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在线教育的病根:数据靠堆,转化靠吹
四川:9819家校外培训机构被限期整改;山东省多措并举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永州152所校外培训机构被责令整改;教育部:已发现25.9万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
随手搜索相关新闻,你会看到近期众多数字惊人的整改信息。有人说,真心希望周末在培训机构外面排队等候的家长能越来越少;有人发现,K12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和传单突然多了起来。
文 | 酱雄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对截至10月15日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改情况进行了通报。
通报显示,摸排校外K12培训机构共40余万所,存在问题机构超过27万所,已完成整改的8万余所,完成整改率仅为30.68%,部分省份的问题机构整改完成率甚至不到15%。
在教育部所下发的整改意见中,要求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得低于3平方米,一时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空间限制成了机构完成整改的关键点。而一些条件不达标的教培机构表示,接下来或会利用生源优势转战K12在线教育,以避开整改后的行业洗牌。
“传统教培机构的整改,看似是K12在线教育的福音,但实际我们却是如临大敌。”运营某知名在线教培平台的李益琛告诉懂懂笔记,一直以来K12在线教育就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瓶颈,很多难题都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如果近期再有大量传统K12教培机构转型涌入这个领域,唉……”
李益琛担心的局面会是怎样的呢?首先是加剧原本就十分惨烈的平台竞争,其次是价格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乱象丛生。对此,他也正和团队积极研究应对的措施。
从直播授课、一对一定制、作业解答、题库扫盲开始,K12在线教育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招生难、竞争激烈、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不鲜见。
如今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改,究竟是给K12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生机,还是会让更多“沉疴”难愈?
在线教育数据堆砌,只为快速融资续命
“我上周末两天飞了三个城市,一直在寻找新的融资。”
李益琛难掩满脸倦容,频繁往返于北上深等地,为遭遇融资困难的公司寻找“援助”,成了他半年多来的重要工作。“我感觉经历了前两年的市场混战之后,不少中小规模的在线教育平台普遍都陷入了资金危机。”
以李益琛所创立的这家在线教育平台为例。运营团队在2016年底完成了千万元B轮融资之后,一直在通过优惠、补贴等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用户注册、专职教师进驻,2017年成了烧钱年。
“我们和传统教培不同,几乎所有在线教育平台都是靠钱在做数据。”李益琛坦言,通过去年上半年的优惠促销,平台的确吸引到近百万注册生源,新入驻的教师也达到200余人,开设的线上课程覆盖语、数、英、理、化等九个学科。
然而从今年春节后,出于现金流的问题,平台开始减少并逐渐停止部分热门科目的补贴了。虽然只是减少或暂停了补贴,但在部分家长眼里,这就等同于变相涨价。这导致平台部分科目的续班保留率开始逐月明显下降。尤其是数学科目,续班保留率甚至不足7%。
“K12在线教育的品牌实在太多了,全国、省域性质的都有,定价优惠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各不相同,你稍微减少优惠力度,马上就会窜出来一批敢杀低价的。”李益琛告诉懂懂笔记,正是这样的行业环境,使得大量家长如同进了菜市场。
一旦学生考分无明显提升,或是机构优惠力度减少,家长就会转而选择新的在线培训平台。因此,用优惠、福利甚至红包“烧”出来的用户,并没有太强的忠诚度。
“生源少了,教师的收入自然减少,现在敢喊着高新挖教师、拿着低价揽生源的机构太多。”尽管他们平台在四月份调高了部分教师的课时待遇,维持了这些优质教师的收入水平,但整体师资减少、名师跳槽的情况仍无法逆转。
李益琛无奈表示,K12在线教育属于互联网行业,和传统教培机构最大的差异,在于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活跃数据支撑融资能力,在前期较长时间内,线上平台都是需要资本的持续输血才能维持发展。
“我也明白这是个死循环,很难持续下去的死循环。”李益琛表示,一旦融资额消耗殆尽,平台的补贴就会减少,用户数据自然就不会好看。因此,他们需要在上一轮融资后数据呈现最佳状态时,尽快物色新一轮融资,否则很容易陷入资金断层。
这样的情况,在一位在线教育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很正常,该人士表示,这也是不少K12在线教育平台头两三轮融资时间间隔很短的原因。“有的甚至在一年之内完成了两轮融资,因为烧钱太快了。”
在外界看来,在线教育行业潜力巨大,但在李益琛眼里,这一切都是在“烧钱续命”。
或许,在线教育也依旧逃不开互联网行业所特有的跑马圈地怪圈。除了抢用户、拼活跃、换数据、拿融资之外,少有平台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尤其是家长最重视的提分成效上面下功夫。
当然,不少行业内人士自己也认为,现阶段的K12在线教育行业想谈教学成果,似乎太早,也不太靠谱。
在线教育多快好省,但教学转化要打折扣
“提分的这几个字,字号一定要大,颜色再显眼些。”
在海淀区某语文在线教育机构担任运营总监的张歆芸,正和设计团队探讨新生开学后的十月份“提分捷报”设计方案。
当被问及学员参与一期在线写作提分班之后,作文分数是否真的能达到宣传中所说的“提高3至5分”时,她笑了笑不置可否,并以一位中学生家长的身份表示,K12在线教育目前整体上真的想出成绩仍很艰难。
“许多家长选择在线教育,一是因为收费适中,二是师资选择多。”当然在线学习节省了家长去教育机构接送孩子的时间也是重要原因,但教学质量真的很难保障。
张歆芸表示,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授课、交流,彼此连接的界面是网络两端的屏幕。这使得教师很难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便是一对一定制服务,也很难通过眼神、一举一动断定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理解了知识点。
“更多时候也需要孩子的自觉和配合。不少家长将孩子往电脑和手机前面一扔,就不管了。教师直播上课,很难发现学生低头玩手机、抬头走神,即便发现也很难管理。”她告诉懂懂笔记,在线教育过度依赖学生的自制力,对目前的国情和学生基本素质都是一个挑战。她小心翼翼地透露,从内部的统计结果来看,课堂内知识点基本上很难被学生完整吸收。
今年曾有在线教育机构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开课时家长能在一旁陪同,一时间引起了不少非议。“为什么在线培训平台会提出这个要求,不也是被逼无奈吗?”
张歆芸分析,这其中的关键矛盾在于,家长本就是因为缺乏时间接送和陪伴学生,才选择在线教育方式的。而机构发现学生在线时不在状态,只好再次打起了家长的注意,“这种矛盾确实不太好调和”。
“学生听课质量如何,基本都反映在平时测验成绩里了。”张歆芸表示,每年初三和高三家长都会有大量投诉,反映学生(在线)上课之后,成绩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而言,这种尴尬是难免的,又不能拿教师在线督学困难作为挡箭牌。只好哑巴吃黄连,费时费力的通过随堂测验,时刻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这也是互联网教学(培训)的命门所在。
“学生不想学,你又不能通过视频或者语音强制他学。”某在线教育平台课程研发总监吴亮在交流中表示,即便家长有财力选择一对一在线课程,教师要想了解学生上课时的精神和状态,也远比传统线下教培一对多的模式要困难。
仅依靠学生学习方面的自制力,而非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方式,使得目前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确实难以达到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水平。这种现状也逐渐成为部分家长为孩子选择在线教育时的顾虑,更是K12在线教育行业难以突破的门槛。
都知道潜力巨大,盈利模式却难攻坚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7年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810亿元。尽管用户渗透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国内在线教育市场的空间仍有待开发,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空间是有的,但想让学生家长、在校教师接受在线教育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艾在深圳创立的这家K12教培机构,从去年初顺应市场潮流,开始尝试转型在线教育,并在当地树立了一定影响力。
她告诉懂懂笔记,虽然在线教育属于互联网行业,但却有着很多传统教培行业的基因。两者所面向的受众群体都是学生,但绝大部分学生群体却不具备教育消费的决策权。
“说白了,孩子上什么样的培训班,接受什么样的课外辅导,都是家长、老师说了算。”张艾指出,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推荐、家长选择的课培机构、课培模式,而家长的能力、素质,以及老师的好恶成了关键的影响因素。
如果在线教育想要突破发展困境,就必须让老师、家长认可在线教育,鼓励学生使用在线教培方式。在她看来,想让家长认可,无非是在平台师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家长很快看到学生的提分成果。
“这个难度很大,但可以尝试摸索克服,尽量改善教学效果的转化。”然而,想要让在校老师认可在线教育,推崇在线教培,却相当困难。张艾告诉懂懂笔记,不少观点认为,在线教育的直接竞争者正是传统线下教培机构。
在她看来其实不然,在线教育最直接的竞争者,其实就是在校授课的老师,“尤其那些在课堂外收费为学生“开小灶”补习的老师。”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院校明令禁止老师在校外有偿为学生补习,但在培训教育市场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情况依旧屡禁不止。
“有不少名师通过课外补习收益非常大,怎么可能推荐学生使用在线教育平台,连参加线下教培班都不可能,直接就是反对。”张艾的团队曾尝试与多家学校任职老师接触,希望能够达成线上教学合作关系,但几乎都被拒绝了。
她表示,尽管团队承诺的佣金并不低,但在线教育确实动了课外补习的“蛋糕”,对于不少老师来说,这可是可持续创收的“香饽饽”,遭遇抵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舆论还在讨论K12在线教育究竟应该To B还是To C,纠结于作业题解还是个性教育更有发展空间时,很多在线教育平台正被资金、教学质量转化、用户渗透途径等问题严重困扰着。
尽管各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都显示,K12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未来千亿级市场可期。但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资本堆砌出来的泡沫,仍不得而知。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大量潜在的问题目前依旧难以解决,创业平台发展也都卡在了人和资金的瓶颈上。除了在融资、补贴、宣传上下功夫,似乎难以找寻新的突破口。
看似火热的在线教育行业,是否有太多内虚外火,是否存在着用千亿市场的泡泡,掩饰自身盈利困难和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众多尴尬,或许也只有身处其中的玩家才能知晓。