整成最合适的方式。
我也想到丈夫。我们不是同生而至,在甜蜜中,在深深的思恋里,我们也都幻想过死同穴的美好、坚定和永恒。然而岁月的书页,明亮和暗淡交替的翻过,我们终要懂得:如果我先走,不要追随我。
是从爱情中沉凝下亲情,还是从亲情中萌生出爱情,岁月的长久,日子的稠密,做夫妻的人懒得去分辨。那一茶一饭的照顾,小家庭经过的坎坷曲折,共同的面对负责……夫妻间也就是恩情罢了。
如果我先辞世,不要追随我。如果有条件跟孩子一起居住,就尽力照顾孩子,也让孩子尽力照顾你。如果单独居住,天气恶劣时呆在屋里,听听电视,不无论电视里嘈杂的是什么。天气好时,一定要多走动,看看树木,看看庄稼,同人聊聊天。如果有幸有人愿意跟你互相照顾,如此,更好。那样余生不太寂寞,相信时不时也会想起我。
逸,河南平舆人,家庭主妇,平时活动半径五公里,偶尔游山玩水。小时候喜欢写点文字,随着年龄增长,对诗越来越敬畏,写一些文字断成诗行,却不敢称之为“诗”,只是怯怯然谓之“写话”。喜爱乡村,有关乡村的每一点记忆都美如诗画!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